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组织:分析模式与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企业间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4)03-0024-0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奔腾不息的潮流,以致于成为当前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无论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强,不可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所有产品、技术及市场。企业必须依靠合作包括与竞争者的合作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商品市场上的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市场所形成的一种市场交易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企业之间在研究与开发,开拓市场等方面广泛合作,一种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而形成的合作形式——企业联盟显示出蓬勃发展趋势。这样,人们逐渐抛弃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竞争观念,而是通过企业间有意识的相互合作去求得单纯竞争所得不到的经营效果。这种企业间的合作,众多的国外学者将其视为网络组织,本文提出企业间组织的概念及分析模式,以此,不仅把这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各种合作形式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也把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等组织形式纳入到企业间组织的分析领域之内。
一、企业间组织分类分析模式
(一)连续统一体的分析模式
一种分析企业间组织的方法是根据他们之间结合方式,当这样进行分析时,企业间组织就会呈现为一种连续统一体:一端是市场,即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市场的价格机制决定的交换关系;另一端是企业,通过所有权把各经营实体纳入统一的行政协调的体系中;在两极之间,有各种各样中间组织。这种连续统一体的分析方法可以追述到科斯的论述。交易费用理论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连续统一体,但是,他明确的指出了在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中间组织。
具体来看这一连续的统一体,可供选择的组织制度就像一条连续分布的光谱,一个极端是市场,是可以正常地进行货物和服务买卖的组织完善的现货市场;在另一个极端是企业组织,是使所有的活动都在公司的法律界限内得以完成的层级组织;在它们之间是组织一项特定交易的可供选择的不同方式。生产外包,各种各样的重复贸易,分包安排,特许权,合资、分权的利润中心等等。其中,有些方式,如合资企业等,与层级组织十分相似;而另一些方式,如长期市场契约等,与纯市场交易接近。实际上,汉纳特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他曾把这些中间的管理形式称作“隆起的中部”。(注:Jean-Francois Hennart,Explaining the Swollen Middle:Why Most Transactions Are a Mix of“Market”and“Hierarchy”,Organization Science 4,no 4,pp529-741.转引自大卫·J.科利斯.辛西娅·A.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3-134页.)这表明这些中间形式在实践中相当普遍。
Powell认为这种把交易活动视为连续统一体的思想是静止的和机械的。没有捕捉到交易的复杂的特性,也曲解了经济发展的模式,无视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组织成长的作用。
(二)企业间组织的两维四分图的分类分析模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种形式的企业间组织,我们把影响企业间组织关系的因素归纳为两种: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与企业间的控制程度。企业间的合作程度,表现为企业的合作意愿的大小、合作期限的长短、合作关系的疏密:企业间的控制分为股权式的控制与非股权控制两种。股权式控制企业因为具有其他企业的股权或产权,而产生控制力与影响力。当不具有股权关系的前提下,合作企业之间因为具有的资源质量、数量、核心能力及在产业中的地位所具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就是非股权控制。
为了更便于说明企业间组织,我们以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为横坐标,分别以非股权控制程度与股权控制程度为纵坐标。建立两个坐标图用来解释非股权式的企业间组织和股权式的企业间组织。如图1,图2。
图1 非股权式企业间组织结构图
图2 股权式企业间组织结构图
1.非股权式企业间组织
(1) I低合作,低控制:以重复性的贸易关系为代表
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低,企业之间只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少数环节存有较松散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相对较短,比如由于经常性的贺易关系而形成的企业间组织以及由于让渡专利许可、专有技术和商标使用权而形成的许可证协议。
(2)Ⅱ高合作,低控制:以战略联盟、企业集群为代表
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低,但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少数核心环节或多数环节存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相对较长,比如企业战略联盟及企业集群。企业战略联盟可以视为企业之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或领域中建立的合作关系,可能是在少数环节也可能是在多个环节,但这些环节都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科研开发型的战略联盟及市场开发型的战略联盟。
企业集群,无论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地域集群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企业群,都是由一群承担专业分工的起协调和组织作用的中介和中小企业相结合而构成的有机体,中介商和中小企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组成了地域生产销售网络,这些中小企业之间表现为企业间合作关系紧密,但企业之间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3)Ⅲ高合作,高控制:以特许经营为代表
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强,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数环节存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相对较长,比如特许经营。美国国际特许协会将特许经营定义为:“一种在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特许人愿意或有义务对被特许人的经营在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注:转引自解树江:《虚拟企业的性质与组织机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第5期,第60页。)特许经营是许可证协议一种特殊形式,供方不仅转让技术和商标。为了维护自己的商誉。而且也传授统一的经营方法,要求受方严洛遵守统一的经营方法,以保旺产品和服务符合统一的标准。
(4)Ⅳ低合作,高控制:以外包为代表
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高,企业之间只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少数环节存有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相对较短,比如外包,将企业内部的职能或任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完成,以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自身的核心优势。充分利用公司外部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5)Ⅴ中间形式:以虚拟企业为代表
处于四方图的中间领域,我们用一圆表示。前四类合作方式都可以以虚拟组织的形式体现出来。虚拟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企业组织的运行方式这一角度出发,虚拟企业“是为了迎合明确的时间机遇或预期的时间机遇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其工作过程仍然保持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注:肯尼斯·普瑞斯:《以合作求竞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5-159页。)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功能形态虚拟化的合作企业的联合体,表现为实现某一经营目标,依靠信息技术网络,各企业分别提供生产、营销、财务、设计等功能,组建动态的企业联体。当目标完成之后,这一虚拟企业体就可以解散。以上四种非股权式企业间组织形式都可以形成虚拟组织。以实现生产、设计、营销等目标。
2.股权式企业间组织结构
(1) I低合作,低控制:松散型
企业之间尽管有股权关系,但股权比例较低,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弱。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少数环节中有一些松散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组织属于松散型的股权式企业间组织。
(2)Ⅱ高合作,低控制:紧密型
企业之间尽管有股权关系。但股权比例较低,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较弱,但是,企业之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多环节中有一些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组织属于紧密型的股权式企业间组织。
(3)Ⅲ高合作,高控制:一体化型
企业之间股权比例高。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强,但是,企业之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在可能的所有环节中有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组织属于一体化型的股权式企业间组织,接近于一体化的企业。
(4)Ⅳ低合作,高控制:母子型
企业之间尽管有高股权关系,企业之间的控制力影响力强,但是,企业之间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少数环节中有一些松散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组织属于母子关系型,接近于纯控股公司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任何企业间组织都不会是纯而又纯的,都是混合型的。同时,既有股权式也有非股权式的,股权式中及非股权式中各种方式,都会为同一企业同时运用。本文只是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分析模式。
二、企业间组织机制
企业间组织不是按照市场或企业原则来组织,多个组织之间通过复杂的交易和依赖网络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超企业组织。企业间组织主要职责是把众多的组织联结起来并协调各组织的活动,它们之间的联结通常发生在整个超组织之中,而不仅是在组织的有关高层,各组织通常要放弃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成为企业间组织的一部分。企业间组织的运行离不开其具有的组织机制。
郑海航教授从组织机制的功能出发系统地研究组织机制,他认为企业组织机制是企业组织体构成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静态的组织结构所内含的、动态性功能,并根据组织机制功能的不同把组织机制划分为目标协调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及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注:郑海航:《企业组织学导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第235页。)企业组织机制概念的提出及组织机制的划分无疑深化了我们对企业组织自身的认识。这种理论与方法仍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企业间组织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目标协调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及环境适应机制仍然在企业间组织中发挥作用,它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即组织与组织之间起作用。但是,作为一个聚集着不同的独立企业的群体——企业间组织还有一些重要的机制在发挥着作用。
(一)信任协调机制
信任协调机制是企业间组织成员之间利用合作各方的信任关系来加以规范。协调各企业及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在企业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间相互的信任来源于以前的相互交往。信任机制使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使将来的合作更加便利。经济交易中信任的重要性如何强调调是不为过的。阿罗曾经指出信任是经济交易的有效的润滑剂。企业间组织成员的相互信任使合作各方对彼此的行为有很强信任感,使合作伙伴行为忠诚。减小了损害整个企业间组织而有利于个体的情况,而且信任使各方增加共同点和减少了分歧,有利于做出一致的决策。同时,信任也能够降低协调成本。所以,企业间的信任成为企业间组织中成员相互依赖、任务协调的一种润滑剂。(注:K.Arrow(1974),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W.W.Norton。)信任协调机制使合作各方彼此意识到要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遵守的既定的规则、惯例和程序。而且,信任协调机制使企业具有了很强的能力处理彼此之间的交易。使他们之间的交往容易管理。因此,信任协调机制可以说是企业间组织中最有效的机制。
(二)契约协调机制
契约协调机制是企业间组织成员之间的契约所决定的,用以规范、协调各企业及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契约协调机制是保证企业间组织良好运行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企业间组织的契约协调机制要规定企业间组织的成员企业或其他行为主体的行动过程,对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出特定的承诺;其次,契约协调机制要对企业间组织的成员企业的相关决策权的分派或分布加以明确;最后,契约协调机制还要就是否和如何建立机构和设置措施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权利的安排加以明确。所以,企业间组织的契约协调机制一旦建立起来,企业间组织的各成员企业或其他行为主体就可以按照契约来从事各种特定的行为,以维持企业间组织这一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这种契约协调实质是为了发挥各企业成员功能、实现最终目标而进行的彼此之间的权利交换。这些权利包括了用于规制交易的命令结构和权威体系的界定及激励机制的设计,而且这些权利也明确了规制交易的程序及解决各成员彼此之间争端的机制的设计。契约协调机制为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提供了各种制度保障。
(三)沟通协调机制
在一方面强调契约协调机制的同时,也突出了执行合约关系的重要性。沟通协调是指为了发挥各企业成员功能的组合作用实现最终目标而进行的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尽管从总体上看交易的机会和交易内容(有关交易的信息)仍然由契约协调机制来明确,但是对于彼此之间的如何进行信息交流、何时进行交流、交流到什么程度,这些方面契约协调机制是无法规定的,只能由一具体的组织的过程加以协调。
Doz,Hamel和Prahalad指出高层管理者建立起企业联盟网络并且设置好交易的参数。但是实际交易还是由工程师、营销者、产品设计者等之间的每天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决定的。(注:Y.L.Doz,G.Hamel and C.K.Prahalad(1989),“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 and w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7/1:pp.133-139.)所以,实际发生的协调不可能通过契约机制获得,只能通过雇员之间每天的信息交流实现。沟通协调机制的核心就是这种每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凭借信息的交流参与者知道如何协调行为,彼此之间要学会不断调整行为与活动以实现总体目标。沟通协调不是指规制交易关系的制度,而是涉及制度如何加以利用。所以,沟通协调与契约协调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沟通协调基于信息交换。如果信息沟通机制要发挥作用的话,各成员必须调整其认知框架,发展一种共同语言,也就是必须从事一种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沟通协调不是一个固定的,需要经常的变化。没有最优的协调模式,必须考虑各种任务与组织结构的适应。任务不确定性越高,对沟通协调的需要越大,沟通协调的目的就是各方通过信息互相充分交换在给定的权利分配的前提下,能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调整彼此之间的行为。
企业间组织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各种不同特性的工作任务,共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包括着多种协调机制,对于实际的企业间组织来讲,协调机制往往不是唯一的.通常是混合型的。市场的协调、行政命令的协调(在股权式的企业间组织中)、信任协调、契约协调及沟通协调都在发挥作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