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生涯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01(2009)02-0033-03
职业生涯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一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供学生职业体验、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课程,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我国职业生涯课程实施与研究晚于西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在近几年才陆续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课程,该课程与德育课程、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程不同,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但是实施效果却不理想。通过对常州市开设职业生涯课程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发现,有9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是,对于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评价,仅有33.3%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学生很满意。由此可见,虽然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生涯课程的指导,但其具体实施却存在问题。
课程实施的问题在微观领域凸显,其根源却错综复杂。就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而言,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任课教师都是推进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教育行政部门深度介入是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政策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行政资源优势,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规范、督促和指导课程实施的作用。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要求
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看,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相当明确。结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更有条件较高质量地推进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而言,应当明确具体实施要求:一是第一学期应当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及时指导学生及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其它课程也应当相应地进行职业生涯知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三是将职业指导、实习体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纳入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的持续作用。
(二)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有义务进行规范、督促、检查和指导。职业生涯课程实施效果不佳,职业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因素,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职业生涯课程的专项指导,有利于提高学校领导对职业生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校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予以倾斜和支持;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有利于了解基层课程实施情况,进一步改进和指导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国务院、教育部仍然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更加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为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职教教研机构深入研究是对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智力支持
职教教研机构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培训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要组织和引领任课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研究,帮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一)加强资源开发研究
职业生涯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资源),这些教育经验(资源)如何组织、呈现,各种课程资源能否有效地被利用,关系到职业生涯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职教教研机构应当利用任课教师、课程专家集体的智慧,组织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用研究引领职业生涯课程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建设。加强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将有利于职业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和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形成若干个研究课题,比如职业生涯课程的资源开发研究、案例教学研究、团体体验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研究、课程内容体系编制研究、实践活动组织研究、课程评价研究等。也可以通过组织若干示范课,让教师进行观摩、互相评价、反思提高。在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研究方法上,以质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文献调查收集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根据研究条件,选取合适的研究切入口,重点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注重情感体验与交流协作的活动方案,以及研究在整个三年的学程中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结合。要重视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知识观、本体观和主体观研究,把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理解与对话的动态过程,把课程主体作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理性个体,特别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实施。
(三)加强课程评价研究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其次,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广泛性。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针对学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效果反映不佳,应当认真征求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征求已经学过职业生涯课程的学生的意见,比如哪些内容有针对性,哪些方法效果更好,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教师应当认真听取意见,并研究改进。并充分听取人力资源专家、课程专家、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
(四)加强课程管理研究
课程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针对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任课教师没有“话语权”、职业生涯课程管理脱节、课程管理制度无执行力等现状,重点研究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课程管理权限的分配和上下级课程管理的协同,使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服务职业生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中等职业学校深化落实是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现实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积极参与职教教研机构的研究,具体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并对课程进行调适,大力推进职业生涯课程实施。而任课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行为也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一)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体系性
职业生涯教育一定要在“早”字上下工夫,应当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一般理论学习应安排18-20课时。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实施途径,通过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渗透。尤其是专业课程,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实践性
国外职业生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性,而我国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偏重理论知识的习得,这不符合职业生涯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内容应当围绕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内容,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有机结合。
(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融合性
职业生涯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要充分考虑能力模式和情感模式的融合,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学生活动等方式。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学习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实施效率。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比如角色扮演)为主,对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订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的价值,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体验性
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探究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尽可能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生涯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观点辩论、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教学、职业调查等方法。
(五)在学业评价上注重过程性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学业只能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学业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泰勒指出,通过学业评价,实现清晰地描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推测其中的缘由,并加以检验论证,从而达到改善课程教学方案这一最为重要的功能。注重学生学业的过程性评价,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考试结论这种终结性评价的片面做法,从以考试评价为主转向对学生以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实习报告书、就业报告书、活动体会作业以及参与活动的行为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根据参与过程的表现、团队合作能力和作业给予学生学业综合评价。
(六)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多元性
教学评价是考核教师对职业生涯课程内容的落实情况,判断职业生涯课程实施过程中提供的教学资料、开展的教学活动或教师教学经验的价值。教学评价关注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对“教”与“学”的评价侧重各自不同。“教”的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引起学生兴趣,教师的讲课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根据学生的基础对重点难点很好地把握等。对“学”的评价方面则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
(七)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发展性
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发展性课程评价是一种动态观课程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和结果评价(包括学生学业成就)、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和课程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课程评价的理解性、多元化、现实性。与学生学业评价、教学评价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更加关注教学活动之前的所有活动。因此,建立职业生涯课程的评价机制,通过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备课、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情况及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综合评定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效果,从而达到整体上调控、发展、完善职业生涯课程的作用。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更多的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增长。通过课程评价使课程设计不断接近课程目标,防止出现课程实施某些环节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