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抗肿瘤对小鼠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作用。方法:建立60只荷H22肝癌小鼠模型,并将60只实验小鼠平均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给予试验1组小鼠熊果酸灌胃,给予试验2组小鼠环磷酰胺灌胃,灌药周期均为两周,末次灌药24小时后,将两种试验小鼠处死,称量小鼠肿瘤病灶质量,对小鼠肿瘤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经称量得出试验1组小鼠肿瘤质量明显轻于试验2组小鼠(P<0.05),病学检查结果显示试验1组小鼠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试验2组小鼠(P<0.05),试验1组小鼠的肿瘤肺转移发生率为10.0%,低于试验2组小鼠的30.0%。结论:熊果酸能够抑制荷H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
关键词:熊果酸;荷H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肺转移;作用
肝癌是我国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具有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现阶段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是我国治疗肝癌患者的常用方法,但较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放疗和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细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熊果酸是一种自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报道该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功效,且不良反应少[2]。为进一步明确该种化合物在恶性肿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开展了动物实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做出以下整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动物:60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0~25g,周龄6~8周。
1.2研究方法
将生长良好的H22肝癌小鼠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吸取小鼠腹水,并在腹水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调整成每毫升有2x107肿瘤细胞的混悬液,染色后检查存活肿瘤细胞数,确保存活细胞率大于99%。建立荷H22肝癌小鼠模型,具体建立方法为在每只实验小鼠的腋窝下注射0.2ml肿瘤细胞混悬液。培养一周后,将6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给予试验1组小鼠熊果酸(白色粉末;纯度98%,溶剂:花生油)灌胃,用量为150mg(kg•d),给予试验2组小鼠环磷酰胺(国药准字H20084188;生产单位: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灌胃,用量为25mg(kg•d)。两组小鼠均每日灌药一次,连续灌胃两周,于每次灌药2h小时后将两组小鼠处死,在无菌条件剥离相关组织,准确称重后,用于实验研究。
1.3对比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实验小鼠的肿瘤质量、肿瘤细胞数量和肺转移率。
肿瘤质量通过称重获取,肿瘤细胞数量通过病理学检查获取,具体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将两组实验小时的肿瘤组织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使用石蜡包埋,切片,经过多次冲洗后,进行HE染色、封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分布形态,计算肿瘤细胞数量。肺转移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小鼠肺部有恶性肿瘤细胞即判断为肺转移。
1.4研究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汇总,交由专业的数据分析处理人员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包版本为SPSS21.0,小鼠肿瘤质量、肿瘤细胞数量等计量型对比指标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实验小鼠在该类型指标上存在的差异,计数型对比指标采用百分率(n;%)表示,采用(x2)检验两组实验小鼠在该类型指标上存在的差异,P<0.05表示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实验小鼠的肿瘤质量、肿瘤细胞数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试验1组小鼠的肿瘤质量明显轻于试验2组小鼠,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试验2组小鼠,两组在上述指标上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下表所示。
3讨论
环磷酰胺是现阶段我国临床上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一种广谱抗癌药物,长期临床应用已经证实该种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力,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该种药物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长期使用,机体免疫力会逐渐下降,副作用明显[3]。伴随着我国临床对抗癌药物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近年来熊果酸逐渐引起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
熊果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存在于枇杷叶、迷迭香等植物中,来源广泛。药理研究发现该种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等功效,且不良反应较为少见[4]。但现阶段,我国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熊果酸的抗瘤机制,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发挥显著抗肿瘤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并认为熊果酸能够提高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故能获得良好的抗肿瘤功效。为进一步明确熊果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开展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给予熊果酸灌胃的试验1组荷H22肝癌小鼠的肿瘤质量明显轻于给予环磷酰胺灌胃的试验2组小鼠,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试验1组小鼠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试验2组小鼠,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1组小鼠的肺转移率明显低于试验2组小鼠。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我院认为熊果酸对肝脏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率,值得我国临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成为我国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新型药物。
参考文献:
[1] 李霞,白雪,吴科等.熊果酸-3(')-取代丙醇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2,10(4):703-708.
[2] 李海军,方全华,王辉等.熊果酸对肝癌细胞株Bel-7404转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2):174-176.
[3] 姚宏斌,梁惠,刘颖等.熊果酸对小鼠H2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3,25(1):1-6.
[4] 韩旭鹤,唐新娜,丁一等.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的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260-263.
论文作者:武雪,贾杰东,晋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小鼠论文; 肿瘤论文; 果酸论文; 细胞论文; 肝癌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