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国际竞争力分析_大米论文

中国水稻国际竞争力分析_大米论文

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米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因此,水稻生产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稻谷区域分布辽阔,生态环境多样,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了许多能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水稻品种。

据有关资料对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将不断增加,21世纪初(2000年~2020年),粮食净进口量年均大约在2000万~3000万吨;2005年~2020年,年均粮食净进口量将可能达到5000万~6000万吨。然而,中国未来进口的粮食将主要是玉米、小麦和大豆,大米是所有粮食中唯一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受益的产品。今年,国内稻米生产将比非贸易自由化情况下增长4%左右,价格将上升3.5%(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将下降20%~26%),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之一。从大米贸易量看,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分别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5%和21%。

中国稻谷单产是印度的2.3倍,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20世纪80年代,年均出口大米只有74万吨;90年代,略有回升,年均出口大米110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6%。1998年是我国历史上大米出口最多的一年,达到375万吨,占世界大米总出口量的19%。同时,中国也进口一部分优质大米,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进口大米约20万吨;90年代,中国大米进口量增长到43万吨。

从大米贸易数据的比较来看,除了比较特殊的1989年、1994年、1995年以外,我国大米的出口量都大于进口量,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将采用指标分析法,即主要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3项指标,具体分析中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优势。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注: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M[,i]=(X[,i]/W[,w])×100%。式中:M[,i]代表本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代表本国i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量(额),X[,w]代表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量(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M[,i])是反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就是本国某一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这种产品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越大,就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很强;反之,则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

从表1可以看出:纵向比较,中国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年际间的波幅很大。20世纪80年代,年均出口大米只有74万吨,90年代略有回升,年均出口大米110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6%。1998年,中国大米出口占世界大米总出口量的比重上升到9.78%。从横向比较,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而且,基本上在20%~25%的水平上波动,但是,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印度虽然是最大的大米生产国,但是,却不是最大的大米贸易国,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越南、欧盟15国及美国相当,1995年以来,基本上是在10%左右变化;越南大米的出口量增长速度最快,1989年之前,越南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1%,但是,在1989年~1995年间,其市场占有率一直都保持在5%~8%的水平,1996年之后,越南大米的市场占有率又进一步上升到了10%以上。

表1主要大米生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

国家欧盟 澳大

年份 中国印度 泰国越南 15国美国 利亚

198010.173.4619.01 0.2010.3325.642.89

1985 7.055.7025.11 0.4517.0220.122.85

1990 2.366.2426.21 7.3519.5919.393.44

1995 0.76

18.9526.11 7.0912.6613.332.88

1996 1.79

11.5826.0711.1514.0913.443.18

1997 3.58

11.7227.7911.2211.9912.013.63

1998 9.78

15.7621.9310.66 9.2312.632.36

1999 8.579.2324.7813.0311.2912.013.41

2000 8.85

10.0325.0710.2211.5512.793.51

2001 5.00

10.0522.45 8.89 9.3010.202.63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数据库资料整理(FAOSTAT),大米产量都是折合成精米的等量数据。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ij])可以表明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其他国家对该商品的供给来说,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处于竞争劣势及其程度。

从表2中所示各国大米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泰国的大米最具有国际竞争力;近年来,越南的大米也表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连续6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于1;印度大米的国际竞争力也是非常强的,从1995年之后,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接近于1;欧盟的大米最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其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是负数,这可能是因为,欧盟虽然出口的大米很多,但是,其进口的大米同样也数额巨大,而且绝大多数年份进口量超过了出口量;中国大米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说明中国的大米贸易是净出口的,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澳大利亚,只和美国接近,说明中国大米的贸易竞争力还不强。

表2主要大米生产贸易国贸易竞争力指数

国家 欧盟

年份 中国印度泰国越南15国 美国

澳大利亚

1980 0.850.991.00

-0.79-0.131.000.99

1985 0.730.861.00

-0.69-0.150.920.92

1990 0.770.841.001.00-0.130.810.83

1995-0.771.001.000.99-0.110.750.87

1996-0.361.001.001.00-0.130.700.84

1997 0.321.001.001.00-0.140.600.83

1998 0.771.001.001.00-0.120.710.81

1999 0.790.981.001.00-0.100.630.81

2000 0.670.991.001.00-0.130.600.77

2001 0.551.001.001.00-0.190.570.75

资料来源:同表1。

三、显示性的竞争优势(注:显示性的竞争优势的计算公式为:RC[,ij]=(X[,ij]/X[,iw]/X[,i]/X[,w])-(M[,ij]/M[,iw]/M[,i]/M[,w])。式中:X[,ij]/X[,iw]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占世界i产品出口的比重;X[,j]/X[,w]表示j国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M[,ij]/M[,iw]表示j国i产品的进口占世界i产品进口的比重,M[,j]/M[,w]表示j国总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若RC[,ij]>0,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且RC[,ij]值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若RC[,ij]<0,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竞争劣势,且RC[,ij]值越小,国际竞争力越弱。)

显示性的竞争优势(RC[,ij])是通过计算一国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占有率与其在世界市场上的进口占有率之差来反映该商品的贸易竞争力。

从表3主要大米出口国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世界各大米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有不断减弱的趋势。具体而言,印度和泰国的大米竞争优势总体比较稳定,年际间变化不是很大,每年基本上维持着一个比较高的竞争优势水平;越南大米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段时期,越南从一个大米贸易竞争劣势的国家变成了具有强竞争优势的国家,其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甚至超过了印度和泰国两个传统的大米生产与贸易大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米竞争优势不是很明显,欧盟15国的大米贸易处于竞争劣势,而且近年来竞争劣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这主要和欧盟大米的进出口量都很大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的大米竞争优势年际间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比较特殊的1995年、1996年,中国大米贸易处于竞争劣势,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米出口竞争优势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

表3主要国家大米显示性竞争优势的变化比较

国家

欧盟

年份 中国

印度泰国 越南 15国美国 澳大利亚

1980 4.993.24

13.22-7.45 0.011.400.70

1985 1.874.73

13.15

-23.66-0.021.360.53

1990 0.665.09

11.9232.36-0.051.400.38

1995-1.13

15.30

10.0618.66-0.050.950.67

1996-0.299.229.8526.14-0.040.940.51

1997 0.719.50

10.1022.90-0.090.880.45

1998 3.10

13.199.1619.67-0.060.960.30

1999 2.758.21

10.0422.32-0.020.950.54

2000 2.368.299.6619.26-0.070.940.37

2001 1.187.857.9717.94-0.140.740.07

资料来源:同表1。

表4显示了中国国内3种谷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谷物生产中只有大米和玉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小麦则一直缺乏竞争力。玉米和大米的竞争优势指标在1994年和1995年由以前的正数变为负数,竞争力下降,直到1996年才有所回升,但是,以后几年仍然处于时升时降的状态。

表4中国主要谷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及比较

品种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

1990-19930.00 -0.92 -4.66

1994-19970.01 -0.64 -2.39

1998-20010.01 0.05 -0.04

1990-1993

16.86 1.00

7.69

1994-19974.51 0.14

0.60

1998-20019.68 0.95

2.46

1990-19933.98 0.72

0.93

1994-19973.66 -0.06

0.23

1998-20018.05 0.70

2.35

资料来源:同表1。

农产品在贸易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虽然在短期内主要取决于政府有关政策,但是,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的政策选择只能在WTO框架下进行,对粮食产品的补贴政策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的谷物产品中仅在大米上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开放及美国、欧盟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也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

由于国际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国际市场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各国存在着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而造成各种竞争力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及竞争能力的实际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上述几种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考察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更详细和准确地比较中国不同品种的稻米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我们利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指标分析中国不同品种谷物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情况(见表5)。表5列出了中国稻米的国内资源成本(DRCC),据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中国稻米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状况和格局。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早籼稻已不具比较优势;相反,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具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从近年来比较优势的变动来看,中国稻谷生产一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只是在1998年才有明显的优势下降趋势。

表5中国主要粮食产品比较优势变动

指标 年份 早籼稻 中籼稻 晚籼稻 粳稻 小麦 玉米

1993

0.770.640.76

0.70 0.83 0.65

1994

0.500.400.50

0.45 0.84 0.78

DRCC③1995

0.730.650.82

0.67 0.88 1.00

1996

0.790.700.79

0.67 0.88 0.76

1997

0.880.750.85

0.70 0.88 1.00

1998

1.020.870.90

0.78 1.22 1.07

(注:③DRCC实际上可看作生产活动过程中国内资源使用转换成外汇的平均效率,DRCC本身没有价值单位,不受货币单位限制,因此,可作为国际间利益比较的指标。如果DRCC<1,表明使用国内资源进行生产,若该产品是出口品,其成本小于净外汇所得,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若该产品是进口替代产品,则成本低于从国际市场购买这种商品的外汇支出,国内生产可以节约外汇支出,可见,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当DRCC>1时,生产该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高于净外汇所得(或净外汇节省),因而该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应该进口此产品。如果DRCC=1,表明使用国内资源进行生产,生产处于利益均衡状态。产品生产的DRCC值越高,表明比较劣势越强,而DRCC值越低,则表明比较优势越强,按照DRCC值将不同产品进行排序或相比,可以得到并比较各产品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

总体而言,中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比较优势,但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粳稻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国内资源成本系数为0.78,而小麦、玉米和早籼稻生产则都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标签:;  ;  ;  ;  ;  

中国水稻国际竞争力分析_大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