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与全球技术双重现象初探_科技论文

技术扩散与全球技术二元现象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现象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6]04—051223—1156

一、二元理论与技术二元现象

二元结构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两种形式或现象共存,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且相互排斥。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资本、人力、新思想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在若干点上,并由此向外扩散。二元现象有四个基本特点,即:(1)在一定区域内,“先进的”和“落后的”不同状况并存;(2)共存是长期的,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转换可以改变的;(3)这种“先进”与“落后”程度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消除的迹象,甚至有一种继续深化的趋势;(4)“先进”的存在几乎没有产生对“落后”的推动作用,反而有一种下推作用来加剧其不发达①。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技术二元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传统的二元理论不同的是,研究技术二元的学者多将其放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大群体通常是技术二元研究的对象。例如:我国学者李平②、郭燕青③、杨先明④ 和林毅夫⑤ 分别从国际技术扩散、国际技术贸易、FDI和技术选择的角度来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差距的问题; Haddad⑥ 和Aitken⑦ 研究了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技术水平较低的东道国存在的负面效应以及加大其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的可能性;Barro和Sala-i-Martin从学习成本角度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⑧。本文也从全球的宏观视角出发,研究世界范围内技术二元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二、全球技术二元特征

1.全球技术二元的划分

技术作为现代经济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较之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其空间分布更加不均衡。少数国家和地区掌握着先进技术,成为全球技术格局的一极,而技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成为另一极。本文讨论的全球技术二元现象中的一元是指科技强国、科技大国和中等科技大国,另一元则是指科技发展中国家和科技弱国(表1)。从数量上来看,技术发达的这一元国家数量很少,而技术落后的这一元国家数量众多;从发展水平上来看,技术发达国家多是经济发达国家,而技术落后国家则多是经济贫穷国家。

表1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划分

科技发展水平类型 代表国家和地区

科技强国 作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美国

科技大国 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

中等科技大国 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韩国、瑞

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等

科技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中国、巴西等位代表的新兴国家

科技欠发达国家(科技弱国)以部分亚洲、美洲国家和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

2.技术的二元发展极为不平衡

全球技术二元现象表现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技术发达与技术落后的两种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对立地区,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从国际技术流动的情况来看,以美、日、(西)欧为主体的大三角地区和一些科技大国占有了世界绝大部分的技术资源,在国际技术贸易、FDI、 国际技术联盟和全球研发活动等技术活动中优势十分明显;而占世界大多数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处于绝对的劣势,发展前景十分黯淡。

从全球技术贸易来看,80%以上的技术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而占世界人口3/4、土地面积6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技术贸易总额的10%⑨。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高,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是高层次、水平型技术贸易。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基础差,技术吸收能力有限,其接受的是发达国家低层次、垂直型技术贸易。

从跨国直接投资(FDI)来看,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全球FDI的主要流入地,其吸引FDI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相反,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吸引FDI的比重不仅小,且在近几年出现了快速的下降(图1)。2000年,美、日、德、英、法、荷的大三角地区是全球FDI的主要流出和流入地,截至2000年底,其FDI的存量与流量均居全球前六位。大三角地区和其他较为发达的科技大国之间的技术流动十分活跃,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科技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吸引FDI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较低,其以直接投资方式对外扩散技术的能力还十分微弱(表2)。

图1 1989~2000年不同发展程度国家FDI流入比重

表2 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FDI流量与存量位次比较

国家/地区

FDI流入量排名FDI流入存量排名FDI流出量排名FDI流出存量排名

美国 11 31

日本 24

23 11

6

德国 22 63

中国 84 31

24

英国 33 12

法国 75 24

加拿大

57 87

瑞典 13

16 10

11

荷兰 66 55

俄罗斯

38

34 25

28

澳大利亚 19

13 34

13

瑞士 14

17 98

丹麦 10

19 12

14

韩国 23

26 21

23

冰岛 70

80 38

51

中国台湾 31

32 17

19

芬兰 25

36 13

17

新加坡

16

12 20

16

挪威 28

29 15

20

意大利

18

11 14

9

卢森堡

27

20 18

15

比利时

410 412

印度 40

42 37

41

资料来源:祝影:“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P168。

表3 1991~2001年国际技术联盟的地区分布

地区国际技术联盟数量(个) 占世界国际技术联盟比重(%)

美国464678.85

欧洲260444.20

日本779 13.22

大三角以外其他地区 669 11.35

全球合计5892100.00

资料来源:祝影:“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p168(转引自Maastricht Cooperative Agreements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04)。

表4 2000年美国与日、欧和世界其他地区研发资金流动情况

研发资金流动方向研发资金流动金额(10亿美元)

美、日之间 美国→日本 3.7

日本→美国 2.8

美、(西)欧之间美国→西欧 12.9

西欧→美国 18.6

美、加之间 美国→加拿大1.9

加拿大→美国3.7

美、南美洲之间 美国→南美洲0.7

南美洲→美国0.7

美国→中东地区 0.5

美国→非洲 0.03

资料来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2004.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04,p16.(www.nsf.gov/nsb.2005.10.10)

从国际技术联盟来看,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以协定、条约为纽带,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已经出现,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扩散方式。目前,这种方式主要在大三角地区国家和少数新兴科技大国之间进行。这些国家技术水平差距较小,管理水平接近,技术特长、技术诀窍和技术优势相互补充,结成技术联盟后形成了更强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而科技发展中国家参与技术联盟的企业数量很少,1991~2000年,大三角以外地区企业的国际技术联盟只有全球的11.35%,技术落后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技术扩散和技术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表3)。

从全球研发资金的流向来看,海外R&D投资也主要在美、日、(西)欧的大三角地带进行。日本、西欧和加拿大等技术发达和邻近区是美国重点的投资区域,而技术落后的中东地区、南美洲与非洲获得的海外R&D投资十分有限(表4)。

3.技术二元现象加剧

由于技术的二元结构与经济、部门、要素、文化、制度等二元结构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与其他二元现象一样,技术二元现象一旦形成就十分稳定且很难改变。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技术扩散活动并没有促使技术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改变其技术地位。相反地,技术发达与落后国家的技术差距扩大了,主要突出表现在大三角地区(特别是美国)技术地位的显著提升上。

作为世界技术超级大国的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其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额就一直小于流入额⑩,其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也年年出现贸易赤字(表5);2000年,美国流入日本、西欧和加拿大的研发资金为198亿美元,而同年日本、 西欧和加拿大流入美国的研发资金为251亿美元, 西欧各技术先进国家对美国的研发投入资金更是有57亿美元的逆差(11)。这表明美国这一技术强国在以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利用科技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国际技术扩散活动中的极化地位正不断加强。

表5 2003~2004年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情况

20032004

月份高技术产 高技术产 高技术产月份高技术产高技术产高技术产

品进口额 品出口额 品贸易逆品进口额品出口额品贸易逆

(百万美 (百万美 差(百万美 (百万美(百万美差(百万美

元) 元) 元)元)元)元)

1月 15409 13060 -2349

1月 16751

14744

-2007

2月 14323 13530 -7932月 16664

15961

-702

3月 16819 15982 -8373月 20398

18932

-1466

4月 16353 13946 -2407

4月 19572

16337

-3235

5月 15854 13969 -1885

5月 18631

17025

-1606

6月 17277 15421 -1855

6月 21103

17469

-3634

7月 17493 14750 -2742

7月 19554

15939

-3615

8月 16237 14474 -1763

8月 20136

15999

-4137

9月 18802 15233 -3569

9月 20398

17213

-3185

10月19964 16289 -3675

10月22047

17666

-4381

11月18633 16926 -1708

11月21973

16239

-5734

12月19867 16628 -3239

12月21049

17895

-3153

小计207031180208-26822 小计238275 201419 -36856

资料来源:U.S.Census Bureau,U.S.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Annual Revision for 2004),U.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p51(www.usatradeonline.gov/usatrade.,2005.10.09).

三、技术扩散对全球技术二元的影响

1.技术二元参与全球技术扩散活动的差异

从全球的技术流动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内源式技术,来自于区域内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技术;另一种是外源式技术,即通过国际技术扩散获得的技术(图2)。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初期,由于当时世界各国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依靠发展内源式技术来实现技术进步。但是,在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周期加快、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能完全按照第一条路径来实现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与科技基础落后,更是主要依赖第二条路径来实现技术的跨越。20世纪70年代技术创新的周期平均为5~6年,80年代缩短为4~5年,到了90年代则只有1.5~2年(12)。技术创新周期的加快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并使得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过引进技术来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差距,实现快速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图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路径

表6 不同技术水平国家之间技术扩散的特点

技术扩散的特点 技术先进国→技术落后国技术先进国→技术先进国

技术流动方向高技术势能→低技术势能高技术势能→高技术势能

技术扩散内容较陈旧、滞后性明显较新或实时技术,时滞性小或无

技术扩散方式FDI和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国际技术 建立国际技术联盟、设立海外R&D机构和以进

贸易 口专利为主的国际技术贸易

技术扩散流量技术流量小、单向扩散、扩散速度技术流量大、双向反馈、高效且高速扩散

技术扩散效果较差,易中断 高效率、高效益

但是,在当今全球的技术二元格局中,技术发达国家由于具备较高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国际技术扩散方式来增加技术存量和提高技术水平,特别在国际技术联盟和跨国研发投资等国际高技术水平扩散领域,技术发达国家具有绝对的优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的技术落后国家涉足国际高技术扩散的活动很少,以技术贸易和FDI 为主体的国际技术垂直扩散活动虽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技术,但是大多数技术落后国家对技术简单的引进、学习和模仿使其在跟踪和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表6)。因此,通过技术落后国引进外援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缩小其与技术先进国之间的差距,进而改变全球的技术二元格局从理论上说具有可能性,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十分困难。

2.技术扩散加剧了全球技术二元现象

国际技术扩散表现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但这种技术流动有着很强的方向性,即绝大部分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流向了少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即使技术流向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其流动的有效性也较差,即这些技术并没有导致落后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或是虽有提高,但由于其经济与技术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而扩大了全球技术二元的技术差距。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技术能力和文化制度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杨先明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速度往往慢于发达国家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长期陷入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的困境,并导致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加大(13);孔翔、曾刚指出,全球制度发展不平衡导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变为在特定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受到损害(14);郭燕青认为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使得经济和技术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流动,从而产生“回波效应”,加剧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15);Kokko通过检验墨西哥工业数据发现, 国际技术扩散产生的技术溢出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正相关,技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过大的技术差距导致技术引进方技术吸收困难,从而可能加大技术差距(16);Barro和Martin指出,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技术差距越大,学习的成本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学习方技术进步的障碍(17);Keller指出,技术扩散成功与否取决于技术引进国的人力资本与研发水平高低,如果引进国吸收能力较差,则无法从技术引进中受益而不能缩小其与技术输出方的技术差距(18)。

由此可见,作为改变全球技术二元现象的唯一可能途径,技术扩散只为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提供了通过模仿领先区域的更先进的技术而实现追赶的可能性。然而,要实现成功追赶并改变全球技术的二元结构,技术落后国家还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即具备一定的技术势能和良好的技术扩散通道。一定的技术势能决定了技术落后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从新知识中吸取技术成分;技术扩散通道是技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和吸收外溢技术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的能力、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和人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如果技术落后国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势能与良好的技术扩散通道这两个条件,就有可能最终达到,甚至赶上技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例如,日本与韩国技术追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时具备并处理好了这两者的关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国家很少,因而使得只有极少数的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在全球技术扩散活动中真正受益,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起飞并最终实现赶超。目前大多数技术落后国家只具备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或者都不具备,其参与全球技术扩散活动并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十分有限,这也是全球技术二元现象长期存在并日渐加剧的原因。

四、小结

伴随着技术创新周期的加快,全球范围的技术扩散活动日益活跃,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国家参与全球技术扩散活动的范围、层次和深度与技术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慢于技术先进国,因此,技术落后国与先进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日渐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二元现象日益加剧。

笔者认为,技术扩散只为全球技术二元现象改善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但是,技术扩散是否真的能缩小技术二元之间的技术差距则取决于技术落后国的技术势能和技术扩散环境。提高技术势能和建立良好的技术扩散通道是一国顺利接受国际技术扩散、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对于技术落后国而言,其技术势能较低,疏通技术扩散通道就成为其从全球技术扩散活动中能够受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只有技术落后国通过疏通技术扩散通道,更多地接受国际技术扩散,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起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才有可能逐渐缩小与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而改善全球的技术二元现象。

注释:

① Michael P.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 [M]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② 李平、崔喜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对策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论文选登)2005年第2期,第1~6页。

③ 郭燕青:《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3页。

④ 杨先明等:《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09页。

⑤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3~10期。

⑥ Haddad,M.and Karrison,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2:pp.51~74,1993.

⑦ Aitken,B.J.and Harrison,A.,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pp.605~618,1999.

⑧ Barro,Robert J.,and Xavier Sala-i-Martin,“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2,No.1.,pp.1~26,1997.

⑨ 杨先明等:《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09页。

⑩ 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6页。

(11)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04,p16,2004.(http://www.nsf.gov/nsb.2005.11.07).

(12) 杨先明等:《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09页。

(13) 杨先明等:《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09页。

(14) 孔翔、曾刚:“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人文地理》2003年第10期,第42~46页。

(15) 郭燕青:《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3页。

(16) Kokko,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3,pp.279~293,1994.

(17) Barro,Robert J.,and Xavier Sala-i-Martin,“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2,No.1.:pp.1~26,1997.

(18) Keller W.Absorptive Capacity:on the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Journal of Development,49:pp.199~227,1996.

标签:;  ;  ;  ;  ;  ;  ;  ;  

技术扩散与全球技术双重现象初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