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迹遗址是人类文明史迹的直接建筑主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如何通过适当的展示,在保护古迹遗址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前提下,让古迹遗址发挥出现实意义,是现今古迹遗址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本文对文物古迹保护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保护内容和保护方式在选择时的影响因素及权衡因素。
关键词:古迹遗址;保护内容;保护方式;影响因素;权衡因素
前言:我国拥有着数量庞大而又分布广泛的古迹遗址,它们是人类文明史迹的直接建筑主体,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古迹遗址的保护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变化。保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建筑本体的保护,更拓展到了其所在区域整体以及其相关历史文献的保护。实际生活中,对于古迹遗址的保护困难重重。首先,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毁坏严重而又十分脆弱,给遗址的展示带来了极大阻碍,在技术上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其次,古迹遗址是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的文化主体,也是文物保护机构的重点关注保护对象;作为珍贵资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极大重视。两个主体之间的职能利益不同,导致了古迹遗址的保护及展示在实际过程中常常异常困难,无法两头兼顾。
目前古迹遗址的保护及展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民众的保护意识不强,制约着古迹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第二,保护及展示方式落后,无法实现古迹遗址历史信息的有效传达。第三,部分遗址的过度保护,使其社会及文化价值无法在展示中得到展现及发扬。第四,保护及展示的资金不足,限制了诸多遗址开发项目的正常开展。
1.文物古迹保护的内涵界定
汉语词典中对于保护的界定是采取措施避免人为和自然地破坏。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朱红霞基于新型城市化的背景,认为其就是对大遗址这种文化遗产资源的爱护,使其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而郑育林研究了文物古迹保护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表现形式,其认为文物古迹保护理念已从保护单体文物到保护历史街区,乃至历史城市;从保护遗产本身,发展到保护文化遗产及遗产周边环境;从对单一文化类型遗产的保护,向多类型、多特点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应该有着这样的定义:凡是能确保文物古迹的自身形态、历史文化遗存及相应科研价值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损害的行为都可以视作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2 文物古迹保护内容的设定
2.1 文物古迹保护内容的类别
(1)保护遗址本体免受自然破坏
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以土木结构为主,遗留下来的大多不仅结构毁坏严重,而且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风化雨蚀、热胀冷缩等。保护首先要保护其物理存在形式不受自然环境的破坏。
(2)保护遗址本体免受人为破坏
自古以来人为活动一直是破坏文物古迹的一大因素,由于盗墓猖獗造成文物流失,更有甚者,主体结构也遭到破坏,从而形成整体建筑的倒塌。而在各个遗址中人为的踩踏、拆除、破坏比比皆是。如何在人为破坏这一方面防微杜渐,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3)保护遗址相关文物档案不至流失
文物档案本身就是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内容。首先,文物的档案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同时,在文物古迹修复、扩建等保护工作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保护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
(1)遗址自身建筑属性
遗址的建筑属性影响着相关部门保护内容的选择。从建筑材料来说,遗址的选材不尽相同,例如石质比土木质材料本身抵御自然环境破坏的能力就更强,因此在选择保护内容时应着重去考虑防止人为雕刻等行为的破坏。而土木材料自身比较脆弱,就应该在保护性设施的建设上多下功夫。
(2)遗址所处环境的不同
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对于遗址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遗址保护内容的选择。对处于环境恶劣中的文物应重点考虑自然的破坏,反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重心转移到是免受人为活动的破坏。
(3)遗址遗存信息的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部分遗址虽然本体毁坏严重,但其遗存的历史信息却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而获得极大的关注度。
2.3 选择保护内容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现阶段遗址保护的内容大多集中在遗址本体形态的保护上,对于遗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保护稍显不足,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进行历史事件的考证记录等。
(2)遗址保护的某些内容,常常会受到政策、经济等条件制约。
3 文物古迹保护方式的选择
3.1 常用的文物古迹保护方式
(1)回填保护法
回填保护法主要运用于土遗址,因其抵抗自然或人为损坏的能力都相对较差。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喷洒化学材料、支护及锚杆加固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加固效果不佳、费用较大等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遗址,如现阶段达不到保护的技术或资金要求,采用原址回填保护常常是最好选择。但也仅是一定条件下的权宜之计。
(2)兴建保护设施
遗址保护设施多种多样,小的有低矮墙体、篱笆、夯土层等,大的有陈列馆、博物馆及大型玻璃罩覆盖等。这些设施无论规模大小,费用高低,其直接目的都是防止遗址遭受风化、雨雪、温差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抑,或是践踏、挖掘等人为因素的破坏。
(3)防护加固法
与前文的保护方式不同,防护加固法主要是针对遗址本体,采用某些方式改变遗址的部分物理或化学属性,以增强其抵抗自然或人为毁坏的能力。
3.2 保护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遗址所处区域地质条件
大多数遗址都是埋藏在地下,地质条件因素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如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层厚度的大小、土质酸碱度的高低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遗址保护方式的选择。
(2)遗址所处区域气候环境因素
对于那些本就裸露在地表的,抑或是经过挖掘重见天日的文物古迹,势必面临着所处区域气候环境因素的考验。尤为关键的是温湿度的影响。如何在保护中有效抑制这些现象,成为影响遗址保护方式的一大因素。
(3)遗址所处区域人为活动因素
许多人为因素都会从对遗址的保护带来影响。如遗址周围的工业排放、城市交通对空气的污染、游客的参观活动也会提升遭受人为破坏的危险性。这些在遗址保护方式的选择之时都不应该被简单忽略。
3.3选择保护方式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一味地限制性保护会使遗址保护本身成为消极的行为,得不到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这对于遗址的保护有百害而无一利。保护不等于隔离,适当的展示利用对于传播遗址承载的历史文化等价值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也会正面影响到遗址保护这项行为本身。
(2)现今文物古迹的保护大多由政府或文物保护部门直接主导,资金来源也较为单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加大民间保护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改善遗址保护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古迹的保护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文物工作者,要善于应用先进的技术来优化遗址保护方式,从而提高遗址保护水平。
结语:
本文对古迹遗址保护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古迹遗址在保护与展示中对文物采取的保护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究。并得到如下结论:
(1)古迹遗址保护内容选择时,受自身建筑属性、所处环境、遗存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并需要在展示及保护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观赏性之间,以及观赏性与易损害性之间做出权衡;
(2)古迹遗址保护方式选择时,受域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并需要在展示方式的观赏性与真实性或危险性之间,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做出权衡。
论文作者:吕小辉1,路霞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遗址论文; 文物古迹论文; 古迹论文; 方式论文; 因素论文; 内容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