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差异与农村市场特征_农民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差异与农村市场特征_农民论文

中国改革以来农民消费差异与农村市场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村市场论文,差异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地区经济差距扩大,不同群体的收入格局和水平出现了较大差异,因而使农民消费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明显差异,由此形成农村市场的特点。

一、农民消费差异的表现

农民消费差异表现在多方面,这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民与城市居民消费差异

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变动,其动态变化轨迹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动态变化过程。城乡消费水平之比(以农民消费为1),1978年为2.9∶1,1985年为2.3∶1,1990年为3∶1,1993 年为3.5∶1,1995年为3.4∶1(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单位:元/人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3年 1995年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38 347 571 855 1479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405 80216863027 5044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

2.9:1

2.3:13:13.5:1

3.4:1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由于东西部改革进程、开放程度、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差距拉大,因而东西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初期的1985年,东部的江苏和广东分别为1.84∶1和2.27∶1,西部的贵州和甘肃分别为3.0∶1和3.71∶1。到了1995年,江苏和广东分别为2.30 ∶1 和2.93∶1, 贵州和甘肃则分别为3.99∶1和4.04∶1。显而易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东部发达地区要小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这说明地区经济越发达,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越小。

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除了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城市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劳动生产率以外,主要是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影响。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农民收入超常增长的时期。农民纯收入由1979年的160.2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2元,增长1.2倍, 年均增长17.3%,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仍增长15.9%。其原因,从农业本身来说,一是家庭联产承包,劳动成果与消费需求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二是乡镇企业大发展,非农收入增加。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来看,国家从1979年起,提高了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24.8%,1980—1984年农民人均从中获得年纯收入33.1元;国家降低农业税;国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78—1984年国家共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达245.9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农民收入增加, 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缩小至1985年的2.3∶1。

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其原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乡镇企业发展受挫;农副产品提价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抵消;国家相对减少了对农业的投资,农民负担加重,因而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幅度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在90年代初急剧拉大,1990年为3∶1,1993年、1994年为3.5∶1。

第三阶段:1991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走出低谷,农民收入又有所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从1995年起开始缩小到3.4∶1。

影响农民消费的农民收入差异变化详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居民收入差异 单位:元/人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农村收入

133.6191.3

397.6

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 316

439 439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

2.37:1 2.29:1 1.72:1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农村收入

784.0921.6 1577.7

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 18262337

3892.9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

2.33:1 2.53:1 2.47: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小于其消费水平的差距,是因为农民纯收入中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

2.农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16.06元增加到1995年的1310.36元,提高了10.29倍。在农民消费水平总体提高的基础上,内部差距拉大。

第一,按纯收入分组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各组差异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3)。

表3 按纯收入分组户数占总调查户比重 单位:%

100元100- 200- 300- 400- 500-

以下 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

1980年9.80 51.8025.30 8.60 2.90

1981年0.96 11.2625.61 24.015.85 9.06

1982年0.22 0.38 0.81 1.55 2.40 3.70

600- 800- 1000-1500- 2000

800元1000元

1500元

2000元元以上

1980年 1.60

1981年8.02 2.93 1.89 0.26 0.16

1982年9.59 11.5826.6017.2525.92

从表3可以看出:最高组与最低组的差距,1980 年最高组是最低组的10倍以上,1995年则是20倍以上。高收入组的比重提高,300 元以下的贫困户1980年为86.9%,1985年为37.83%,1995年为1.41%;300—500元基本解决温饱户,1980年为11.5%,1985年为39.85%,1995年为3.95%;500—1000元稳定解决温饱户,1980年为1.6%,1985年为20.04%,1995年为24.87%;1000—1500元温饱有余户,1980 年为0,1985年为1.89%,1995年为26.6%;1500元以上基本实现小康和超过小康标准户,1980年为0,1985年为0.42%,1995年达到43.17%。这表明中国农民已基本摆脱贫困,正由温饱向小康过渡。

第二,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见表4)。

表4 不同地区农民消费差异比较 单位:元/人

江 苏

广 东

河南

山 西

贵 州

甘 肃

1986年 499.33

454.06292.16287.44

271.86

232.79

1995年 1938.01 2255.01

929.39927.99

930.59

915.25

取东部江苏、广东,中部河南、山西,西部贵州、甘肃作为代表进行分析。从表中可看出,最高省与最低省人均消费支出, 1986 年相差266.54元,二者之比为2.1∶1;1995年相差1339.76元,二者之比为2.5∶1。这说明东西部农民近十年消费差距急距拉大。

农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外,主要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各地区、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市场化程度不同、生产专业水平不同、农工贸供产销的一体化发育水平不同造成的。

3.农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消费结构可从不同角度划分,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品性消费与自给性消费结构。随着农村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商品性消费的比重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降低(见表5 )。

表5 农民商品性消费自给性消费结构

商品性支出(元) 自给性支出(元)

1978年 44.84 68.06

1986年 216.97128.74

1995年 859.43450.93

商品性支出比重% 自给性支出比重%

1978年 39.7 60.03

1986年 62.8

37.2

1995年 65.6

34.4

从表中看出,1995年比1978年商品性消费增加了25.9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家庭消费货币化程度提高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在不断扩大。但在商品性消费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农民商品性消费的差异还很大(见表6)。

表6 不同地区农民商品性消费与自给性消费比较

北京 江苏广东贵州甘肃

人均生活费支出(元) 2335.62 1938.01 2255.01 930.59 915.25

人均商品性消费(元) 2073.98 1285.75 1790.33 456.35 355.03

商品性消费比重(%) 88.8066.30

79.40

49.00

38.80

表中数据表明,大城市郊区农民商品性消费比重高,东部省份次之,西部省份最低。这种差异与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农民总体消费水平差异相一致。

第二,各种消费形式的结构。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见表7)。

表7 农民消费形式结构 单位:%

食品衣着 居住家庭设备用医疗

品及服务 保健

1978年 67.7 12.7 10.3

1985年 57.8 9.7 18.2

5.1 2.4

1995年 58.6 6.8 13.9

5.2 3.2

交通文化娱乐用 其他商品及服务

通信品及服务

1978年 9.3

1985年 1.7 3.9 1.1

1995年 2.6 7.8 1.8

变化最大的是恩格尔系数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是在波浪起伏中下降的)。这种变化在各个地区表现不同(见表8)。

表8 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变化单位:%

北京 江苏

1981年 1995年 1981年

1995年

1.食品52.1

50.7 56.9 54.8

2.衣着11.59.8 11.4 6.5

3.居住15.79.6 14.7 17.8

4.家庭设备及服务 第4、5、68.3

第4、5、6

6.9

5.医疗保健 项合计 4.6 项合计2.5

6.交通和通信 13.13.910.1

2.7

7.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

4.6

10.5 2.7

7.2

8.其他商品及服务

2.92.4 4.2

1.6

广东 贵州

1981年 1995年 1981年

1995年

1.食品59.3

54.5 64.7 71.1

2.衣着

84.0 11.6 5.9

3.居住12.5

15.3 5.7 8.5

4.家庭设备及服务 第4、5、66.2

第4、5、6

4.6

5.医疗保健 项合计 3.0 项合计1.7

6.交通和通信 10.73.6 5.8

1.5

7.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

3.2

10.9 3.3

5.3

8.其他商品及服务

6.42.4 8.8

1.3

甘肃

1981年 1995年

1.食品68.8

70.9

2.衣着12.15.0

3.居住 5.3

10.2

4.家庭设备及服务 第4、5、63.4

5.医疗保健 项合计 3.2

6.交通和通信 71.4

7.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 35.0

8.其他商品及服务

3.80.8

(注:“其他商品”栏内1981年指燃料)

大城市郊区及东部省份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娱乐及服务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西部的贵州、甘肃的恩格尔系数仍居高不下,且有所提高,这表明东西部农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进一步拉大。

4.农民消费质量差异

消费质量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指标去评价。有一些指标,如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农民营养水平差异。按我国卫生部门推荐的营养标准,热量2400千卡/人/天,脂肪65克/人/天,蛋白质75克/人/天。80年代末,我国各地居民的热量摄入量均达到标准,而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未达到标准(见表9)。

表9 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人均营养要素摄入量

热量(千卡/人/天)脂肪(克/人/天) 蛋白质(克/人/天)

2543.55 41.30

63.25

2858.51 45.54

72.38

西

2417.15 42.33

61.39

从表中可以看出,营养水平并不完全由收入水平和食品支出水平决定,还受生产环境、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影响。所以,三大地带营养水平中间高,东西低。东部低是受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影响,西部低是受收入水平限制。

第二,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异。家电产品进入农民家庭,这是家庭消费的一次革命,因而是家庭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1995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包括黑白和彩色),北京市分别为81.47台、61.60台,118.94台,江苏省分别为29.82台、9.06 台、96.64台,甘肃省分别为10.33台、0.44台、63.45台。 这大致表明大城市郊区、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在家电消费上的差异。

二、农村市场特点

从上面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以及农民内部消费差异中,可以看出农村市场有如下主要特点:

1.消费总量大、市场广阔

中国有大约8亿农民,2.3亿农户,消费总量大,市场广阔。1996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626亿元, 1997 年虽有所下降, 仍有10449亿元,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有100多亿元。如果2.3 亿户农民家庭家电普及率达到1997年的城市水平,则需要1.6亿台彩电、1.8亿台冰箱、1.7亿台洗衣机。按1997年的生产情况匡算, 相当于全国所有同类企业8年的彩电产量总和、12年的冰箱产量总和、14 年的洗衣机产量总和。这是多么大的市场!同时,农民有强烈的建房和子女教育需求,其市场的广阔程度比家电更大。

这种广阔的市场也存在现实的可能性。自1992年以来,在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产品价格上调等因素作用下,农民收入和消费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1995和1996年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相应农民消费增长也超过城市居民,所以城乡居民消费之比开始回落。如前分析,由1993年的3.5∶1回落到1995年的3.4∶1。今后随着国家脱贫和小康工程的实施,农村广阔市场的容量将不断扩大是毫无疑问的。

2.农民需求和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

虽然中国农民消费改革以来有长足进步和很大提高,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仍然较大,从发展的角度看仍是基数小、起点低,发展潜力很大。富裕农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贫困农户脱贫和温饱农户进入小康以后,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例如,500—1500元温饱阶段农民进入小康阶段, 每人将增加几百元至上千元的消费支出,这部分农户占总农户数的51.47%,有4亿左右的人口,取中间数据按人均500元计,每年共增2000亿元左右的消费支出。 这并不是纯理论的推算,实际上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约1579亿元、1901亿元和2726亿元。即使这样我国农村市场相对于城市市场的规模和扩张速度还显滞后。所以,农村市场有极大的潜力待挖掘。

3.农民需求多层次,农村市场多元化

从上文分析中可看出,农民收入存在着不同收入组的群体差异,因而农民需求是多层次的,消费热点分散。所以,农村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低层次收入的农户,消费注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对自行车、钟表、电风扇、黑白电视机等一般用品需求数量呈扩展型,市场空间大。中间层次收入的农户,除对一般用品仍有较大需求量外,住房支出较大。高层次收入的农户,除对一般用需品仍有需求外,电冰箱、摩托车、彩电、录像机、照相机、空调等较高档次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迅速上升,档次逐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收入在人均5000元以上的更高层次的农户,消费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对高档耐用品具有较强购买力。

根据上述特点,应采取如下重要措施开拓农村市场:

一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而我国农村情况复杂,有平原、高原、丘陵、边远区、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沿海开放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等。各类地区资源、交通通信、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等差异很大,因而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措施都不同。所以,开拓农村市场,不论政府部门、生产单位还是商业流通行业,都要以支持生产为前提。从开拓市场的角度支持生产就是要打开农产品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使农产品能够货畅其流。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的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许多时鲜产品,如瓜果、蔬菜等因流通不畅,只能低价处理甚至烂掉,使农民受损,减少收入。

二要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是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农村市场建设相对城市严重滞后;商品售后服务下乡很难;农民缺乏商品知识,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限制了部分家电产品进入农村,等等。所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先行工作。

三要认真研究农民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对农民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农民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不仅与城市居民不同,而且各地区农民消费差异又很大,所以不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工商企业以及有关研究部门、宣传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民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研究生产供应适用产品,提供服务。同时,还要看到农村还存在相当严重的非理性消费,如敬神、祭神等迷信消费,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农民理性消费。

(本文为1999年7 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消费者与家庭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入会论文。作者应邀参加了此次年会,并在会上交流了该文的主要内容。)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差异与农村市场特征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