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改革实验回顾与总结_课程标准论文

探索之旅: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改革实验回顾与总结_课程标准论文

探索的旅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程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其实验与推广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焦点。称之为亮点,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课程首次被纳入国家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旨;谓之为焦点,因为它作为“取代”了历史、地理分科的综合课程,开设难度大,社会各界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存在许多争论。基于综合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程度的差异性,这门课程成立了两个课程标准研制组,制订出两套不同的课程标准。

一、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总体概况

自《历史与社会》教材进入实验区以来,先后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陆续实验过本课程。就课程的实验情况而言,从总体上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1.教师认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价值

自课程实施以来,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这门综合课程的理念,对之持欢迎的态度。教师们通过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看到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提升作为公民的行动能力。由此,本课程的重大意义和使命逐渐为实验区的教师接受,同时,学生由此生成的公民意识和相应的行动能力,也反过来印证了这门课程的价值。

2.教师认同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

为了解教师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看法,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内蒙古、吉林、北京和浙江四个地区首次开展了针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们对课程标准各个部分的认同程度相当高。

对于课程标准“前言”中阐述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95%的教师持认同态度,认为其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教师们虽然普遍认为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些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依然有80%的教师认为经过努力,这些还是可以实现的。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于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90%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80%的教师表示认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95%的教师表示认同。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很清晰,特别是其中的三维目标对于备课很有指导意义。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是基础,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的载体,也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载体。没有这样一个载体,能力的形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程与方法是教师组织学习内容的主导,也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途径,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对思想观念的接受、内化和阐发,有助于从知识的底蕴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信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灵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起着导向的作用。总之,这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

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85%的教师认为它们能够提升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对于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内容目标,大部分教师认为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或“难易适中”。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实施起来存有难度是正常现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可以实现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内容目标,这说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合理的。

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95%的教师认为其中的教学建议有利于帮助教师把握课程的综合意义、改变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和实施本课程标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其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改善学习方式方面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认可率达到100%。

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95%的教师认为它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评价建议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学科评价的重点,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65%的教师认为它是比较可行的;15%的教师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因地制宜,因学生制宜;另有5%的教师提出,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

2004年2月,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调研课题组成员联合教科书编写的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宁夏灵武县、湖南长沙开福区、广东深圳南山区三个国家级和浙江宁波北仑区一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调研。其中,深圳南山区和宁波北仑区两个实验区,率先实验并一直坚持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开创了全新的学科教研模式,教研工作急教师之所急

在新课程实施之前或实施之初,各实验区开展了通识培训,让教师们了解课改的宏观形势、背景和目标等。之后,再进行学科培训,以提高教师把握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一些实验区还根据教师的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作为教研工作的中心内容。在教研活动中开设研讨课;就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照课程标准一一进行评议,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讨,找出其中成功和不成功的做法,并提出修改建议。经过一系列的专题研讨,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的创新逐步走向了内涵的创新。此外,将教研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参加者人人有任务。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人人都要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表;在学生评价专题研讨活动中,人人都要提供相关案例。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之所以能顺利地开展,与这些扎实的教研工作密不可分。

2.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行为有了突破性改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在专业发展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备课时要先研读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的根本依据,而不是就教材论教材,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专业素养的提升。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原来都是学科教师出身,知识背景相对单一。面对新课程的压力和挑战,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教师们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例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吉林东丰地区的农村教师们不仅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还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补充相关的学科知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一起备课、相互听课。深圳市福田区在教研活动中,也要求本课程教师开展专业拓展学习,历史学科背景的教师要请地理教师当老师,地理学科背景的教师要做历史教师的学生。把同伴交流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以迅速横向拓展自己的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促使教师间积极合作,开展专业互动,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这和以前教师懒于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十几年没有写过论文和上过公开课的教师开始写论文或上全区的公开课。在全国性的优质课比赛中,很多教授本课程的教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课堂上获得的成功经验在课下为教师们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而教师们以专题、案例研究为主的研究,又反过来带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全新的综合课程的推动下,教师们成长得更快,综合素质提高更明显。大多数参与实验的教研员和教师都能自觉组成教学研究小组,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教师们满怀激情地参加教研活动,其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不仅推动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还为教材的完善、课程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历史与社会》教材后续的修订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们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出各种综合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前,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钻研到位;课堂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教学从封闭到开放,教师从传授到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交流从单向到多向。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和案例式的教材编写方式,使得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成为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动”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越来越注重探究的实质,关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随之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们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越来越精细。首先,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即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所达到的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智力或能力的范围内完成;其次,考虑探究活动的主题,即目标是什么以及目标是否正确,探究内容是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等等。

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突破,教师真正感受到了“良师益友”的含义。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的独特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良好的课堂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加顺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综合的观念深入师心

教师们不仅认识到综合课程的价值并欣然接纳了这门课程,还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综合的视角开展教学。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原本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去体会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者是怎样在海洋中行进的?他们的远洋航行路线选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新航路开辟者的艰辛与坚持不懈、不畏艰苦的品质,还可以让学生懂得知识必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4.评价方式有了重大转变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引导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们的评价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制定了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素质单或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全面的评价。在评价中,力求体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方方面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把学生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情况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作业状况,包括课堂作业、同步练习、兴趣填图等,这些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二是上课情况,如提问、思考、发言等;三是学习态度,如上课的积极参与度、精神面貌等;四是合作探究,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交流讨论等。对作业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上课情况、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主要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三个方面结合进行。

传统的纸笔测试试题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首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作为重要的维度,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考查的首要任务。其次,试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设计情境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第三,充分体现历史与社会综合性课程的特征。试题在综合性方面不仅突出了学科间的综合,还要求学生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能力来解决问题。第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第五,试题所选材料新颖翔实,形式多样。试题选材特别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所选的材料包括歌词、图画、地图、史料、报纸新闻、大事年表、教师亲身经历等,一改传统试题材料单一的旧面孔。第六,试题难易程度合理,有一定的区分度,无繁偏怪题。

5.课程资源开发形式和途径更加多样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逐渐确立了全新的课程资源开发观,不再仅仅把教材和教师用书视为课程资源,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载体。

把不同的人群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原有的学科背景知识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地理、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的教师在培训和教研中经常集体备课,视对方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也是课程的构建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上,学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制作的课件,教师将这些收集起来,既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依据,又作为下一轮教学的资料。此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家长和社会人员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不同场所的课程资源。如社区、学校、企业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居住社区存在的问题,并向物业管理公司提出建议,来帮助学生认识社区;利用“民俗文化村”游览区,开展“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主题活动;分析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让学生就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参观学校附近的企业,为企业进行广告设计,进行“广告大赛”的主题活动;等等。

充分利用不同载体的课程资源。除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报纸、杂志、书籍、挂图等纸质文本资源外,多媒体和互联网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例如,选用报纸上的招聘启事和某些行业的资格考试要求,让学生理解学习型社会;收集少女网恋受骗的报道,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站和课件资源库在内的网络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三、学生成长的积极性变化

前述调查表明,学生们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喜爱最直接地体现在他们对教科书和课堂的态度上。82%以上的学生对教科书感兴趣,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教科书不感兴趣,而对教科书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不存在。绝大部分学生喜欢教科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二是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实用,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而这两点,正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

1.学习过程更为愉悦

作为替代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很多内容更多地要求学生去理解、感受、体验,几乎没有强记性的知识点。因此,学生没有繁难的知识学习压力,可以在愉悦的交流、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师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探究,有了更大的活动余地。学生从机械的记忆与低层次的反复操练中解放出来,能够集中精力去活动、探究、感悟和思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又反过来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程,让他们的历史与社会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而学生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以及对课程的热爱,也使学生的家长逐渐喜欢并认可了这门综合课程。

2.问题意识大为增强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老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相应增强。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师在讲中国文字、书籍的演变时,有学生提问:“龟甲、骨头比竹片、木片坚硬,为什么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却要刻写在龟甲、骨头上,而不刻写在竹片、木片上?”有位学生看了教材上画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年代尺,发现世界各地所发现的早期人类,时间都比360万年前的东非猿人晚,因此提出问题:“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现在世界各大洲的人类,是否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

3.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前述调查还表明,绝大部分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认为教科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后,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学习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态度与能力。许多事例表明,由于参与收集资料、组织策划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大为增加,学习综合课程的学生,较之学习分科课程的学生,在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方面明显更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了综合视野、综合能力、综合方法,表现出更强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成绩胜过分科学生

在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开设综合课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调查表明,学习综合课程的学生在中考和高考成绩上,较之于学习分科课程的学生毫不逊色,甚至还更加出色,得分更高。

从总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它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正逐渐彰显出来。较之于分科课程,学生更喜欢和乐于接受综合课程,更易于掌握基本的知识原理并灵活运用。这门新兴课程的教育生命力、呈现出来的盎然生机令人振奋和鼓舞。有教师这样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初中阶段开设综合文科课程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分科知识,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基。”

总之,本课程开设以来的探索历程总体上是积极的、开放的、富有成果的。同时,也需要理性地面对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包括方向之问、理念之争与操作之难。总结探索的历程,借鉴各方经验,要谨防简单化、误读和随意发挥;要关注各种经验源于何方、用于何处、止于何故、成于何事。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充满着曲折和不确定性。审视这一进程,不可以割断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客观地认识改革的持续性、阶段性。如同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一样,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变革,这应该是继续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大思路。

标签:;  ;  ;  ;  ;  ;  ;  ;  ;  ;  

探索之旅: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改革实验回顾与总结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