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C/MS分析紫丁香花与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祝敏[1](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刁全平,肖海燕[2](2020)在《紫丁香花与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提取紫丁香花与花蕾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比较紫丁香花与花蕾的香气组成.从紫丁香花中鉴定出15种挥发组分,占总挥发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的82.70%;从紫丁香花蕾中鉴定出15种挥发组分,占总挥发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的80.14%.紫丁香花中鉴定出3,7-二甲基-1,3,7-辛三烯即α型罗勒烯,占总挥发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的45.75%;紫丁香花蕾中鉴定出3,7-二甲基-1,3,6-辛三烯即β型罗勒烯,占总挥发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的39.61%.
贾盟盟[3](2020)在《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提取、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纳香属(Blumea DC.)是菊科(Asteracea)旋覆花族(Inuleae)分类类群中最为重要的属之一,该属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芳香性植物。该属多种植物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药,被当作茶叶和调料使用,具有除臭、抗炎、杀虫、抗肿瘤、抗肥胖、杀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但是,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及活性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对该属植物的功能性成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促进该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本论文系统展开了对我国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提取和成分分析,以及对精油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的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水蒸气蒸馏(SD)、同时蒸馏萃取(SDE)、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了6种艾纳香属植物(长圆叶艾纳香、馥芳艾纳香、东风草、六耳棱、滇桂艾纳香、毛毡草)的精油,通过气质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且对采用SD和SDE法提取植物不同部位精油的得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SD、SDE提取与HS-SPME法提取精油组成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不同提取方法的温度和分离方式造成的;采用SDE法比SD法提取6种植物精油得率更高;但采用SD和SDE法对提取植物不同部位精油得率的比较一致,长圆叶艾纳香、馥芳艾纳香、东风草、六耳棱棱叶中的精油含量较高,滇桂艾纳香、毛毡草茎中的精油含量更高。对6种植物精油主要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馥芳艾纳香、滇桂艾纳香、长圆叶艾纳香和毛毡草分为Ⅰ类,东风草和六耳棱被分为Ⅱ类。对SDE法提取的精油进行的活性研究表明,该属植物精油抗氧化能力一般,对DPPH、OH、O2-自由基具有有限的清除能力,精油样品实验浓度的FRAP值均较低。抗肿瘤实验发现精油浓度低于50 mg/L时,LO2细胞抑制率小于10%;对Hep G2细胞增殖抑制均不超过13%,对H129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先呈浓度依赖升高,达到一定浓度后趋向于平稳,整体抑制效果表现为精油组低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抗炎活性实验发现浓度为3.125~50μg/m L范围内,6种精油均对RAW264.7细胞生长无毒副作用,且六耳棱精油和毛毡草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IL-1、IL-6和TNF-ɑ的释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并能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胞内IL-6、i NOS和TNF-ɑm RNA的转录,从而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抑菌活性实验发现东风草精油对大肠杆菌高度敏感,六耳棱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且这两个精油均能有效协同抗生素抑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120882、130149、132166)的生长;对其抗菌机理的研究表明,精油与抗生素协同作用下可导致耐药菌蛋白质泄露,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从而抑制了耐药菌正常生长;六耳棱精油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电解质和蛋白质泄露,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从而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常生长。
杨水萌[4](2018)在《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成分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点。本研究选取陕西所产的白芨、接骨木、金叶女贞、铺地柏、轮叶沙参、小根蒜、酸枣、紫穗槐、大花金鸡菊、大蓟、中国一枝黄花、夏枯草和益母草,这13种药用植物的花、叶或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其所含挥发性成分。通过分段式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S)技术直接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SHS/GC-MS分析药用植物花、叶及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不同部位药用植物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叶类植物中三温度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均在10%以上的包括:接骨木叶((E)-2-己烯醛、2-甲基丁醛),金叶女贞叶(2-乙基呋喃、(Z)-3-己烯-1-醇、(E)-2-己烯醛和己醛)。花类植物主要有:金叶女贞花((Z)-3-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2-乙基呋喃),接骨木花(苯甲醛、己醛和2-甲基丁醛)。(2)不同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醇类、醛类以及萜烯类是小根蒜地上部分的主要成分类型,低、中、高各温度段的含量分别为(67.186%,15.596%,4.917%)、(32.245%,38.240%,12.959%)和(17.232%,36.920%,17.540%),主要成分有D-柠檬烯、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叶类植物以释放酯类、醛类、萜烯类和醇类成分为主;花类植物以释放萜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成分为主。(3)3种菊科和2种唇形科各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种菊科植物以中国一枝黄花叶和花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9.647%,99.667%,98.986%)和(97.936%,99.416%,99.743%),叶中主要成分有(-)-β-杜松烯(47.168%)、α-可巴烯(44.572%)和异喇叭烯(46.617%),花中的主要成分有(1R)-(+)-α-蒎烯(56.087%);唇形科中以夏枯草含量较高,为(97.026%,98.964%,99.599%),主要成分有对-伞花烯(32.261%)D-柠檬烯(18.612%)和对-伞花烯(31.110%)。数据表明,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科属和种的特异性。
曹鹏然[5](2017)在《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唇形科藿香属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untz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进行研究。第三章采用离子液体辅助超声萃取的方法,提取藿香中活性成分刺槐素和田蓟苷。第四章对木犀科丁香属紫丁香Syringa oblate Lindl.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第一章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对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藿香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研究采用硅胶、凝胶和反相制备等柱色谱方法,对藿香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质谱等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结构。从藿香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110分别鉴定为棕榈酸甲酯(1),β-谷甾醇(2),刺槐素(3),熊果酸(4),芹菜素(5),原儿茶酸(6),蔷薇酸(7),β-胡萝卜苷(8),田蓟苷(9)和大豆脑苷-?(10)。其中1、6、7、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测定藿香提取物和化合物体外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测定其凝血活性。研究表明,藿香70%乙醇总浸膏(Ar.TE)、石油醚部位(Ar.Pe)、乙酸乙酯部位(Ar.Ea)、正丁醇部位(Ar.Bu)均具有一定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其中藿香70%乙醇总浸膏以及藿香石油醚部位均具有显着的体外促凝血活性,而藿香主要成分田蓟苷、刺槐素以及熊果酸等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活性,芹菜素、原儿茶酸等大部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凝血活性,仅蔷薇酸具有一定的体外促凝血活性。第三章离子液体在藿香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本章建立了以离子液体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甲醇溶液为萃取剂超声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藿香中田蓟苷与刺槐素2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Inert 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进行分离,以甲醇-0.2%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紫外检测波长332 nm,柱温30°C。在该条件下,田蓟苷和刺槐素分别在0.04763.808μg和0.04683.744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93%和97.88%。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离子液体类型、离子液体浓度、药材粉碎目数、超声时间、固液比等提取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条件为:藿香药材粉末(过90目筛),精密加入0.8 mol/L的[BMIM]Br甲醇溶液,配成固液比为1:100(g/mL)的样品,室温下超声30 min,测得田蓟苷和刺槐素的含量分别为5.19 mg/g和0.91 mg/g。第四章紫丁香花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对紫丁香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紫丁香花40%乙醇部位、60%乙醇部位和90%乙醇部位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山奈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3)、香草酸(4)、咖啡酸(5)、白藓苷A(6)、Liacoside(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芦丁(9)、十六烷酸(10)、十二烷酸(11)、齐墩果酸(12)、熊果酸(13)、柚皮素(14)、β-胡萝卜苷(15)。其中6、10、11、1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2、4、5、8、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对紫丁香花提取物及化合物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发现紫丁香花40%乙醇部位、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活性均好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通过对紫丁香花提取物及化合物的凝血活性筛选,发现紫丁香花水部位、20%乙醇部位、十二烷酸、山奈酚-芦丁糖有促凝活性,其中水部位、十二烷酸、山奈酚-芦丁糖的促凝血与阳性对照云南白药相当。
王海英,魏国英,刘志明,段晓玲[6](2016)在《紫丁香精油的多相同时蒸馏萃取及GC-MS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多相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分别提取紫丁香鲜花和鲜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别分析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了紫丁香鲜叶精油的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紫丁香鲜花精油GC含量最高的成分是乙酸丁酯(56.38%)。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得率最高,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GC含量最高的成分是甲苯(47.52%)。紫丁香鲜花精油和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均含有萘,萘是农药中间体。
刘同新[7](2016)在《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优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质量控制和抗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以关东丁香叶的得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使用GC-MS色谱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为:不浸泡,加40倍水,提取6 h。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9种化合物,占总物质量的78.51%,主要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2,3-二氢-1,1,5,6-四甲基-1H茚、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8.31%、3.85%、2.88%、10.32%。抗氧化实验中,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关东丁香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性。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叶香挥发油,该方法简单可行。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GC-MS测定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依据。
孙洁雯,杨克玉,李燕敏,刘玉平[8](2015)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紫丁香花不同花期时的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提取花蕾期、开花期和枯萎期的丁香花香气成分。提取物经过气-质联用分析仪分析,结合计算分离成分的保留指数和NIST 11谱库检索,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13种、醇类11种、醛类9种、酯类5种和其他类6种。鉴定出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种类以开花期最多,为36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3.85%;其次是枯萎期,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49%。在不同花期中鉴定出14种共有成分,其中紫丁香醇异构体和紫丁香醛异构体是紫丁香花特征性香气成分。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也有所不同。
李英嘉[9](2014)在《四种丁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来提取四种丁香:暴马丁香(Syringaamurensis Rupr.)、紫丁香(Syringa oblataLind L.)、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Diels.)、辽东丁香(Syringa wolfii Schneid)的种子、叶片和花的挥发油,利用正交试验得出超声波和恒温摇床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的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且利用GC-MS对丁香各部位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恒温摇床辅助)提取丁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10、颗粒大小为100目、浸泡时间为36h、恒温摇床温度50℃、转速70rpm、超声时间45min(2次)、提取时间为5h。利用GC-MS对丁香各部位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比较出同一种丁香不同部位和不同丁香同一部位成分的不同。这四种丁香主要共有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本次研究发现暴马丁香花挥发油4种新成分:4,6-二叔丁基邻甲酚、壬酸、3-甲基-2辛醇、顺-9-二十三烯。暴马丁香叶挥发油5种新成分:18-冠-6-醚、反式芳樟醇、2-异戊基吡嗪、橙花醇、a-毕橙茄醇。紫丁香花挥发油6种新成分:18-冠-6-醚、桉叶醇、1,2-吡啶哌嗪、异植醇、3-甲氧基苯乙酮、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紫丁香叶挥发油5种新成分:水杨醛腙、罗勒烯、法尼基丙酮、萘烷、beta-蒎烯。小叶丁香花挥发油6种新成分:苯甲酸苄酯、邻羟基苯甲酸苯乙酯、反式合金欢醇、十三酸、月桂酸乙酯、橙花叔醇。
焦淑清,宗希明,张楠楠,陶轶[10](2012)在《紫丁香干花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紫丁香干花,提取物在分离釜Ⅰ(8 MPa,45℃)中进行第一级分离,再在分离釜Ⅱ(5 MPa、35℃)中进行第二级分离。通过GC-MS分析了两个分离釜中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从分离釜Ⅰ中所得萃取物中鉴定出21种成分,以长链烷烃为主(占57.14%),主要成分为二十九烷和2,6,10,14-四甲基十六烷;从分离釜Ⅱ所得萃取物中鉴定出40种成分,以含氧化合物为主,醇、酮、醛、酸、酯占67.5%,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二级分离可使紫丁香干花超临界CO2萃取物得到一定程度分离,温度和压力是制约分离结果的关键因素。
二、GC/MS分析紫丁香花与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MS分析紫丁香花与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
1.1.1 花粉孢子 |
1.1.2 理化指标 |
1.1.3 挥发性化合物 |
1.1.4 酚类化合物 |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
1.2.1 抗氧化性 |
1.2.2 抗炎活性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
1.3.2 现行治疗 |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
4.3 小结 |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
6.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紫丁香花与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样品 |
1.2 紫丁香花和花蕾挥发油的提取 |
1.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
1.3.1 气相色谱条件 |
1.3.2 质谱条件 |
1.4 测定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实验结果 |
2.2 实验结果讨论 |
(3)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提取、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艾纳香属植物概述 |
1.1.1 引言 |
1.1.2 艾纳香属植物基本情况 |
1.1.3 艾纳香属植物开发利用现状 |
1.1.4 艾纳香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理活性 |
1.1.4.1 精油 |
1.1.4.2 黄酮类化合物 |
1.1.4.3 噻吩类 |
1.1.4.4 萜类 |
1.2 植物精油概述 |
1.2.1 引言 |
1.2.2 精油的制备及测定 |
1.2.2.1 水蒸气蒸馏法 |
1.2.2.2 同时蒸馏萃取法 |
1.2.2.3 固相微萃取法 |
1.2.2.4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1.2.2.5 微波辐照诱导萃取法 |
1.2.3 精油的成分检测与广泛的生物活性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提取与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所用植物材料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蒸气蒸馏(SD) |
2.3.2 同时蒸馏萃取(SDE) |
2.3.3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
2.3.4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成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得率 |
2.4.2 提取艾纳香属植物不同部位精油得率 |
2.4.2.1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纳香属植物不同部位精油得率 |
2.4.2.2 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艾纳香属植物不同部位精油得率 |
2.4.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4.3.1 长圆叶艾纳香 |
2.4.3.2 馥芳艾纳香 |
2.4.3.3 东风草 |
2.4.3.4 六耳棱 |
2.4.3.5 滇桂艾纳香 |
2.4.3.6 毛毡草 |
2.4.4 艾纳香属植物聚类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活性筛选 |
3.1 前言 |
3.2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DPPH(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清除 |
3.2.2.2 ABTS+自由基清除 |
3.2.2.3 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FRAP法) |
3.2.2.4 OH自由基的清除 |
3.2.2.5 O_2~-自由基的清除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3.1 清除DPPH自由基 |
3.2.3.2 清除ABTS+自由基 |
3.2.3.3 FRAP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 |
3.2.3.4 清除OH自由基 |
3.2.3.5 清除O_2~-自由基 |
3.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抗肿瘤活性 |
3.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3.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2.1 本实验溶液制备 |
3.3.2.2 细胞培养及传代 |
3.3.2.3 MTT法测定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3.1 HepG_2增殖抑制作用 |
3.3.3.2 H1299增殖抑制作用 |
3.4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抗菌活性 |
3.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4.1.2 主要实验仪器 |
3.4.2 实验方法 |
3.4.2.1 精油样品溶液的配制 |
3.4.2.2 菌悬液的制备 |
3.4.2.3 抑菌圈测定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3.1 抑菌圈测定 |
3.4.3.2 MIC和 MBC测定 |
3.5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抗炎活性 |
3.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5.1.2 主要实验仪器 |
3.5.2 实验方法 |
3.5.2.1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 |
3.5.2.2 Griess法检测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RAW264.7 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3.1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RAW264.7存活率的影响 |
3.5.3.2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抗炎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材料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影响的显微镜观察 |
4.3.2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释放IL-1、IL-6、TNF-α表达的影响 |
4.3.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性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影响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4.4.2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释放IL-1、IL-6、TNF-α表达的影响 |
4.4.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菌悬液制备 |
5.3.2 MIC测定 |
5.3.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与抗生素协同抑制耐药菌测定 |
5.3.4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5.3.5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细菌电导率的影响 |
5.3.6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细菌蛋白质泄露的影响 |
5.3.7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MIC的测定以及精油与抗生素协同抑制耐药菌测定 |
5.4.2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与抗生素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5.4.3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与抗生素对细菌细胞内电导率的影响 |
5.4.4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与抗生素对细菌细胞内蛋白质泄露的影响 |
5.4.5 艾纳香属植物精油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1 挥发性成分的定义及研究概况 |
1.2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
1.2.1 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法 |
1.2.2 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 |
1.2.3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 |
1.3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应用研究 |
1.3.1 挥发性成分的生态价值 |
1.3.2 挥发性成分的医药应用价值 |
1.3.3 挥发性成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
1.3.4 挥发性成分在日化中的应用价值 |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目的 |
1.4.4 主要创新点 |
1.4.5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样品材料的采集与前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处理 |
2.2.2 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 |
2.2.3 SHS/GC-MS联用分析挥发性成分的条件 |
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三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结果 |
3.1 兰科植物白芨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3.1.1 白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1.2 白芨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2 忍冬科接骨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
3.2.1 接骨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2.2 接骨木花和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木犀科金叶女贞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
3.3.1 金叶女贞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3.2 金叶女贞花、嫩叶和老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4 柏科铺地柏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3.4.1 铺地柏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4.2 铺地柏叶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5 桔梗科轮叶沙参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
3.5.1 轮叶沙参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5.2 轮叶沙参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6 百合科小根蒜花和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分析 |
3.6.1 小根蒜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6.2 小根蒜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7 酸枣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3.7.1 酸枣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7.2 酸枣叶的 SHS/GC-MS 实验结果分析 |
3.8 紫穗槐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
3.8.1 紫穗槐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
3.8.2 紫穗槐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9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分析 |
3.9.1 不同产地大花金鸡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9.2 大蓟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9.3 中国一枝黄花花和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10 两种唇形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
3.10.1 夏枯草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10.2 益母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讨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 前言 |
1.2 藿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藿香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 |
1.2.2 藿香属植物的萜类成分 |
1.2.3 藿香属植物的苯丙素类成分 |
1.2.4 藿香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 |
1.2.5 藿香属植物的其他成分 |
1.3 藿香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藿香属植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1.3.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1.3.3 心血管作用 |
1.3.4 影响神经活动 |
1.3.5 抗诱变和细胞毒活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藿香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藿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
2.2.1 仪器与材料 |
2.2.2 植物来源 |
2.2.3 提取分离 |
2.2.4 化合物结构及波谱数据 |
2.3 家兔体外血浆凝血四项检测 |
2.3.1 仪器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2.1 对APT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2 对P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3 对T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4 对FIB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5 数据处理 |
2.3.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在藿香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3.2.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2 离子液体分散剂的选择 |
3.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3.1 离子液体类型的选择 |
3.3.3.2 离子液体浓度的选择 |
3.3.3.3 药材粉碎后过筛目数的选择 |
3.3.3.4 药材超声波提取时间的选择 |
3.3.3.5 固液比的选择 |
3.3.4 离子液体超声波提取和传统提取方法的比较 |
3.3.5 方法学验证 |
3.3.5.1 精密度试验 |
3.3.5.2 稳定性试验 |
3.3.5.3 重复性试验 |
3.3.5.4 加样回收率 |
3.3.6 样品含量测定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
4.1 前言 |
4.2 紫丁香花化学成分研究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植物来源 |
4.2.3 提取分离 |
4.2.4 化合物结构及波谱数据 |
4.3 紫丁香花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样品 |
4.3.3 试验方法和结果 |
4.4 紫丁香花体外对家兔凝血四项的影响 |
4.4.1 仪器和材料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6)紫丁香精油的多相同时蒸馏萃取及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1. 2. 1 紫丁香精油的提取 |
1. 2. 2 紫丁香精油的GC - MS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紫丁香鲜花精油的GC - MS分析 |
2. 2 紫丁香鲜叶精油的GC - MS分析 |
2. 3 紫丁香鲜叶精油的季节动态 |
3 结论 |
(7)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GC-MS法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活性成分及4种成分定量分析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试剂 |
1.2仪器与设备 |
1.3实验与方法 |
1.3.1SPME法操作步骤 |
1.3.2GC-MS分析条件 |
1.3.3定性定量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 |
(9)四种丁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丁香资源 |
1.2 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
1.3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4 挥发油的研究应用 |
1.5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2.5 试验流程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3.2 对不同品种丁香各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紫丁香干花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超临界CO2萃取法 |
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成分分析 |
2.2 讨论 |
3 结 论 |
四、GC/MS分析紫丁香花与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2]紫丁香花与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J]. 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刁全平,肖海燕.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3]艾纳香属植物精油提取、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贾盟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D]. 杨水萌. 西北大学, 2018(01)
- [5]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 曹鹏然. 河南大学, 2017(06)
- [6]紫丁香精油的多相同时蒸馏萃取及GC-MS分析[J]. 王海英,魏国英,刘志明,段晓玲.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02)
- [7]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 刘同新. 锦州医科大学, 2016(05)
- [8]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J]. 孙洁雯,杨克玉,李燕敏,刘玉平. 中国酿造, 2015(07)
- [9]四种丁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比较研究[D]. 李英嘉.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10]紫丁香干花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J]. 焦淑清,宗希明,张楠楠,陶轶.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