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课堂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倾听?国际倾听协会定义:倾听是接受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倾听与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而倾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它包括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所谓教师课堂倾听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学生所表达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进行反馈的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自己的课堂倾听能力。但很多教师由于将“倾听”与“听到”相混淆,对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缺乏认识,忽视了课堂倾听这一重要的教学技能。国内有关教师课堂倾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对教师课堂倾听内涵、特点和价值的研究,而仅少数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层面的研究,如对教师课堂倾听现状、对策与建议的研究。因此,研究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杭州王崧舟、王红、刘晋斌、沈传胜等10位小学特级教师以及笔者工作所在学校的10位普通教师进行课堂实录观察。同时,笔者还对杭州的部分小学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了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一些教学案例作为研究的辅助材料。
(二)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以观察法为主,调查法和文献法为辅。
1.观察法
主要从教师课堂倾听中的身体、心理、言语参与行为与耐心品质等方面进行观察。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实践调查需要,笔者借鉴并对相关的倾听调查问卷进行改编,形成了《小学教师课堂倾听情况的调查问卷》。本调查选取杭州部分小学普通教师为样本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
3.文献法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了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案例(所引用的案例,本文均已注明)。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组成。准备阶段主要是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观察角度,设计观察表格以及调查问卷。实施阶段主要是对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进行课堂倾听行为观察并对普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总结阶段主要是分析小学特级教师与小学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基本特征并作对比分析,尝试为普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二、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的比较
(一)相同点
1.以课堂双向倾听为主,并注重反馈
课堂观察发现,虽然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在反馈、引导的程度上有差别,但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他们通过传递具有倾听意愿的语言、非语言信息和评价等方式都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了反馈。
2.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轻易打断
耐心地倾听学生言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耐心地倾听学生言说,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更加信任教师,喜欢其课堂。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无论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能耐心地倾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轻易打断。在笔者对小学普通教师课堂倾听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在学生讲话时不急于插话,不打断学生发言”这一问题时,选“多数情况”和“一贯”两个选项的教师占93.3%。
(二)不同点
1.小学特级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具有艺术性
小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倾听行为表现为一种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课堂倾听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一般教师相比,有以下艺术特点:
(1)善于使用身体语言和倾听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互补地听。特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正确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专心地听,而且善于倾听学生的非言语信息中饱含的丰富思想与情感(每一个眼神、每一次皱眉、每一个点头、每一声叹息等)。当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被教师发现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喜悦,进而与教师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五年级课文《长相思》时,他身体略微前倾,时而与学生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随着学生所说内容而改变,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专注倾听的姿态。当他提问“你想问问纳兰性德什么问题”时,一女生起来回答时可能有点紧张,断断续续地说:“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想回家呢?”王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学生因紧张难以表达清楚自己意思这一信息,亲切地对该女生说:“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王老师的倾听让学生感到温暖,她点头微笑着坐下了。
(2)善于倾听、尊重和接纳学生的言说,并适当调整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生成地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如范姜翠玉老师执教课文《再生纸》时,为了说明“信纸”究竟是属于纸的“一般用途”还是“创新用途”展开了班级讨论,最后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把信纸的用途归属于既是纸的“一般用途”又是“创新用途”。由于原先设计的表格没有这一栏,于是教师最后就写在了“一般用途”与“创新用途”的分界线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实意地倾听、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教师。范姜翠玉老师不会为了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表现,而是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修改了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
(3)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思考地听。倾听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行为,需要做出心智的努力。在教师课堂倾听过程中,大脑需要高度的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支持。如王红老师上六年级课文《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片断:
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不好,他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后来去了小树林里拉,听众是一位老人,给了他鼓励,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他又在家里练琴了。后来,妹妹听了大吃一惊,说他拉得很好,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他心里是高兴的。
师:说得很完整,很连贯。但是,你可以说得更好一些!你看,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心里很高兴,可以换个更生动的词吗?
生:激动。
师:再看,你刚才说了两次“最后”,“最后”只能放在最后。不然条理就不清楚了。想一想再说一次。
在上述师生对话中,王红老师积极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不确切地方,创造性地思考和理解学生的发言,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4)善于积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评价,机智地听。真正的倾听有丰富的内涵,教师不只要保持沉默,还要对学生的发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做出准确的评价。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四年级课文《小珊迪》时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当一名学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王老师引导道:“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次。”当学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这个句子时,王老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注意“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把可怜的意味读出来。王崧舟老师给予的准确、积极、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小学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
经笔者观察以及调查发现,小学普通教师的课堂倾听行为与特级教师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1)不注意倾听学生的非口头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表现为不全面的倾听。教师课堂倾听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口头信息,还包括学生所表达的非语言信息。通过对小学普通教师课堂倾听学生的非口头语言信息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几乎从来没有和偶尔注意学生非口头语言所表达意思的占56.6%,可见普通教师在课堂倾听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非口头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关注不够。
(2)难以全神贯注地倾听,表现为不专注的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适当的目光接触、点头示意等身体参与意味着一种投入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听自己说话,认识到自己言说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课文《最大的书》时,教师抛出“你从对话中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后,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岩石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时的教师完全没有注视学生,只顾自己弄课件,心不在焉。女生回答完毕后,安静地坐下了。教师这样的行为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在听她说话。
(3)倾听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表现为不包容的倾听。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死的教案教活的人,他们往往对那些满足自身需要和教案预设的进行倾听,对自我构成威胁或是影响教学进度的声音则予以排斥。如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片断,在学生体会到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后,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美丽的丹顶鹤,你最想做什么?”开始几个同学的发言符合教者的教学预设,执教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冷不丁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和丹顶鹤做香(做香,方言是亲嘴的意思)!”这位女教师脸一红,硬生生地说:“瞎说!坐下去!”这个孩子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地坐了下来。“亲亲丹顶鹤”是这个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这样富有童趣的回答也没有背离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却被教师无情地排斥了。
(4)倾听难以准确、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信息,表现为不真实的倾听。普通教师虚假的倾听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回答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或者未能发现学生表达中的错误。如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课文《去年的树》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鸟与树的对话。一学生读大树的话:“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那位学生读得极其平淡,而这位教师却评价说:“我听出了你对大树的依依不舍,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该教师的评价语让人莫名其妙。她没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来予以引导与评价,而只是照搬了自己的教案。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鼓励,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诱导作用。
(5)很少主动去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表现为不具专业意识的倾听。关于小学普通教师平时锻炼自己专心倾听能力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教师几乎从来没有和偶尔主动去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的占63.3%。这说明多数普通教师很少主动锻炼自己专心倾听的能力,对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缺乏关注度。可见教师课堂倾听这一重要教学技能被广大普通教师忽视了。
三、完善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的建议
由于小学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智慧以及自身素养上的差异,小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倾听行为表现为一种艺术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小学普通教师在课堂倾听行为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根据特级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普通教师课堂倾听行为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完善教师课堂倾听行为的建议。
(一)观念重视,倾听为要
教师课堂倾听是教师所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不少普通教师将“倾听”与“听到”相混淆,认为有效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一错误认识使教师课堂倾听这一教学技能被普通教师所忽视,大部分教师很少致力于发展自身的课堂倾听能力,提高课堂倾听艺术水平。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课堂倾听的作用及意义,主动学习倾听理论知识,提高课堂倾听能力,完善课堂倾听行为。
(二)课堂构建,民主平等
教师课堂倾听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转变自身的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一种平等与尊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当学生“跑调”时,教师不应予以排斥,而应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当其违反正确的价值取向时,教师要予以引导。其次,教师要有一种鉴赏和向学生学习的态度。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鲜活的生命生活体验,他们的回答多样精彩,富有诗意。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教师,始终怀着向学生学习的态度,努力倾听每个学生独特的声音。
(三)身体参与,展现姿态
教师适当的身体语言意味着一种投入的态度,向学生传达出教师在专心倾听的信息。首先,要近距离倾听。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其次,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良好的目光接触是表现教师倾听兴趣的重要标志。当学生感受到教师认真听他们说话时,他们会受到鼓舞,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最后,向学生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把自己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
(四)心理参与,积极思考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为正确理解信息所传递的真实涵义,教师既可以不断地在内心反思这些问题:“他在说什么?”“他说得正确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等等,也可以采用“释义”的技术,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以便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上述的反思及“释义”,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学生的信息。
(五)言语参与,积极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单方面的输出,沟通就无法进行。因此,普通教师要注重倾听中的言语参与,通过自身评价与引导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倾听质量。首先,要善于提问。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表示倾听的一种非常恰当的行为,但问题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和鼓励学生的方式提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问,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说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言说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支持性陈述,比如:“我明白”“那么?”“很有趣”等。在引导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要及时,同时要善于边听边思考,这样才能有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精彩评价语,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六)提高素养,展现魅力
小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倾听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正向作用力。他们尊重和平等地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在倾听中思考;他们善于倾听学生,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设计;他们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和倾听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并积极地引导与评价。而这一切与教师的知识、经验、语言修养、教学智慧等有关。“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课堂倾听行为的完善需要教师长期的“水的载歌载舞”,需要教师不懈的反思、追求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