为什么宏观经济偏离微观经济?_宏观经济论文

为什么宏观经济偏离微观经济?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为什么背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宏观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软着陆目标的实现,被认为是1996年我国经济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并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微观经济效益仍然处在持续下滑的趋势中。为什么会出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互相背离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问题产生于我国转轨时期这一特殊背景:它是经济运行机制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说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机建制的紧迫性。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996年是八五时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其标志是近三年宏观经济软着陆目标的实现。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达到9.7%。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粮食总产量继1995年以来连续二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9800亿斤。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1996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由上年的14.8%回落到6.1%。在较低的通货膨胀指数基础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与往年相比,我国财政金融形势也较好。1996年财政收入预计比上一年增长1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不仅大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也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增长幅度,初步扼止了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年下滑的不良趋势。由于经济总量坚持了适度从紧的方针,金融与投资保持了合理的增长。货币与信贷总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一直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也已经完全扭转过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率1993—1996年分别为61.8%、30.4%、22.2%、18.9%)。

如果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经济循环周期的收缩期的尾部。与前三个周期相比,第四个周期延续时间长,振荡幅度小,经济始终保持在高位稳定运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的不良后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向好转,问题仍然不少。1.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是困扰我国经济走向效益型轨道的主要障碍。2.就业问题压力日趋严重。3.通货膨胀潜在压力仍然存在。

可见,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势头良好。宏观调控措施正在由总量控制向结构调整过渡,但调控手段仍然以传统手段为主,数量的优化还未转为质量的优化,问题仍然不少。

二、微观经济形势分析

1.微观经济效益指标

据对全国38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截止1996年底,产成品库存达5415亿元,比年初增加800亿元左右,不合理库存超过1500亿元。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反映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工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严重,亏损面在45%以上。1996年1—10月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4.1%,超过工业企业平均利润下降幅度37.6个百分点。相当多的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目前停产、半停产企业户数约占总数的8—9%,企业不能足额发工资的职工达750万人,亏损企业工人约为3000万人。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微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其中,国有经济部分问题尤为严重。

从行业看,目前全国国有经济有7个行业企业亏损情况严重,主要是轻工、机械、纺织、军工、化工、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其中煤炭、军工、纺织行业为全行业亏损。从地区分布看,绝大部分地区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其中净亏损为21个省(区),净盈利为8个省;地方国有企业亏损幅度增高,比重加大,约占企业总数的71.9%;大中型国有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分别比小企业高4.4和13.0个百分点。

2.企业亏损现象透视

从导致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大致有三种:一是经营性亏损,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竞争力弱,导致亏损。经营性亏损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大。二是政策性亏损。这类企业一般只能或必须在亏损状态下经营,企业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必须以其产品或劳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三是体制性亏损。指那些导致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外的体制因素,可分为传统体制下亏损和转轨时期的亏损。四是产业性亏损。主要指由于宏观经济紧缩导致的企业界整体经营状态不佳。例如,1993年实行经济紧缩以来,由于银根较紧,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之间互相拖欠严重,给相当多的企业造成困难。

如果从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目前导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历史欠帐。主要包括:(1)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负债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有,实行“拨改贷”后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度增加;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老企业原有资金被上划平调,而资本金注入不足;近年银行利息率大幅度调高也是原因之一。(2)冗员过多而难以分离。(3)老企业职工老、病、伤、残、医等营业外支出负担过重,而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2.结构失衡。包括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水平。结构失衡主要不是企业层次问题,但结构问题却使得部分企业目前或运作伊始就陷入行业过度竞争状态或者地区分割与封闭等资源配置低效率状态。而现有结构问题是受传统体制影响或在体制转轨时期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影响下形成的。

3.企业利润的转移。企业近年上交利税尤其是利润指标大幅度下降,但其中有许多是正常的利润转移,或迫不得已的利润转移。主要有:(1)由于其它产品提价,将工业利润转移到其他部门。如农产品提价,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成本上升。(2)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包括社会保障基金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3)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如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消极因素包括:(1)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乱收费、摊派;(2)职工收入水平提高;等等。

4.市场制约。总体来说,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也较差。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发育的成熟度较低,市场运作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号失真,市场要素流动性差等等,也造成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后果。企业与市场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互相适应的过程。

5.政企关系不顺,政府和企业职能错位。我国政企关系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其内在联系相对于传统体制是规范的、正常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求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进行相应的转换。不管它们如何变化,职能与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各司其职、定位清晰。无论在计划体制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体制及运作机制定型以后,这一要求均不成问题。问题出在体制转轨时期,运行机制与政府职能等都成为变数。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下放,企业市场主体角色的逐步转换,政府与企业都必须实行职能转换。原则上是市场能起作用的,政府就不应过多干预经济机制的运作。但是,由于观念与体制的惯性作用,政府与企业的角色与职能转换往往需要艰难的过程。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6字方针,前三句话都与政企关系的调整有直接关系。

显然,由于宏观经济因素与体制因素的制约,加之体制转轨时期原有潜在矛盾的爆发,以及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失误,等等,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加速下滑。当问题不带有普遍性时,应从企业身上找原因;如果是全局性问题,则应从体制或者外部环境上挖掘其制约根源。但是,现在有一个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外部体制政策、市场环境不理想等因素的强化效应,掩盖了企业经营性亏损,企业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助长了企业“等、靠、要”思想的抬头,弱化了企业市场行为主体的动机。

三、结论

1.当前宏观经济呈现的平衡态势,为我们加快改革深化的步伐,提供了有利的时机。1994年以来,宏观经济改革的各项措施陆续出台,财政金融外贸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都已经系统展开。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其中,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培育要素市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不应忘记,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并适应我国的国情。第一,由于我国宏观调控职能趋向弱化,决策与投资主体分散化,宏观失控的危险日益加大。因此,必须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的方针不动摇。第二,在体制转轨时期,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由于多年的放权让利和财政包干,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趋利意识。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行政隶属和利益分配关系,而且成为事实上的利益伙伴关系,这种变化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总量平衡,适度从紧,适量微调”是我国宏观调控近年来的成功举措,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逐步由总量平衡向结构优化方面过渡。从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实施方式和结果来看,在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方面缺乏明确目标和有效性。结构优化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第一,建立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结构的指标体系和结构优化的合理标准。第二,建立协调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政策目标机制。第三,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近年来实践证明,没有这些手段,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成为难以落实的空话。

3.国有企业目前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这种状态是体制中的诸多矛盾(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计划与市场关系、条块分割关系、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等等许多宏观的、微观的、外在环境的、内在变量的矛盾)综合折射到国有企业这一焦点上,把历史性因素、现实性因素集中在同一时空,矛盾的积累与发展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说明我国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企业以外的责任,是到了集中去解决围绕国有企业一系列矛盾的关键时刻了。

标签:;  ;  ;  ;  ;  ;  ;  

为什么宏观经济偏离微观经济?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