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课程中异质课件的比较分析看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理念的差异--以修订后的PEPV(Ⅱ)单元1为例_课件论文

从同课异构课件的对照分析看教师落实课标理念的差异——以修订版PEP五(下)Unit 1 This is my day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订版论文,为例论文,课件论文,差异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以教学课件代替教案。从有利因素来看,这样做能够为教师节省教学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件当中通常不会出现“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教学重、难点分析”等内容,因此,如果不加控制,课件设计就容易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行为。

      设计常态课的课件,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常很难达到“奢华”的版面效果。笔者认为,无论课件的环节如何设计,无论课件的版式是简朴还是华美,最重要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缺失,需要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修订版PEP五(下)Unit 1 This is my day词汇课时,教师A使用了第17页的PPT,教师B使用了第16页的PPT。通过比较这两个课件,可以看出两位授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笔者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提出在设计PPT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的比较

      为了让读者对这两个课件有大致了解,此处先罗列一下两个课件的教学环节。

      1.教学环节

      

      

      (1)情境设置

      教师A采用的是基于文本的教学,即教材中教学什么词汇,教师就设定一个与该词汇相关的情境,并将教材中的对话“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套用进去。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呈现词汇时,无需考虑先后顺序。

      教师B采用的是基于情境的教学,即设定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然后将教材中的目标词汇套用进去。由于故事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此词汇的呈现顺序也就相应的固定下来,使得词汇运用的真实性大大增强。

      (2)语言结构

      在教师A的设计中,词组有了一定的拓展,但是在句子结构方面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一个结构“I often...”,另一个用得最多的句型是“I'm...”。

      在教师B的设计中,首先通过Brainstorming让学生复现了大量的词组结构,然后引出了新句型“I never...”,在情境中呈现了“be going to do”句型来计划Weekend要做的事情。

      (3)交际策略

      从上述表格的小结中,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在使用交际策略时的差异。教师A的设计中,运用交际策略的意识非常薄弱。在话轮方面,整堂课基本上只有一个固定模型的话轮: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教师B的设计突显话轮意识。除了教师A中使用的话轮模型,还使用了打招呼(Creetings)、增添(Addition,就是But这个转折句)和评论(Comments)。话轮的多样性让交际更加丰富、自然。

      (4)情感目标

      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会阐述“情感目标”,但是在制作课件或者实施教学的时候,却已经将“情感目标”忘到九霄云外了,或者将“情感目标”的设定放在最后,利用一张幻灯片进行“道德说教”。

      教师A的设计,就存在这样的情况。除了作业,其他环节很难让观摩的教师感受到执教教师在情感熏陶上所做的努力。

      而教师B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首先是师生的对照。在热身阶段,学生说了那么多的“I often...”,而教师却有很多的“I never...”,这种对照输出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关注。其次,故事情境中,Ben因为学习繁重而想go hiking和climb mountains。Mom为Ben做了许多事情,尽管疲劳,却还想着周末为Ben购物,去看望grandparents。这种差异,学生通过阅读对照,一定能感同身受。

      (5)语用意识

      学了语言知识有什么用,该如何恰当、灵活使用?这就是语言教学中的语用意识。

      在教师A的设计中,学习词汇是为了输出语句,运用于一个简短的对话。但是,这个句型显然停留在“交换信息”以事论事的层面,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在教师B的设计中,学生学习了这些新词汇后,不仅用于交换信息,还可以用于规划活动,更是通过Ben描述母亲的活动来间接地表现出Ben被感动,并可用于提议周末活动。从整体而言,学习了这些新的语言知识,可以用来表述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也就是这些词汇变成了有用的工具来描述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

      二、课件细节的比较

      

      

      3.词汇呈现与操练(以hiking为例)

      

      

      

      5.布置作业

      

      1.常态课的课件,可以简朴,但是不能失去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在使用课件的课堂中,教学过程和思路往往受制于课件,临时调整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设计没有教案的课件时,教师心中更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在课件中围绕这些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立意是课件设计的关键差异

      学生是否喜欢一个课件,课件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或者情感,关键是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的意图。在设计课件之前,教师心中要定位好课件的立意:给学生带来知识的拓展、探索的乐趣、活动的趣味、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等。

      3.教学课件应当避免成为教材页面的复制品

      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利用资源的意识。教学课件应当是富媒体(Rich Media)的承载体,借助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呈现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语言运用情境。

      4.评价教学课件的一些标准

      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课件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符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丰富教学情境、开拓视野、激发语言运用”“提升教学立意,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体现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展示教学美感,让学生一目了然、过目难忘”。页面数量只能是一个参考要素,页面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标签:;  ;  ;  

从同一课程中异质课件的比较分析看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理念的差异--以修订后的PEPV(Ⅱ)单元1为例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