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政治课教学中,“→”常可用来形象地描绘原理,清楚地剖析抽象概念,揭示知识间联系,体现思维流程。借助“→”的图示法,较之其他图示法更为省时、省力,简洁方便。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的效用、利用“→”设计图示及图示的使用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效用
1.表示时空程序。心理学研究认为,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感知。根据这一规律,使用“→”作组合媒介,易从时空上对知识进行合理排列组合,使之序列化、整体化,促使学生认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比如:在讲解生产力要素时,可用“→”演示某种劳动程序的动态过程:
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这种用“→”联结的时空程序显示: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特定程序的彼此联系的统一体。图示使学生把生产力三要素作为彼此关联的整体来感知,理解容易,记忆深刻。
2.表示从属关系。政治课中相似概念的比较往往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进行。从外延上看,概念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从属关系(即属种关系)。根据外延大小,用“→”把概念依次排列起来,可以直观地显示概念间这种关系:
这三个概念从左至右,外延由小到大,前者是种概念,后者是属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用“→”指向,再借助于圆形从小到大的直观演示,既给学生以新颖的视觉刺激,吸引其注意力;又直截了当地把概念范围的大小及其从属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明显。
3.表示程度深浅。如前所述,相近概念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延上,也有存在于内涵中,有些则表现为其揭示的内容程度不一。遇到这类问题,若仅靠抽象的语言说明,学生不易接受。根据程度深浅把它们用“→”依次排列出来,就能化抽象为直观。如:比较违纪、一般违法、犯罪三个概念时,可作如下图示:
违纪→一般违法→犯罪
教师借助以上图示指明:三种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从左至右起越来越深(可用由浅到深三种颜色书写)。同时指出:这三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自觉增强守法观念,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图示加讲解,于教学、教育均有显效。
4.表示转变关系。政治课中的形态转变问题,往往是教学难点。借用“→”表示从此到彼的转变关系,往往能一目了然,迅速突破难点。如:初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部分内容,背景复杂,理论抽象,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不易接受理解,若以“→”集中表示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全部关系,就能直观、概括,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图示如下:
5.表示对应关系。明确对应关系,能有效地区别不同的知识内容,澄清模糊认识,避免胡乱联系。以高三《思想政治》内容为例:
6.表示制约(或依赖)关系。政治课中的命题往往是若干概念及其基本论点间内在制约或依赖关系的体现,分析概念和基本论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懂得概念和基本论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概念、论点在论证命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使学生理解命题论证过程关键之所在。用“→”表示,更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显示命题的论证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命题所揭示的概念、论点间的制约或依赖关系,从而获得对命题实质性的正确认识。如论证“经济发展依赖于教育”这一命题,可作如下图示:
7.表示函数关系。数学上的函数关系反映了函数(y)受自变量(x)的影响而变化的关系。它有y=f(x)的表达式,又可表示为x→y。借用数学知识及其这种表示法,既可清楚显示政治课中知识点的函数关系,又可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还能突破教学难点。如:当国民收入一定(设为a),把分配后形成的消费看成自变量(x),积累看成函数(y),则有y=a-x。显然,消费(x)多则积累(y)少,反之,消费少,积累多。以下图示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积累受消费影响而变化的函数关系:
实践中,“→”的几种效用还可综合运用。如下图就表示了生产力所有制,分配方式间的既对应又制约的关系:
“→”效用是广泛的,但不是万能的,避免生搬硬套,杜绝滥用“→”,也是必须注意的。
二、使用
1.对照示意图讲解。就是教者演示或出示用“→”设计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呈现的知识点逻辑程序依次讲解。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能引导学生定向注意和思维,但应避免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做法。所以,使用时一定要注重发动学生一起参与分析理解示意图,使学生思维始终纳入图示揭示的思维轨道,努力使其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
2.让学生说图。教者出示体现某一知识内容的图示,让学生看图后说出该图所表述的课本有关知识内容的方法。可要求学生思考后独立回答,也可展开讨论,教师则点拨、引导、纠错、小结。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课本相应知识点,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知识再现、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独特功效。
3.学生参与制图。教者明确教材某一内容可以用“→”表示后,可要求学生自己尝试构画知识关系的图示任务。学生只有对内容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努力探索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搭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因此,参与制图往往能使学生自然地熟悉知识内容,体会探索知识联结点及搭建知识“桥梁”的乐趣,提高学习政治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自学能力,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政治课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知识的连结,使之简明、直观、集中、概括,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能力。笔者愿和大家一起在实践中对“→”的功用,不断去探索、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