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和集》作者与刊本寻踪——兼说所见吴陈琰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刊本论文,所见论文,作者论文,吴陈琰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收藏一种署为蒲松龄、孙树百(即聘蒲松龄作幕宾的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其字)的词集抄本,题名《倡和集》,四卷四册,计收词四十四调,二百四十三首,其中署为蒲松龄的一百一十六首,其余均署孙树百。首冠两序,亦分署孙、蒲名字。我在《是否蒲松龄所作——庆应大学所藏十五种抄本真伪考议》(注:载《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3、4期合刊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校《聊斋遗文七种》。)中对此抄本做过考辨,得出三点结论:一、“序是假的,词也是伪托”——“不是蒲、孙之所作”。二、“也不是后来作伪者的拟作,而是蒲、孙同时人的作品。作伪者只是将两位作者的名字换成蒲松龄与孙蕙”。三、被署为孙树百的那位“是浙江人”,曾“在淄川做客”,“直到作序的康熙二十五年尚未跻身仕途”,但“不知是谁”;“另一位即署名蒲松龄者,是山东淄川人”,“曾在京为官,但已去职多年,在康熙十七八年曾到江浙漫游过许多地方”,“极有可能是首为《聊斋》作序的高珩”。由于当时主要是考辨抄本的真伪——是否蒲松龄所作,加上身边缺少高珩的《栖云阁集》,便没有对《倡和集》的两位真实作者作进一步的寻索与考察,对作伪者依托的《倡和集》刊本(据两序所署的“乙丑”和“丙寅”,约刊于康熙二十四五年间)也未遑寻踪。
近阅《清名家词》,见有曹溶《静剔堂词》一卷。这使我想到《倡和集》中曾多次提及这位家于秀水(今嘉兴市)的前户部侍郎、秋岳先生、倦圃老人,便拟由此入手,寻索《倡和集》的真实作者及原书刊本。结果发现,曹词二百四十九首,无一提及少司寇高珩念东先生,而有十多首是与“唐济武太史”唱和的,其中一组“摸鱼儿”与《倡和集》中两组同调词作的题目、内容遥相呼应,若合符契,说明《倡和集》那位淄川作者不是高珩,而是另一位也做过京官又不久去职的淄川名宦唐梦赉。他是继高珩之后第二位给《聊斋》作序的人。曹词“摸鱼儿”还有两首题作《叠前韵答吴宝崖见怀》(题下注:“宝崖武林人”)、《题宝崖像》,与《倡和集》中署孙树百的《摸鱼儿·禾城喜悟秋岳师》、《貂裘换酒·自题停鞭拂剑图小像》相应相合。这就清楚地表明:《倡和集》中署为孙树百的作者是杭州人,姓吴,字宝崖。
两位真实作者都有了着落,只不知吴宝崖之名。下一步是查阅唐梦赉的《志壑堂词》和《志壑堂集》。前者载于《百名家词钞》和《山左人词》,都只十二调,二十二首,与《倡和集》全无干系。后者三函,大约二十年前草草翻过,记忆中只有文集和诗集,所以不抱太大希望。但记忆并不可靠,其《后集》中的“诗集”收有《辛酉同游倡和诗余后集》,又称“辛酉同游倡和集”,上下二卷,每卷一册。略一翻阅即可认定,它正是伪《倡和集》的老家——原书刊本,凡四十四调,二百四十五首,按小令、中调、长调次序排列。长调一卷半,占四之三。署唐梦赉者一百一十五首,其余均署吴陈琰。首冠吴序,署“丙寅莫春钱唐吴陈琰宝崖氏于古柳书屋”。尾有三枚印章,其三为“原名□(此字待辨)字海木”。唐词各题也均以“海木”称吴氏。次为唐序,署“济南豹岩唐梦赉于乙丑上元后七日在庄山书屋竹林雪夜灯下题”。吴作各题均以“豹岩先生”称唐。伪《倡和集》将原书中的“豹岩”、“海木”分别改作“柳泉”、“树百”,而将各词题下的署名唐梦赉或吴陈琰分别代以蒲松龄或孙树百(其中一首将吴陈琰误改作蒲松龄;作伪者似不知孙蕙之名,故一律署孙之字),并将序文和词题中可能泄露原作者消息的文字尽行删去或改写(如将序文所署之“钱塘”改为“笠山主人”,“庄山书屋”改作“聊斋室”,将两首题目中的“志壑堂图”改作“黉山全景图”等)。又分刊本两卷为四卷,抄录也多衍误讹夺,并漏抄吴词两首。
据王士祯所撰《敕授征仕郎内翰林秘书院检讨豹岩唐公墓志铭》(注:载《戴经堂集》卷八十五。),唐梦赉字济武,别字豹岩,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弱冠举顺治五年乡试,明年举礼部,赐同进士出身,八年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后因反对为顺治翻译道教的“文昌化书”,又“上疏纠给事中,忤要人意”,罢官归里,“年未三十”,居家终老。这与淄川另一位比他年长十五岁的名宦高珩在升任吏部左侍郎后只两个月就“请急归里”,家居长达八年之久,颇为相似。回里后的唐氏“慕侍郎高公之为人,遂卜邻焉,布衣芒屐,相与啸咏溪山之间,里中称‘二老’”。康熙十六年秋,又“与高司寇念东先生决计南行”,畅游江浙,“一了湖山之愿”(注:唐梦赉:《志壑堂集》后集《吴越同游日记》上。)。同游者五人,翌年春返淄。《志壑堂集》有《吴越同游日记》二卷,详述行程。但这次南游,并未结识吴陈琰。与吴子相识交游唱和是三年之后的辛酉即康熙二十年(1581)第二次南游。《倡和集》唐序下面一段(被作伪者删改得面目全非)说得明白:
辛酉吴越之役栖迟最久,得于武林交吴子宝崖。吴子于此道擅场,自其童子时即优为之。一日,闻余与曹秋岳侍郎倡和“万年欢”数调,率尔过访,即携其卷以去。居无何,尽和之以示余,视之,殆贺监所云“子盖谪仙人也”!遂相订为汗漫之游。三竺两峰无日不游,即无日不以此事相往复……已而南至严陵,北过姑苏,又北至泰岱。半载以来,水际山巅,亦无日不以此事相往复……录之,可得二百数十调……今藏诸箧衍殆四五年所。一日较正志壑堂书目,检得之,夸然不自释者终日,爰付之梓,以永此编。(按:两“调”均为“阕”或“首”意)
这就是辛酉唱和词集的产生过程。
唐、吴相识时,前者五十四岁,后者只二十几岁,是忘年交(唐词《摸鱼儿·寿海木》有“怜余捧檄当君岁,三十余年惊驶”句)。吴氏自视甚高而怀才不遇,得到唐太史的特别赏识,乃引为知己,随之来淄川“假馆”达两年之久,并结识了高珩(吴词《清平乐》“更有高常侍”句下注云:“谓念东先生”),回杭以后与唐梦赉仍有书信往还。康熙二十五年,唐在武林续刻《志壑堂后集》(《辛酉同游倡和集》一并刻出,收入《后集》),还特请这位小友作序,可见他对吴子才学何等器重。但查《杭州府志·选举》,无论进士、举人、贡生,皆无吴陈琰名字,显然此人终生与功名无缘。
吴陈琰在与唐梦赉以词唱和之日,正是清前期浙派词崛起之时。辛酉前两年即康熙十八年,由沈翔麟汇编的秀水朱彝尊等《浙西六家词》在南京刊行,而浙西派的先河就是朱氏词学启导者——为词“必崇尔雅,斥淫哇……宣昭六义,鼓吹元音”的《静惕堂词》作者曹溶(注:朱彝尊:《静惕堂序》。浙西“先河”之说参见严迪昌《清词史》第234-23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吴陈琰与沈翔麟年岁相仿,“自其童子时”即喜填词,且早在辛酉前就同曹溶交游唱和。《倡和集·摸鱼儿·禾城喜晤秋岳师》首句:“记停桡,寺门三塔,相逢闲话秋思。”上阕末注:“先生向寄予有‘诗山如买就,将藏史’句。”曰“记”,曰“向”,均指过去之事。《倡和集》中吴作有十三首是与曹溶唱和或“寄怀倦圃师”的。由此看来,他虽不是秀水人,却与浙西词派有同宗之谊。他还与另一位浙派词人萧山毛奇龄有文字交,在其所撰《志壑堂后集序》中大引“前年西河毛太史与余书中亟称”唐梦赉之语称颂唐氏的理学和诗文;西河《毛翰林词》中也有一首《貂裘换酒·题吴宝崖停鞭拂剑图和其自题原韵》,以“穷与达,有时也”安慰、勉励此未达后生。《唱和集》吴序还说,他回到杭州以后,曾“与骥联毛孝廉倡和竹枝各二百首,见者颇诧为铁崖以来所未见”。毛孝廉即萧山毛远公,骥联其字,康熙举人,长于诗词,有《琼枝词》传世(未见);铁崖乃清词大家、阳羡派宗主陈维崧,其《湖海楼集》首即《竹枝》。上述情况表明,热衷填词的吴陈琰在浙派诸家崛起之时相当活跃,词也填了不少,但他的名字在清词选集和史书中就像在方志选举志上一样杳无踪迹,即使选录三千一百多家的《全清词钞》也不见他的一篇作品。
吴词是不是质量差呢?回答是否定的。被唐梦赉借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语盛赞的那组《万年欢》(计十三首)和被时人大为称赏的竹枝词都未见到,置而不论,即现存《倡和集》中的一百三十首吴作就很可观,其中佳什不仅明显高出与之唱和的唐氏之作,比之《清名家词》的多家作品也不逊色,应在清词的上乘之列。唐梦赉说:“吴子于此道擅场”,“才捷于余”;“审律之精严,寄怀之要眇,遣词定体,吴子固十倍于余。”(注:均见《辛酉同游倡和集》唐序。)如此极力推赏,不无自谦成分,但也并非无根浪语。他与这位邂逅小友一见如故,交成莫逆,就因为睹其词而爱其才。吴词迄今湮没无闻,未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倡和集》埋于《志壑堂集》少有人知,而其他词作又或散佚不存之故。有鉴于此,下面将吴作小令、中调、长调选录几首,以期引起治清词学人的关注和青目:
望江南
扬州杂兴
扬州好,佳丽尽堪怜。六代涛声才子地,二分明月美人天。春在画桥边。
扬州好,愁绝小秦淮。玉树歌残脂井坏,杨花罢唱宝钗埋。两地使人哀。
点绛唇
垛庄即景
霜滑危桥,一鞭嘶过银鬃马。酒旗低挂,茆店疏林亚。夹道青山,齐鲁之间也。君休讶,悲风吼罢,冉冉夕阳下。
江神子
钱江晚潮
千帆风卷大江秋。客重游,怒涛收,添作狂澜、只管送行舟。斜日无言声尚咽,说万弩,水空流。
团圆海月照离愁。翠樽浮,把吴钩,年去年来,雪浪白人头。打过富春滩七里,寻钓叟,问羊裘。
满江红
同豹岩先生游凤凰山
千古英雄,今安在?山川犹识。瞻王气,龙飞凤舞,年年归北。仙姥不沽松岭酒,老僧惯卖云居屐。试登高天阔数沙鸥,谁非客?
钱又赵,金瓯坼;吴与越,水犀敌。有寒鸦噪晚,故宫佳迹:一片斜阳芳草乱,半湾明月空林白,对江潮呜咽打寒塘,声如昔。
貂裘换酒
自题停鞭拂剑图小像
问尔何为者?俯中原、非儒非侠,襟怀潇洒。高卧菰芦无人识,兴到偶然入画。气一似、昆仑倾泻。如此行藏嵚崎甚,叹许身稷契成虚话。磨灭尽,连城价。
纵横万里琴囊挂。解貂裘旗亭贳酒,柳边停马。姹女红牙翻新拍,肠断夕阳之下。英雄泪、征衫盈把。醉倚吴钩长天外,正星昏月黑寒光射。聊一笑,梦中也!
或以境胜,或以气胜,或以情胜,格调不同而各具意韵,颇多灵气。虽属唱和之作,却有真情实感。且用笔明雅、清新,文字晓畅、隽永,声韵铿锵,节奏明快,有随手挥洒成章之奇,无逞才垒典聱牙之弊,富于诗意和艺术美感。此等词作近乎在望宋人项背,而于清代香艳以外的名家词中偶而有见,却不可多得,是康熙间浙派词人致力于词体复兴潮流中一朵射目的雪浪花,在派别林立的清词史上似应有它一个位置。
标签:蒲松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