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香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普外儿外科 福建厦门 361004)
【摘要】目的:探讨身心化护理模式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身心化护理模式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中开展身心化护理模式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手术治疗;身心化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179-0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苍白、疼痛、麻木、运动障碍、无脉及皮肤温度变化等,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截肢率高的特点。目前介入溶栓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在现代医学模式下,除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外,术后护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对采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的患者实施身心化护理模式,其是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的患者64例,均符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诊断标准[1]。按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75岁,平均(62.4±2.3)岁;栓塞部位:左下肢17例,右下肢1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7~75岁,平均(63.9±2.4)岁;栓塞部位:左下肢20例,右下肢12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栓塞部位比较存在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介入治疗 采取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平卧位,采用改良Selinger技术,经健侧股动脉行血管造影检查,确定栓塞部位。于血管病变处插入导管,缓慢推入尿激酶20万IU,术后静脉微量泵入尿激酶40~60万IU,持续24h,溶栓治疗时间为2~7d。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并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检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身心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后给予身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血运情况,检查患者有麻木、肿胀及疼痛情况,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变化以及导管是否有闭塞、脱落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术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护理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解释产生不适的原因,消除患者的顾虑;②术后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的原因、发病过程及预防措施,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同时积极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情感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③术后生活指导,术后多指导患者参与室外活动,引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首先平卧位,抬高患肢45°~60°,持续2~3min;其次坐位,足跟踏地,双腿自然下垂,做足背屈运动,足跟向上翘,尽量伸开,再往下收拢,每组持续2~3min;再者回复平卧姿势,双腿放平,注意做好保暖措施,休息4~5min;最后抬高足趾,做足跟运动,完成10次,通过运动锻炼,促进静脉回流,可防止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出血、失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详细统计本组结果,统计学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单位以(%)表示,(P<0.05)时则代表组间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1例、失眠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术后出血2例、失眠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由多种因素引起急性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原因有动脉硬化并血栓形成、吸烟、心房颤动、血液粘滞度较高等[2]。介入治疗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的主要手段,该治疗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保持血管通畅,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通过管内溶栓可达到用药剂量少、治疗时间短及疗效好的优点,可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但从病理生理结构来看,恢复动脉血流的通畅,极易引起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使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受压迫,进而再次引起血液循环受阻[3]。因此,为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术后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身心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积极与患者交流,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身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皮肤及下肢血运情况,同时观察导管固定情况,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显著(P<0.05),该项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
综上所述,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中开展身心化护理模式可取得较好效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燕,葛静萍,顾建平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829-831.
[2]杨俊,史文凤,杨旸等.身心化护理模式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5,13(7):92-94,96.
[3]李雅芬,程新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4-135.
[4]王凤霞,刘鑫,邢英新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3):1164-1164.
论文作者:柯秀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术后论文; 下肢论文; 栓塞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并发症论文; 溶栓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