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及其中国化探析
阳素云 彭忠信
(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内容,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运用和发展。我们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史论的重要内容,它科学揭示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展现出了耀眼的理论光辉和非凡的实践风采。我们当今时代加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和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解读
“主体”是哲学中相对于客体而言的重要范畴,它是活动的发动者,而客体则是主体活动的对象。“人民”范畴古已有之,但在国内外古籍中泛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群。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诞生后,对“人民”赋予了科学涵义,认为“人民”不但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群(即有意识、有理性、有能动性的人)。而且“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历史范畴和政治范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群(区别于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即“敌人”)。因此,人民主体是指社会发展中,作为进步力量的能动人群所体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坚持人民主体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可以形成人民主体思想。有专家研究认为:人民主体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为性和目的性的总和。”[1]由此可见,我们理解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通过分析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实践需要和价值追求,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行认识。
第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与唯心史观的论战中提出的。马克思在哲学论战中批判了历史上种种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他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主体作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能动性和创造力,即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通过反思形成了对现实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认为人民群众也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使命,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要素。
第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探寻社会变革力量中揭示出来的。虽然,马克思许多论著中对“人民”的表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但其核心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还指出:“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与资产阶级做斗争,目的是为了维护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3]显然,这里的 “人民”“大众”“中间阶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作为能动的社会进步力量而存在的,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在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中产生的。马克思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指出:“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的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家忽视工人价值主体地位是深恶痛绝的。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既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拥有价值主体地位。这也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另一个要义所在。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主体观集中体现在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观,也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精华,强调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向“全面脱贫”“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努力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述了人民主体观的本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人民主体观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主体性与创造性的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是人民群众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在千疮百孔的基础上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就可以向生产深度、广度进军,这也是新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树立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把人民放到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全身心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时代,毛泽东同志强调: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应是我们党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要根据人民的需要,“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并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5]。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三是群众路线的提出。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实践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群众路线,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分析研究。然后,到群众中实践,并在群众实践中考验做法是否妥当。中国革命、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说明:要真正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定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从中吸取知识和经验,才能正确引导和服务群众。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观主要体现在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怎样发展的科学回答中。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当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将人民群众放在我们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其他各项建设,坚持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求。科学发展观继续秉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主体观集中体现在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大幅度发展,人民生活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出来。如,出现收入差距拉大、拖欠农民工工资。在此背景下,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明确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崇高理想奋斗与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6]。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稳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三个代表”,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随着引水渠系连续运行时间长,渡槽结构混凝土面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渡槽运行一定时间后,在原裂缝或新裂缝产生基础上,形成新的渗漏。对裂缝的处理,以往解决的方式是人工铲除,费时耗力,损伤混凝土面,不易清除干净。因此对混凝土面进行必要的整体防渗加固[2]。但是,要实施整体防渗补强加固,需要解决渡槽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碳纤维贴片方式的渡槽加固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在中国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化发展。这种中国化发展可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主体观中得到体现。
第一,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有助于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要求。如何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虽然,时代问题在不断变化。但是,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理念不会变,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增进人民福祉,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将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7]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今中国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理论的人民主体观主要体现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的新要求。一是重视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建设和管理的主人,大力推动改革开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利益中的各项问题;二是提出改革应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点、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然后,走向共同富裕,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范畴。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包括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国内齿圈热处理主要应用高频感应淬火工艺,但是因感应器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淬硬效果。通常齿圈上下两端面的淬硬层深度相同,即两端面的淬硬层硬度也相同,硬度高了就会产生齿心部脆易断裂的缺陷,大大降低齿的耐用性。在齿圈的实际工作时,仅仅与啮合齿轮接近的端面受较大的冲击,而与飞轮连接贴合的端面应该保持较软具有缓冲的功用最佳。这样归结起来就是齿面硬、齿心部相对较软才是最佳的齿圈淬火状态,倒梯形结构的淬火感应器可以达到这个“外硬内软”的理想状态。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机制要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地完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地调整,要将可能会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问题考虑进去,这样就可以对市政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目标。
根据自研处方比例,按处方量80%、100%、120%精密称取富马酸喹硫平20、25、30 mg对照品及辅料各4份,置于量瓶中,分别用“2.2”项下4种不同溶出介质900 mL稀释成供试品溶液,按“2.2”项下条件测定含量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表明,4种溶出介质配制的低、中、高3种浓度供试品溶液的平均回收率在99.8%~101.7%(RSD为0.23%~0.42%,n=3),表明在所选择的溶出条件及测定条件下,方法准确度良好。
● 高速网络的普及和高质量视频压缩算法,使轻量化应用的运行环境更宽松,可以满足较好的响应时间和操作体验。
第二,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有助于新时代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工作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然而,怎样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呢?首要前提是要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意识和观念。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助于我们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依靠人民的基础上,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把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第三,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有助于新时代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长期革命斗争,推翻了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成为了执政党。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人民民主就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8]因此,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人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有助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然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还必须扎根中国土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曾有深刻教训,也有成功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最能体现人民情怀,也最能得到人民认同。我们应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基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指导,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礼平,赵嘉蒂,周康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主体性[J].浙江学刊,2015(1):116-1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5]毛泽东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6]江泽民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7]陈华兴、孙婉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J].浙江学刊,2018(6):33-3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A173)。
作者简介:
1.阳素云(1979-),女,汉,湖南双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彭忠信(1964-),男,汉,湖南邵东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马克思论文; 人民主体思想论文; 中国化论文; 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