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管理理念的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管理理念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法 K107文献标识码 A
在现代人的眼里,中国的财务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93年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大量引进“大陆法系”的会计制度、“海洋法系”的理财理论以后,这种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更加深刻。但是,现存古埃及的纸莎草纸、古巴比伦的泥板、中国的简牍、意大利中世纪的帐簿等不同时代的第一手会计史料证明,中国古代对世界会计史的贡献是辉煌的,对世界理财理念的确立与完善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会计是用于经济管理的,它随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由于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因此它的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管理经济的会计自然也是这样,周朝至秦汉,更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为了适应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管理的需要,中国古代会计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都把我国会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理财理念更为先进与完善。
本文从西周至清朝中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会计的改革与理财理念的演进作一些探讨。
一 第一次古代会计变革——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会计的第一次变革,使会计由殷商时期的混沌走向有序,并建立了中式官厅会计的古典模式。
西周时期,比较系统的会计组织和国库组织已经形成,并建立了原始的内部控制制度。《周礼·天官》讲“司会掌帮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当时人们把零星核算谓之“计”,把对一定时期的经济情况的总合考核谓之“会”,会计核算的含义已非常明确;周王朝提出“以九式均节财用”的经济制度;《周礼》中提到的“稽功会事诛赏”、“岁终则会政致事”、“会其行事”,其中的“会”为考核之意。这些说明当时的会计工作已有了考核监督、管理经济的职能;周朝司会所属的职内、职岁、职币三个部门分别掌管收入、支出和余财的考核和计算,职内还对官府的财用支出进行考核,司书负责全面核算,司会对其所属的四个部门交互考核,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内部牵制和统驭控制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类似当今“凭证”、“帐簿”、“报表”及“记帐方法”意义的会计形式已基本建立,当时凭证已经有了“主辨券”(三联),会计记录方法采用“出入”作记帐符号,四柱结算法已初步得到运用。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重视的是官厅会计,官厅会计是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而设,因此理财的原则往往就是官厅会计核算的原则。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政在节财”的理财原则,《管子》一书更提出,通过会计核算与审查,才能达到节用的目的,“崇尚节用”后来成了我国古代理财家的共同思想。为了确保理财原则的实现,当时还相应的制定了会计法规和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要求,如《管子》提出的“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国王所颁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去办事;“审数”是指对各项收支和各方面报上来的数据,要心中有数,不能有作伪或差错)孔子指出的“会计当而已矣”这些都体现出统治者已认识到,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制,通过恰当的会计核算和理财,才能达到理财的目的。
二 第二次古代会计变革——秦汉至隋唐时期
秦汉至隋唐时期,为适应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鼎盛,中国古代会计进行了第二次变革,变革的结果是在全国建立了一个单一的金字塔式的官厅会计结构,不但改进了会计记录方法而且还发展了会计分析方法,使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趋于严密。
在会计记录方法方面:这一时期,会计帐簿发展到“草流——细流——总清帐”三帐设置的阶段,汉代的赋税及商业会计中还出现了“三脚帐”、“四脚帐”等中国固有的复式记帐法的萌芽;当时的会计凭证已经有了“三辨券”;源于周朝的“上计制”(会计报告制度)在汉代得以完善。在会计分析方法方面:唐代以前的会计分析仅仅是财计部门根据“上计簿”对国家财政收支情况作一般的分析,并通过这种分析来衡量官吏工作的好坏,以决定奖惩,而唐代吏官李吉甫通过《元和国计簿》一书的比较法,把国家财政预算收入与实际收入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财政收支的情况及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比较分析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会计分析方法得到了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理财思想随着官厅会计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入,着重表现在对费用的全面认识和管理方法的完备上。如西汉桑弘羊提出“计委量入”的原则,与西周的“量入为出”制相反,它更为密切地强调会计对费用的核算;唐朝的刘晏本着国家财政必须开支的应如数照付,不必要开支力求节俭的原则,成功地解决了漕运问题;唐朝的杨炎提出的“量出制入”制,使预算概念在官厅会计的费用核算中得以完善;唐朝的陆贽提出通过加强日常出纳手续制度、加强费用日常核算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会计分析等方法对费用实行重点管理。同时,为贯彻统治者的理财思想,这一时期的会计法制观念也得到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如汉朝的“上计律”,把会计报告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唐朝的“出纳律”使会计信息和管理的法规更详细和完备;刘晏提出的选择会计人员标准为“通敏、精悍、廉勤”,要求会计人员讲求工作效率,办事勤奋认真,且廉洁奉公。
三 第三次古代会计的变革——宋朝至清朝中期
从宋、明到清朝中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封建经济缓慢发展,商品经济日渐壮大,到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也在原官厅会计的基础上,发生了第三次变革,变革的结果是会计效率的提高和民间会计的迅猛发展。
宋朝会计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家专设会计司作为官厅会计的专门机构,会计机构不仅开始独立化,且在组织上确立了其在皇朝财计机构中的重要地位;(2)会计计量由前几个时期的以实物量度为主转变为以货币计量为主,使当时的计量方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大提高;(3)算盘的出现与初步使用使筹算技术和会计效率有所提高。明清时期的会计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会计迅速发展,工商业会计帐房里,已经开始运用“龙门帐”这一较为严密的复式记帐体系,“三脚帐”、“四脚帐”在我国民间会计中被广泛运用,中式簿记发展到这才体现有健全的簿记体系;(2)各种凭证被民间会计全面运用,改变了千百年来“重信义,轻凭证”的思想;(3)珠算完全代替筹算,计算口诀和计算方法一形成体系,大大促进会计核算速度的提高。
同这一阶段的会计发展相一致的理财理念也有所发展,如苏辙主张“去冗”;朱元璋实施“安赋节用”,“开源节流”等方略。使理财思想由原来的只注重费用管理发展到既注重节约成本费用又大力开发经济来源的先进理念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