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
文/许五龙
摘要: 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培养2.0计划”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新指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高效落实,成为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现状,以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为指引,从思想教育、多元联动和教学创新三个维度入手,重点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新闻人才 培养路径
2018年,我国正式出台《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教育的改革,积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为新时代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自2010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正式提出,并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战略规划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流于形式、与新的传媒环境脱节、创新不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在客观审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求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转型路径,成为当前高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新闻人才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确保新闻事业政治方向正确、职业信仰坚定的根本保障。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新闻事业接班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传播观,掌握新闻传播领域的客观规律,将党性原则融入到新闻工作中,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民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发展和完善新闻观,促进大众传媒不断创新。同时,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先进性,坚持其在新闻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新闻教学工作才能保持时代性和专业性。
2.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 在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成为媒体从业人员解决新闻实践问题和困难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更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囊括了新闻工作的发展定位、政治方向、舆论职能、社会使命、创新重点、教育诉求、战略建构、网络空间净化、国际话语重塑等诸多内容,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新指引,也成为指导当今媒体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并且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新内涵,是当前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必修功课。
沈侯本以为颜晓晨看到自己以前发的短信会说点什么,至少有点羞涩或者怅惘的反应,但没想到,颜晓晨居然像一个机器人,霎时间就把所有清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地听课记笔记,他静静瞅了她一会儿,也继续玩他的iPad了。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首先,高校需要构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观和思政教育的深度整合,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要通过精选和解读马列新闻论著、舆论学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核。其次,必须要确保其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加强教学指导和解读,如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形式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讲话进行分析和解读,以确保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最后,加强马克思新闻理论观与基层实践的联系,通过下乡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和了解真正的社会,并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校地共建的合作协同模式
1.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离不开与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合作。 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由沈阳市委宣传部牵头,共同成立“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囊括了中央媒体驻辽机构、辽宁报刊集团、沈阳日报传媒集团等媒体主要负责人。委员会充分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成为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产教融合搭建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同时,宣传部将“中宣部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进沈阳”大型宣讲会、“舆情应对与新闻发布”等重大项目承办权交给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地方主流媒体代表着传媒行业的专业、规范与标准,是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最佳平台。地方高校与当地媒体、文化单位构建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沈阳城市学院与当地媒体单位共同组织《我和我的祖国沈阳春节快闪》《福运沈马,奔跑的中国力量——2018年沈报集团“沈马”报道总结》大型阅评等活动。同时,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播学专业与绿岛舆情研究所、绿岛网络媒体研究所、绿岛媒介产业研究所等对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横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学校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了原《前进报》主编张红太教授等具有15年以上主流媒体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
(2)螺旋消音管件在立式排水应用中可以形成效果明显的螺旋状态流动,使水流是沿着管道内壁流下,从而管道中间为空心具备了作为伸顶通气管的功能,省去了高层专用通气管,节约投资及成本。
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离不开当地媒体单位的协作。
首先,建立档案收集部门,对收集的档案进行甄别。其次,建立档案分析部门,将类别不同的档案分别归档,分类出重要的档案,单独进行管理,并进行多重加密,重点保护。最后,建立档案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档案保护技术,从而实现档案保护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当档案管理出现问题时,要能够迅速找出问题点,并针对问题点找到相关责任人,使其为出现的问题负责。这样更能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及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档案始终处于被安全保护的状态。
三、坚持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2.从均衡能力培养向专长培养转型。 新闻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技能:采、写、编、评、摄、后期、策划等。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传媒行业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能力,成为全能型人才。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样样学,样样松”,于是,一些高校提出“基础+专长”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设置多层次技能训练,从分项技能训练到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从基础业务训练逐步到创新创意训练,从单一媒体的技能训练到全媒体的整合训练,层次鲜明,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确保因材施教,整体提升。学生将有限的学习经历投入到某一个或多个技能项目上,有助于其在该项目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投入更多的创新精力与热情。
1.创新教学方式。 实现卓越计划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必须立足地方办学实际,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地方高校受到地域限制,一方面师资数量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高校教师专注于学术研究,缺乏业界经验,导致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理论重于实践,教学内容滞后行业发展,与业界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针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提出了行业师资和专业教师“合堂上课”的方式,即一部分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邀请行业教师来讲解,另一部分偏向理论性的课程仍由专业教师承担。这样可以借助行业教师的实操经验和业界信息弥补专业教师脱离媒体实际环境的问题。同时,这样的模式也有利于帮助专业老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行业信息,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3.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主流媒体不再是新闻人唯一的选择,网络、手机等新的客户终端及传播渠道,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媒介及很多企业也为新闻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施展空间。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设置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先后与天脉聚源电视新闻大数据中心合作成立了“陕西省智媒研究基地”,与腾讯大秦网签约共建“陕西企鹅新媒体学院”,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新媒体智慧学习工场”等。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着实验室资源短缺、实践形式单一、教学与传媒环境脱节等问题,与企业合作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个压力。而且,这些新媒体企业代表了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保有新闻媒体最鲜活的时代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3.结合本校优势,突出特点。 地方高校的新闻培养存在先天的劣势,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与全国名校竞争,在各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明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发展路线,然后将优势不断扩大,做成本校特色,形成品牌,从而打响知名度,也有利于培养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卓越人才。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为例,学院深知新闻与新媒体是立院之本,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新闻教学的强大动力,学院立足西安交通大学扎实的理工科背景,积极吸取计算机等学科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卓越新闻人才。
垫片式转轮静平衡试验工具的优点是省去了丝杠,克服了梯形螺纹间螺距大、加工螺纹与丝杠中心线不垂直的缺点;同时平衡球直接使用轴承球,球的形状、表面粗糙度、硬度均好于自己加工的平衡球,克服了平衡球加工到最高点时线速度为零的缺点。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队伍的建设仍然不能松懈,引进行业专家进行教学只是方法之一,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才是根本。面对很难引进高质量教师人才的现状,高校可以通过挖掘优质本科生、研究生,签订回校任教的协议,采用提供行业就业机会,再返校任教等模式。另一方面,还是要提升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行业交流、媒体实践等形式,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综合实力。
总之,《意见》的出台,足以得见国家对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这是一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高校再到企事业单位的大联动。新闻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全国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舆论环境,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涛.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四维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以暨南大学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19(03).
[2]蒋凌昊,卢燕丹,唐顺姣.部校共建“三位一体”多向度培育卓越新闻人才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潮,2019(03).
[3]张恒军,潘婧妍.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传媒,2018(24).
[4]韩永青,李天福.基于校媒合作模式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传媒,2016(01).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标签:地方高校论文; 新闻人才论文; 培养路径论文;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