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林辉[1]2015年在《终极所有权结构、制度环境和权益资本成本》文中提出权益资本成本一直是财务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从终极所有权结构和制度视角研究权益资本成本是当前财务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在探索适合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环境存在显着区域性差异的现实背景,着眼于终极控制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理论推演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制度环境和权益资本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文章理论推演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制度环境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和两权分离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交互影响。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单变量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元回归等多种计量方法对文章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终极所有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质量的改善会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同时制度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会削弱两权分离度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的适用性评价方面,文章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特征,理论分析了不同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权益资本成本与己实现报酬率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以及权益资本成本与风险因子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检验发现,众多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中更适合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模型是MPEG模型(COE_MPEG)、 PEG模型(COE_PEG)和OJ模型(COE OJ),但叁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排序。其次,在终极所有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1)终极所有权与权益资本成本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在非国有公司中更为显着;(2)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这一关系在非国有公司中更为显着;(3)相比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中央企业有着显着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4)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权益资本成本并没有系统性差异;(5)院所背景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权益资本成本也没有系统性差异;(6)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有着显着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7)对比五类企业,中央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显着更低,而地方企业、院所背景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显着更高。再次,在制度环境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1)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制度因素不仅有法律保护,还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金融发展、产品市场发育、媒体报道和社会诚信;(2)制度环境质量改善能够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制度环境质量的改善包括法律保护、政府行政管理、金融发展、产品市场发育、媒体报道和社会诚信等制度因素发展水平的提高。最后,在制度环境和两权分离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交互影响方面,文章研究表明:制度环境质量改善会显着削弱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当法律保护、政府行政管理、金融发展、产品市场发育、媒体报道和社会诚信等制度因素发展水平提高后,会增加终极控制股东的掠夺风险和掠夺成本,从而抑制其掠夺行为,进而削弱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李琰[2]2017年在《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投融资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资金供给者通常要求得到更高的回报,以弥补监督成本和风险补偿,使得外部资金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导致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又会导致企业的最佳投资规模发生扭曲。此外,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又容易造成管理层通过投资来最大化个人收益,导致企业发生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因此,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是融资约束和投资失效的根源。独立审计和媒体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力量,在资本市场中分别发挥着信息鉴证和信息传播功能,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独立审计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信息,发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减少交易成本的功能(Busehman and Smith,2001;薄仙慧和吴联生,2011)。媒体具有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媒体报道可以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投资者、审计师、监管部门等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此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Dyck and Zingales,2004;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但是媒体和审计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媒体报道时效性较差,属于短期效应,而审计可以持续性地对企业进行审查和监督,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属于长期效应(周开国等,2016;杨德明和赵璨,2012;Jensen and Meckling,1976;Watts and Zimmerman,1983)。现有文献单一地考察媒体报道、审计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缺乏两者交互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系统探讨了媒体报道是否会影响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和投资效率的作用效果,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以期从媒体报道视角揭示审计质量产生的经济后果,拓展企业对审计质量经济后果的认识,为企业外部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按照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从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两个视角,分析了媒体报道与审计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路径,然后结合"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案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媒体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的效果,之后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和案例研究的结论,将后文的实证检验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作用路径;第二,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作用路径;第叁,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文做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件的为例,研究媒体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审计师声誉及其所代表的审计质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会依据审计师声誉和审计质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市场反应;第二,媒体所具有的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提高信息可信程度的功能,可以对股价信息含量产生重大影响;第叁,媒体负面报道带来的负面市场反应属于短期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失,而审计质量带来的负面反应属于长期反应且影响持久,说明媒体监督和审计监督带来的市场反应具有显着差异。第二,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审计会促进企业的债务融资,即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长期借款的比例更高、债务融资的成本更低;第二,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约束,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约束;第叁,当企业被媒体正面报道时,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而当企业被媒体负面报道时,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弱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政治关联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等影响后发现,在非国企、无政治关联及处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同媒体报道会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关系产生不同影响更为显着。第叁,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服务显着降低了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第二,不同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影响,当企业被媒体正面报道时,媒体正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而当企业被媒体负面报道时,媒体负面报道次数的增加会弱化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和地区市场化程度等影响后发现,在非国企及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同媒体报道会对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产生不同影响更为显着。第四,研究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缓解我国上市公司低下的投资效率,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但是总体上审计质量对过度投资的效用明显强于其对投资不足的效用;第二,媒体正面报道能够显着抑制企业投资不足,但是会增加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而媒体负面报道并未起到显着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效果;第叁,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显示,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而媒体负面报道削弱了高质量审计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总的来说,媒体报道和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效果更显着。进一步在综合考虑产权性质影响后发现,一方面,媒体负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企业形成的监督约束作用,能够较好地抑制其过度投资的效率损失问题,另一方面,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效率损失的抑制。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叁个方面:第一,本文结合了独立审计和财经媒体这两种外部监督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二者交互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拓宽了现有审计质量文献的研究视野,实现了从外部监督机制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视角的创新。一方面,现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孤立地考察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或者孤立地考察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但是鉴于资本市场对企业审计质量及企业相关的媒体报道是进行综合解读的,现有研究较少研究独立审计和媒体报道的交互作用的经济后果。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整个国家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宏观资源配置,较少考虑当分配主体是个别企业时的微观资源配置,而本文的研究落脚点是微观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通过构建整体分析框架,系统地考察外部监督机制对微观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第二,本文细分了不同性质媒体报道对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的作用机理。现有研究主要是考察媒体报道的总量或者媒体负面报道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却忽略了媒体正面报道的激励作用。本文发现媒体正面报道发挥着"帮助之手"的作用,可以强化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促进作用;而媒体负面报道发挥着"惩罚之手"的作用,会削弱高质量审计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投资效率而言,媒体正面报道增强了高质量审计对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而媒体负面报道削弱了高质量审计对抑制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效果。第叁,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媒体揭露财务造假引起的市场反应和审计失败即低质量审计引起的市场反应,并比较媒体报道和审计作用机制的差异。本文发现媒体报道具有信息含量,但是时效性较差,属于短期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失;而审计是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和提高公司价值的一种制度安排,时效性较强,属于长期效应。审计和媒体报道同时表现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改善公司治理的两种不同的外部监督机制,本文的结果为这两种机制的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解释。
谷宇[3]2014年在《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我国股票流通改革逐步完成,证券市场逐步放开,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发展迅猛,数量已经赶超主板上市公司,成为股票市场的一股较为活跃的势力。相对的,中小板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就是企业的直接外部融资成本较高。如何降低中小板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也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也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的本意是直接研究公司内部治理问题中的股权结构能否影响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但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之后发现,单独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公司治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而笔者就大胆猜想股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是否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中介变量产生影响的,因而形成了本文的写作。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公布出来的年报、半年报、临时公告等财务信息都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最便捷、最主要的渠道。因而公司的运行状况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主要也是通过公司的披露出来的财务信息来实现的。在经济形势迅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投资者时刻关注公司动向,公司的每一项信息的发布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与公司的公布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相关,高质量的信息可以有效降低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测风险,进而降低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使得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鉴于此,笔者认为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作用于权益资本成本的最主要途径。现有的研究表明,较好的股权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而股东持股比例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当股权较为分散时,股权的集中有助于加强控股股东对公司的监督管理,使得控制管理层为了谋取私利而利用职务便利粉饰报表的行为减少,从而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而当大股东股权过度集中时很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优势,选择只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牺牲一部分外部股东的利益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如果公司存在几个可以相互制衡的大股东时,就会使得第一大股东无法独自掌控公司,可以有效地遏制其对会计信息的操控行为,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不对称,进而抑制其对小股东的掠夺行为。上市公司所披露出的会计信息是连接上市公司与外部投资者的桥梁,合理的股权结构能有效缓解内外部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使外部投资者的预期风险降低,也就降低了其投资要求的回报率,使得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本文的研究从公司股权结构这一根本点出发,探讨了如何改善股权结构进而缓解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对外部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最终使得公司的外源融资成本降低。研究对于企业解决其融资困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分为五大部分,以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中介变量,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叁者之间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该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阐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架构及研究方法,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我国近年来中小板企业发展迅速,但是融资难也逐渐成为其发展瓶颈,融资困境也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一大考验。我国目前已有的关于叁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关系研究,但是将叁者结合进一步探讨股权结构是否能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的文章基本没有。因此笔者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叁者的相关关系,为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些优化股权结构方面的数据支持以及有用的建议。第二部分是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从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两个方面,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阐述了这两大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成果,而由于相关研究股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的文献相对较少,笔者基于现有文献对其做了简要的综述。这一部分主要为后文进一步对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叁者相关关系的分析做了理论铺垫。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理论研究视角——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中介变量,将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叁者纳入一个体系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投资者保护等理论,认为股权结构主要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产生影响,为本文的实证部分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建立计量模型并运用统计软件Stata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建立了假设,采用了最近叁年的深市公司数据,保证了研究的时效性,并运用了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的方法证明了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中介变量产生的,并进一步研究了股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关系,为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提供数据支撑。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部分。依据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对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叁者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如何改善我国企业融资难困境提出相应建议,主要是优化股权结构、使股权适度集中。最后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一些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中介变量,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投资者保护等主要理论阐述了股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关系,笔者认为合理的股权结构安排可以有效地改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使得外部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减小,相应的其对企业要求的预期报酬率会降低,进而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也就随之降低。之后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二者的相关关系的中介效应,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也为后文从股权结构优化方面提出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建议提供了理论以及数据支撑。(2)本文对股权结构的衡量从多维度考虑,较之以往的单维度分析股权结构更为细致全面,通过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可以给出更为具体详实的优化股权结构的建议。本文选取了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个相反的变量作为参考变量,综合考虑了多个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更加全面地表述出了股权结构的情况,同时也保证了论文的稳健性。(3)本文在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时,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直接采用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直接赋值作为考察其质量高低的指标,而是采用了Jones衡量会计操纵性盈余质量的会计操纵性盈余指标。因为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只是其对公司整体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法的合规性检查,很难说明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而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取决于公司内部对其的操纵与粉饰,而Jones模型可以从侧面反映其操纵和粉饰的程度,因而更加准确合理。(4)本文采用2010-2012年度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单独针对中小板行业的公司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在我国国情基础上,以期从股权结构的优化方面对中小板企业提出一些改善融资困境的建议。同时,由于种种限制因素,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本文要重点考查中小板企业数据,只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才有中小板和主板的区别,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因而本文样本的选取只选取了深交所的A股上市公司,而没有考察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股权集中、制衡二者对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谁更优的问题上,因而没有考察股权性质等其他能够对股权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3)由于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多种多样,而本文中所说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主要考虑的是其被公司操纵或者粉饰的程度,所以采用了一种较为通用、准确的方法,即Jones模型,可能考虑的不够全面,可能存在很多影响因素没有纳入到模型之中,因此结果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冯丽艳[4]2017年在《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都是社会责任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综合类指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关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信息披露活动等具体财务活动的影响,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问题研究的一个明显的新趋势。自叁鹿"毒奶粉"事件以来,我国频发的社会责任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极大关注,政府监管部门也颁布实施了诸多的社会责任法规,旨在促进投资者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那么,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响应和承担是否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而获取资本市场融资优势,并且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是监管层和企业自身较为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考虑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是影响其权益融资资本成本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故本文选取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为视角,系统探讨了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从风险和资本成本视角揭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拓展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认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意识的提升,并且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证据。以"社会责任表现——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权益资本成本"为主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是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定价的一个因素,存在社会责任风险溢价,并且,具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较低,因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进一步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环保核查制度法规的影响后发现,对于重污染行业企业来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其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应更为显着;(2)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环境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支持风险降低假说,并未发现支持风险增加假说的证据。此外,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下滑期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效应更为突出;(3)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来看,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不仅会计信息质量比较高,而且更愿意披露较多的、质量较高的自愿性信息,企业信息风险较低,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良好认知和积极践行能够降低企业的信息风险。此外,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业绩门槛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后发现,再融资意向并不会削弱或改变良好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践行对信息风险的积极影响效应;(4)基于前叁个方面研究的结论,研究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中的中介传导效应。研究发现: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变量,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预期,从而获取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不过经营风险的中介传导效应相对信息风险来说更大一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分歧,从社会责任优势学说和社会责任劣势学说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分析和厘清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2)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也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补充和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优势学说;(3)首次采用中介变量检验方法,以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为路径,系统揭示和验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其权益资本成本的内在机制;(4)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拓展至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方面,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揭示了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积极影响作用。
张正勇, 陈虹[5]2017年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财务透明度与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社会等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4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为样本,研究在不同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内部财务透明度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能显着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在公司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或公司内部财务透明度较低时两者才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对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而言,无论治理环境与财务透明度如何,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间均无显着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受公司与市场环境的共同影响,但由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并不高,这些报告释放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责任危机应对情况的信息未能有效降低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评估。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同时对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宏伟[6]2016年在《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为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环境责任,我国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但实践中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及时、报喜不报忧、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较为普遍,如何推动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媒体监督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关于媒体监督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都是对二者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缺乏对内在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制约了研究结论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价值叁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构建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价值关系的“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然后,分别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调节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了媒体监督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规律、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规律、媒体监督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内部监督机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公司价值”的中介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偏低,且各企业间差异较大;媒体对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总量越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而且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能够调节媒体监督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当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时,媒体监督职能才能发挥作用;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价值显着正相关,支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信号传递理论,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促进作用同样受到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的制约;媒体关于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能够提升公司价值,且这一关系仅在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较好的企业中存在;在全样本和内部监督机制较为有效的样本中,媒体关于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公司价值的传导关系是成立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在媒体监督与公司价值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论文建议:优化外部环境和行业自律,提高媒体监督效果;构建媒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企业管理者的选拔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环境金融政策,引导企业高质量披露环境信息。论文形成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压力—状态—响应”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实证检验内部监督机制对媒体监督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的调节作用,明确了我国转型制度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监督机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综合影响,是对传统媒体治理研究的有益补充。
张杰[7]2014年在《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披露是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维护市场秩序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上市公司减少与外界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从最初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到被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再到如今实现自愿进行信息披露与强制进行信息披露相结合,其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作为筹资者,能够掌握到自身内部充分的经营管理信息,但是正是由于其拥有信息优势,使得其也拥有隐瞒或是欺骗的机会;相反,投资者则处于信息取得劣势的一方,由于其未曾直接参与公司经营致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公司内部经营信息,因此只能被动地通过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对公司价值做出评价。而如果没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或是缺少有关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强制性管制,多数上市公司为了隐藏自身经营中的负面信息,则不会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为了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投资风险,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这就促使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产生。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披露内容与格式都由国家相关法规与政策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一旦违反,则会受到监管部门相应的惩处,其是信息披露的法定最低要求。但是随着投资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强制性信息披露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适应投资者的需要,上市公司会主动进行披露除相关规制要求披露的以外的内容,以提升自身良好的形象,体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展现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而降低融资成本。这便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从现实角度来讲,作为信息取得的劣势方,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必然会了解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与未来投资收益有关的信息。投资者取得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重要程度不同,其要求的投资回报也会随之不同。可见,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此外,从理论角度来看,基于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等理论基础以及投资预测风险、股票流动性等作用机制,可见信息透明度越高,投资者可了解的信息就越多,这必然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预计,进而提高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而如今投资环境日趋复杂,上市公司被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已经无法全面地说明公司财务以及经营状况,投资者为了能够作出更为恰当的投资决策,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与未来投资收益息息相关的公司内部信息。那么,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否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的自愿性信息披露项目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如若证实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其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那么在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如果企业能够主动自觉地对外披露更多的公司内部信息,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投资者则不会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风险而故意抬高投资回报,从侧面来看也就是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而融资效率的提高也必定会促进上市公司朝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更早且研究更为成熟。从理论角度来看,有关研究者提出了投资预测风险学说和股票流动性学说,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预测风险,增强股票流动性,进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而Welker、Botosan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也从实证角度证实了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这一结论。而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不过,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文献多数是将视角集中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成长性、公司经营绩效、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关系的研究,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还少有研究成果。尽管国内相关文献也得出了与国外主流观点相一致的结论,但是基于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环境,相关文献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所采用的指标度量方法是否具有适用性都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也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另外,考虑到各行业中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且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因此本文将以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权益资本成本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在规范分析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评述,接着理清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评价标准、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等,以此作为实证之前的理论支撑。然后在实证部分,对于解释变量的衡量,本文在参考Botosan和Meek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构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设计出含战略、财务及预测、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社会信息在内的五大类自愿性信息披露项目,通过赋值打分的方式计算出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对于权益资本成本,本文在借鉴对比国外几大经典模型之后,选择效用最高的盈利预测增长模型RPEG来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估计衡量。同时,为了更准确地验证出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对于其他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因素,本文选择主要的几大影响因素进行控制。最后,本文在考虑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权益资本成本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愿性信息披露总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战略、财务及预测、公司治理叁大类信息披露上,而涉及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信息的内容披露较少。同时权益资本成本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总水平、战略信息披露水平、财务及预测信息披露水平、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权益资本成本与人力资源信息、社会信息的披露没有显着关系。这说明自愿性信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资本成本与战略、财务及预测、公司治理叁方面信息披露的负相关关系显着。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王艺霖[8]2014年在《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及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范围内上市公司因内控质量低下导致的造假丑闻乃至破产案件的频发,以及多国政府专门针对内控信息披露颁布的法规的实施,使内控信息披露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自2011年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逐步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内控信息披露由自愿阶段转入强制阶段。进入强制阶段后,相关法规不仅对内控信息的披露行为做出了强制要求,内控审计也变为强制。此时,内控审计情况以及内控信息披露中所包含的内控缺陷信息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重点。然而,在内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内控缺陷披露动机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内控缺陷披露动机不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内控缺陷披露具有显着的信息含量,投资者、监管部门会热切希望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内控缺陷,但内控缺陷披露与否、披露多少的主动权掌握在上市公司手中。对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透彻研究,可以让投资者、监管机构藉以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上市公司通常会披露内控缺陷、在什么情况下上市公司通常不会披露内控缺陷。论文基于内控五要素理论以及“能力-动机”范式,对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2012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存在”、“发现并披露”两个阶段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外部监管较宽松、公司盈利能力较弱、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较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审计委员会人数充足、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高、审计师为“四大”、董事长新上任、董事长年龄较大时,上市公司“发现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为了探究内控缺陷披露动机不足的根本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继而对内控缺陷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内控缺陷披露与内控审计是否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这一问题,直接决定公司及其投资者对内控缺陷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关注程度,进而决定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立足于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转型的时间节点上,以2011-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资本成本划分为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两大部分,分别探究了内控缺陷披露、内控审计与权益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控缺陷披露、内控审计与债务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成本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显着提高权益成本;内部控制审计对权益成本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会显着降低权益成本。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成本关系的调节作用显着,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会增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权益资本的影响。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显着提高债务成本,但内部控制审计却不会显着降低债务成本,而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成本关系的调节为:只有当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内部控制审计才会显着降低公司的债务成本,当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内部控制审计反而会提高公司的债务成本,但并不显着。该研究结论为提升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对内控缺陷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为从根本上解决内控缺陷披露动机不足,以及为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制度由“自愿”向“强制”的转型提供了实证依据。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角度切入,针对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及内控缺陷披露提出了政策建议。
孔凡爱[9]2014年在《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公司的运转越来越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足的资金是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着名的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公司在缺乏资金时,首选选择内源融资,在内源融资仍不能获取足额资金的情况下,外部融资中债券融资是首选,其次才是股权融资。但我国的很多学者认为该理论不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内源融资。即股权融资在我国上市公司所有融资渠道中是首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与股权融资密不可分的是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即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一方面,从公司角度来说,权益资本成本是其股权融资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可以说权益资本成本体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的融资效率。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直接从股权结构这一单一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其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更加全面深入和细致的分析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通过改善股权结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高公司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将在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和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借鉴现有的成熟理论,从理论上分析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原理。而后,本文在证明和研究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内在关系的前提下,选取了沪、深两市主板A股制造业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多维度指标并构建相关模型分别对股权结构及权益资本成本进行度量,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论文认为,公司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确实存在影响,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施继坤[10]2013年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披露与资本成本: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安然事件的爆发让全球资本市场清楚地认识到,仅仅依靠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及其审计无法实现对企业契约执行的有效监督,而对企业财务信息生产流程起监控和优化作用的内部控制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是投资者判断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盈余可靠性、违规可能性与自身投资风险性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债权人评价公司信息风险和违约概率的主要参考。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2011年1月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自2012年扩大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此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及其披露尚处于自愿阶段。近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审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由此引发了对其行为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考察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重要视角之一就是资本成本。资本成本通常被视为是捕捉信息披露如何实现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价值相关信息功能的一项标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信息披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存放在公司的“黑箱”之中,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自愿披露是公司管理层向外部利益相关者释放内部控制质量的信号。在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环境下,从资本成本视角考察内部控制审计及其自愿披露的经济后果,对于实证评价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制度规范及其执行效果、推动监管机关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以及保护外部相关者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问题之后,遵循“研究基础——机理分析——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四个层面逐步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以及围绕内部控制展开的相关研究文献,其次运用契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从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显示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影响资本成本的理论基础,借以推演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影响资本成本的作用机理。而后,考虑到资本市场不同参与者在获取信息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其对内部控制治理机制的依赖程度和关注程度也就不同。在后续实证检验部分中,根据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不同,立足于股票市场、公司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分别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其不同融资来源资本成本的影响。此外,针对债务资本成本,考虑到我国债务契约往往内生于制度环境,还从上市公司产权差异对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信号显示功效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探讨。实证研究发现:在自愿内部控制审计阶段,无论对于公开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是私有市场(银行信贷市场),上市公司通过聘请独立第叁方(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自我评价进行审计,借助自愿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显示功能,向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发送自身内部控制有效和财务信息可靠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更加准确地估计公司价值和企业风险,从而降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资本成本。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我国企业有效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保障机制,使得资本市场参与者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而给予差异化对待并进行资本定价。针对债务市场通过产权性质分组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信号显示强度有所减弱。这是因为国有产权提供的隐性担保作用使得资本市场中的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放松对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信息质量的相应要求,从而弱化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信号显示效果。这一发现在公司债券的一、二级市场均获得了经验支持。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立足于我国沪深A股主板市场,与现有研究采用已实现报酬率测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方法不同,本文运用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数据和Easton(2004)的PEG模型测算事前权益资本成本,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环境下,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如何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上述研究视角和方法,不仅为证实我国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有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也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丰富和拓展了现有的相关研究。(2)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现状,考虑到不同债权人在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课题将债务资本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公开债务市场(即交易所间公司债市场)和私有债务市场(即银行信贷市场)两部分,针对我国公开债务市场发行的公司债和私有债务市场的银行借款分别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如何影响债务资本成本。由于契约结构内生于制度约束,在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又通过控股国企转身成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因此,本文将上述关系嵌入我国特有的产权制度环境,进一步考察产权性质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信号显示行为效果的影响,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3)《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于2007年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正式启航。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上市公司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对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力发展公司债券是当前金融改革的热点问题,提高公司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目前,国内对公司债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吏鲜有运用大样本实证检验研究公司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展开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有利于丰富有关公司债券研究的文献,拓展我国公司债券定价的相关理论,积累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相关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1]. 终极所有权结构、制度环境和权益资本成本[D]. 尹林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2]. 媒体报道视角下审计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D]. 李琰.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3]. 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D]. 谷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 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D]. 冯丽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5].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财务透明度与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J]. 张正勇, 陈虹.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7
[6]. 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研究[D]. 李宏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7]. 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D]. 张杰. 西南大学. 2014
[8]. 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及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D]. 王艺霖. 吉林大学. 2014
[9]. 股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D]. 孔凡爱. 山东财经大学. 2014
[10]. 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披露与资本成本: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 施继坤.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成本论文; 权益资本成本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内控管理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内控体系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会计论文; 股权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