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结构变化与增长关系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中国服务业结构变动与增长的关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服务业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1)12-0099-09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按当年价计算,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71005亿元,年均递增17.9%;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长为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递增5.6%。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拉动内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整体服务业保持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内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变动特征。从服务业的四个层次① 来看,1991-2008年间我国服务业的第一层次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1991年的48.4%下降到2008年的37.4%;我国服务业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1991年的31.6%和9.9%上升到2008年的39.3%和12.7%。

自从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加快服务业发展逐步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此后的十多年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基于我国服务业的“三低”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和劳均增加值低)主要侧重于量的扩张。2010年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已达到43%,我们对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应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增进转变。但目前仍鲜有文献分析我国服务业结构变动与服务业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二、服务业增长与内部结构变动关系的理论探讨

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长期以来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罗斯托[1]提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部门率先扩张,并通过回顾、旁侧和前向效应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库兹涅茨[2]通过对57个国家进行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得出了三次产业结构随人均收入变化的演变规律。他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及人均产值的迅速上升,必然会在生产体系各部门的增长中形成很大的差别,而这会导致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钱纳里[3]采用库兹涅茨统计归纳法对101个国家的社会统计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回归结果划分了九个等级的“标准结构”量表。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由于非均衡增长过程存在着增长要素的边际收益差异,因而必然会导致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这种非均衡增长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流动能够产生结构效应。

钱纳里比较和概括了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关于经济增长的不同观点。新古典理论从完全竞争均衡状态出发,认为资源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不可能增加总产出。事实上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真正的竞争均衡是难以实现的。结构理论则认为不存在充分的最优资源配置,劳动和资本使用在不同的方面可能导致收益的重大差别,因此,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再分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主义的理论得到了一系列多国数据统计分析的证实。尤其是日本在结构转变中的经济增长绩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服务业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部门,其内部既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也包括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部门之间在要素密集程度、技术进步状况、产品提供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非均衡特征比较突出。而服务部门的非均衡特征本身就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于高生产率部门以加快增长的潜力。这意味着通过服务业结构的调整来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之与需求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服务业结构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瓶颈制约或结构偏差制约。它主要表现为基础性服务部门发展不足对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的制约。二是结构转变或结构升级缓慢的制约。它表现为生产要素滞留于低生产率服务部门,或是传统服务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向现代服务部门的转移缓慢。在经济服务化背景下,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水平对于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增长显然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数理推导

(一)静态分析

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量与上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服务业增长,而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量以及服务业增加值本身都是由四个层次服务业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推导分析:

(二)动态分析

在进行动态分析之前,首先假定以下四个前提条件:(1)本年年末的服务业增加值为下年年初的服务业增加值;(2)本年年末的服务业结构是下年年初的服务业结构;(3)本年年初的服务业结构会对当年服务业增加值产生影响;(4)服务业增加值增量与上年末服务业增加值之和等于本年年末服务业增加值。基于此,本文将原始恒等式做如下拆分: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静态回归模型下各项回归系数的统计性质不够良好,常数项和S没有通过t检验。我们剔除S项进行回归分析,所有系数都通过t检验,且回归系数与含有S项的情况下基本一致。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层次服务业增长速度每提高1%,会使得总体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上升0.398%、0.386%、0.094%和0.112%。同时,不同服务部门间相对比重的变化也会对整体服务业的增长率产生影响。具体来看,第三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增长1%,整体服务业增长速度将上升0.022%;这可能说明科教文卫体等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部门较快发展对服务业增长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二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增长1%,整体服务业增长速度将下降0.021%。这可能说明尽管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是我们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目前阶段其发展重要性仍次于第一层次服务业。

表2给出了整体服务业增长与第一层次服务业增长及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回归结果。各项回归系数的作用方向与静态回归结果一致:第三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增长1%,整体服务业增长率将上升0.347%。动态回归结果同时显示第二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增长1%,整体服务业增长速度将下降1.284%。第四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对整体服务业增长的影响未能通过检验。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第三层次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层次服务业会带动服务业更快地增长;第二层次服务业增速高于第一层次会导致整体服务业增长速度的下降。第四层次服务业相对于第一层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对整体服务业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但一般认为政府公共服务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有利于服务业的增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掌握所有的社会资源,大量本应属于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由政府组织完成,这导致我国第四层次服务业的规模比较庞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政府所承载的一些经济职能逐步转向市场,其比重也将趋于下降。

因此,从结构优化的视角来看我国目前四个层次服务部门的合理发展次序应为三、一、二、四。第一、三层次服务业应作为我国目前优先发展的主要服务部门,其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我国服务业更快地增长。而事实上1991-2008年间我国四个层次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7%、20.0%、20.2%和19.4%,呈现出三、二、四、一的发展次序。第一层次服务业(即流通服务业,以下用流通服务业代替第一层次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四个层次服务业中最慢,这可能是导致我国服务业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五、流通服务业与我国服务业增长

根据Elfring[4](409-440)的定义,流通服务业是指移动商品、信息、人的部门,其中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最终消费(如度假旅行),而大多是为最终消费(如零售业)或生产(如商品运输)服务的。对各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可以发现,流通服务业主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中间需求率较高,主要为进一步生产服务;二是中间需求主要用于满足实物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生产需要。实际上流通服务业本身就主要是促进实物产品流通的部门。随着各国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流通服务业的比重会随着其主要服务对象工业比重的不断下降而趋于下降。[5]③ Browning and Singlemann[6](481-509)对1870-1970年100年间美国服务业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其流通服务业的比重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笔者认同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流通服务业比重将趋于下降,但同时认为我国目前流通服务业增长速度趋缓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符合。

首先,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化的进程还远未完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及其衍生的交通运输量大,对流通服务业仍有着较强的需求。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依然存在、边远贫困地区各种流通渠道发展滞后的现实,我国流通服务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在制造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正吸引发达国家高成本的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这为我们相应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目前的产业分工体系下我们难以在设计、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前服务提供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但仍可通过提供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前(如原材料运输)、产后(如分销)流通服务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优化。

其次,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其流通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下降是在经济高度服务化的背景下出现的。2005年流通服务业占美国GDP比重约为20.0%,而2008年我国流通服务业占GDP比重也仅为15.6%。美国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高于我国的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即使在经济高度服务化的发展阶段流通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远未达到饱和点。此外,美国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始于20世纪50年代,④ 而1950年美国人均GDP按1990年不变价格折算为9573美元,同年服务业占美国GDP比重达到57.6%。美国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才逐步出现流通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下降。我国流通服务业比重的逐渐下降与我国目前工业化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仍较低的发展阶段不相符合。

最后,我们可以借助投入产出表来判断分析我国流通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表明,流通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在我国服务业内部最高,提供了近57%的服务型生产资料,是我国生产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意味着流通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此外,流通服务业还提供了我国1/3左右的服务消费品。流通服务产品充当三次产业再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对象的消费功能,决定了流通服务业在我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测算同时表明,2007年我国第一层次服务业中间需求的62.7%投向了工业,而第二层次服务业中间需求的51.7%投向了服务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第一层次服务业、第二层次服务业分别具有主要为工业、服务业提供中间服务产品的特征。⑤ 无论是基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还是“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地位,流通服务业都应成为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心部门。进入开放年代后,较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以来连续逆差。而历年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一直是以运输服务业为主体的流通服务业,甚至在许多年份我国运输服务业逆差额大于我国整体服务贸易逆差额。2001-2010年间我国运输服务累计逆差额达1396亿美元,高于同期我国整体服务贸易逆差额1197亿美元。这与我国流通部门开放水平在四个层次服务业中相对较高有关,也同时说明我国仍需输入相应流通服务产品才能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流通服务业具有很大的潜在增长空间。我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亟须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竞争力水平,流通服务业发展趋缓不利于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些国内学者提出,流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早独立化的先行产业,属于典型的传统服务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应逐步降低其在整体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笔者认为,传统和现代只是相对的概念,传统服务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的消费需求出现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变化的前提下也能转变成为现代服务业。按照这一思路,任何服务部门都可以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部分,关键在于具体服务企业所采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是否先进。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服务业内部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现代物流业、会展业、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逐步涌现,极大地提高了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对于服务业乃至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六、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对于整体服务业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服务业结构能够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增长,反之,则会阻碍服务业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以充分释放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我国四个层次服务业的合理发展次序应为三、一、二、四,我国第二、四层次服务业发展速度应低于第一层次服务业发展速度,而第三层次服务业发展速度应高于第一层次服务业。

本文的政策性启示在于:第一、三层次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增长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其较快发展有利于改进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水平,实现整体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还远未达到饱和状态,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流通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下降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符。我们应一方面继续加快为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发展,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提高流通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实现流通创新、加强流通产业制度环境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等措施促进流通部门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总体来看其相似程度较高。各地在制定生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应注重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发展阶段和创新需求,尽量避免区域之间的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不同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侧重应有所不同。北京、上海等已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地区应以发展主要为服务业生产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等为主,而在以工业主导型经济为特征的地区仍应偏重发展主要为工业生产提供中间产品的流通服务业。

[收稿日期:2011.10.15]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2003年国家统计局取消了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为便于作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分析,这里仍沿用四层次分类法。

② 为行文简洁,本文略掉了1992-2008年间我国服务业增长及结构变动的数据表。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

③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Gershuny(1978)等认为流通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比重的不断下降与私人汽车普及导致的实物产品替代公共运输服务有关。

④ 笔者通过对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http://www.bea.gov公布的美国历年增加值数据计算分析发现美国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50年的41.1%持续下降为2005年的25.4%。受资料数据所限,我们目前并无法得知1947年以前的美国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具体变动趋势。但根据黄少军(2000)的研究成果,1799-1950年间美国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产出比重在51.0%-61.7%之间波动,并没有呈现出稳定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1950年之前美国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呈波动状态。

⑤ 对美国服务业的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笔者通过对美国2004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分析发现,2004年美国工业产出与服务业产出之比为0.403,同年美国流通服务业(即第一层次服务业)中的主要构成部门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仓储业用于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与满足服务业生产需求的中间产品之比分别为1.69、0.68,高于美国工业产出与服务业产出之比,这说明其具有主要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特征;而美国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即:FIRE,类似于我国的第二层次服务业)用于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与满足服务业生产需求的中间产品之比分别为0.12、0.14、0.29,较大地低于美国同期工业与服务业产出之比,说明其主要为服务业提供中间生产服务。

标签:;  ;  ;  ;  

中国服务业结构变化与增长关系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