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味白术散加味治愈霍乱10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制用以治疗小柴胡证误下而致“心下痞”的一张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在使用本方的过程中,多用于“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谨守病机,辨证得当的情况下临床疗效十分显着。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疾病的加减配伍模式,并对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胃部器质性病变的病案进行用药分析,以总结半夏泻心汤证的使用规律、适应指征、加减配伍规律。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170例,将临床数据分别录入Excel 2019表格,并对医案中性别、年龄、就诊月份、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用方等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探索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81人,占比为47.65%;女性89人,占比为52.35%;(2)年龄最大者为84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为55岁。(3)3、1月份就诊患者最多,占比分别为17.06%、14.71%,其次为4、6、5月份患者。2.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录入的170病例资料中,主要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排名前十的症状频数合计为391,占比为82.66%。半夏泻心汤患者口苦症状亦多见,可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2.35%。其中表述睡眠欠佳(眠差)之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20%。3.西医疾病分布:可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记录有104例。其中89例,占比85.58%都为胃肠道疾病,其余15例依次为肺癌、干燥综合征、乙肝、糖尿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冠心病、宫颈癌术后、肝硬化。未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经审核,主要为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4.舌脉情况:170例患者中共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脉象,通过脉象频数的降序分析可知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数脉为主要脉象,合计占比约为82.16%。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五位的舌质征象分别为:暗红舌37(23.57%)、淡暗舌28(17.83%)、淡舌21(13.38%)、淡胖舌(12.10%)、淡红舌(11.46%),合计占比约为78.34%。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四位的舌苔征象分别为:白腻苔53(34.19%)、白苔41(26.45%)、厚白腻苔21(13.55%)、薄白苔20(12.90%),占比合计约为87.09%。5.半夏泻心汤用药情况:170例病案中,56例病案中使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占比为32.94%而且药物加减一般不超过3味;3例病案为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其余111例病案均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半夏泻心汤相配伍的药物一共21味。其中频数超过10次的药物有苍术、延胡索、海螵蛸、紫苏子、柴胡、紫苏子。其中苍术、延胡索、海螵蛸加味较为多用。含苍术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口苦、反酸、腹胀、眠差、消化差;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腹胀、口苦、反酸;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痛、反酸、腹胀、口苦、胃脘不适。6.联合方组应用情况:半夏泻心汤35例联用病例中,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11例,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自拟方、理中汤、麦门冬汤、四逆散、逍遥散各联用一次。疾病类型中只有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余10例均为胃部器质性病变较重者如:胃癌相关7例;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胃间质瘤1例;胃黏膜脱垂1例。非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24例,有1例病案联用3方,合计25方。其中与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小柴胡汤联用2例,与逍遥散联用2例,与肾气汤联用2例,与补阳还五汤联用2例,与金匮肾气丸联用2例,与门氏养荣汤、生脉饮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口服液、栀黄颗粒、射干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柴胡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各联用1例。结论: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之病案,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证之应用指征为:胃脘痞满气逆,脉弦舌暗红苔白腻。弦脉为半夏泻心汤证之核心脉象,随患者体质及功能状态与其他脉象相兼为弦细脉、弦数脉、弦细数脉。暗红舌及淡暗舌应为半夏泻心汤的典型舌象指征。适应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2.伤寒误下之痞或是未经攻下而成痞者,多是因为生冷油腻、酒水肥甘之品过食均易损伤脾胃,再加之饮食不节及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祛逆湿热、理气机,本方相关症状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消化差、呃逆、胃痛、胃胀、烧心等胃肠道症状。3.门九章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最常配伍的药物为苍术、延胡索(元胡)、海螵蛸,患者兼见湿邪之时配伍苍术以祛湿运脾;胃痛、反酸明显或伴见局部糜烂、溃疡时配伍延胡索(元胡)、海螵蛸,且多见三药两两组合,其余加减则在遵循组方结构的基础上随刻下症状进行药证配伍,形成方证加药证之配伍,并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状态及寒热表现而增减药物之剂量。4.半夏泻心汤应用中,处以联合方组者多为病情较为复杂者,且其中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可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利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观察愈后疗效。半夏泻心汤,组方以“辛开苦降甘缓”立法,治疗中焦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乱之病症,效如桴鼓,以上研究为半夏泻心汤在中西医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晓梅[2](2020)在《肠康健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肠康健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观察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肠康健颗粒)和对照组(酪酸梭菌活菌片、蒙脱石散),均治疗1疗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最后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76.66%。两组经治疗,在大便次数及次要症状方面均有改善,其改善情况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大便性状的改善两组均有效,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肠康健颗粒在减少大便次数及改善次要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肠康健颗粒疗效显着,且无副作用,易为患儿家长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彭恬兮[3](2020)在《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瘿泻方对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究瘿泻方治疗该病的优势,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及新的思维模式。方法:本临床观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及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盐酸普萘洛尔片,观察组予以瘿泻方,4周为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性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腹泻症状消失的天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排便次数、实验室指标如甲状腺功能(TSH、FT3、FT4)、TRAb、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等观察性指标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观察组综合性疗效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69.70%,在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显着(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在治疗2周、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2周后开始下降,两组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在腹泻、甲状腺肿、性情烦躁易怒、心悸、恶热多汗、少寐多梦、乏力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腹泻症状消失的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显着(P<0.01);6.观察组与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改善,在经过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FT3、FT4在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TSH在治疗12周后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TRAb水平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8.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粒细胞减少者2例,两组基本生命体征、尿粪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运用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疗效显着,不仅能更快、更明显地改善患者腹泻次数等临床症状,还可逐渐恢复甲状腺功能、降低TRAb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邓媛[4](2020)在《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钱氏白术散对于小儿脾虚泻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方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脾虚泻患儿为对象,以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以口服中药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患儿均加予基础治疗(饮食指导及补液),疗程为10天。根据量化积分表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组内、组间主次症缓解情况、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30例患儿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儿临床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经比较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除对照组形体消瘦外,两组患儿治疗后其余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经统计检验,试验组除形体消瘦,对照组除食后作泻和形体消瘦外,余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异P值均小于0.05,证实了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缓解脾虚泻患儿的临床症状。(3)组间比较:(1)主症:试验组对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2)次症:试验组对于食后作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对于其余次症的缓解,二者疗效相当(P值大于0.05);(3)证候总积分: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且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对脾虚泻患儿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两种药物安全性均良好。结论:加味钱氏白术散可有效改善脾虚泻患儿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张鹏宇[5](2020)在《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儿伤食泻,平胃保安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及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之保安丸化裁而成,古方新用,在把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观察、统计、分析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伤食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将古方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为临床上小儿伤食泻的诊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及儿科门诊中于2019.02~2020.01就诊并诊断为泄泻~伤食泻的患儿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予免煎汤剂平胃保安丸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水丸)治疗,治疗5天后来院复诊,记录患儿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止泻具体时间,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收集的伤食泄泻患儿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有31例,对照组有30例。以下为实验分析结果:在31例试验组中有18例痊愈,4例有效,9例显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在30例对照组中有8例痊愈,3例有效,17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SPSS秩和检验发现,在治疗伤食泻的总有效率上,两组药物统计结果为P≤0.01,说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试验组药物要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药物在止泻时间的比较上,P<0.01,表明试验组药物在止泻时间上比较明显比对照组药物短。在改善症状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P<0.05,表明在改善小儿伤食泻症状体征等方面,试验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是在其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增加患儿食量、改善患儿精神状况及矢气嗳气等症状上。结论: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止泻时间等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过程中平胃保安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其没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进行推广。
周腊梅[6](2020)在《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肠汤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拓展新思路,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病机十九条补充完善治法方药,以满足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的需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热泻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实验组给予清肠汤汤剂口服,对照组予以葛根芩连微丸口服治疗,总疗程为4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自身和两组间在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初步评价清肠汤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中药汤剂组及中成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经SPSS统计软件相关检验(秩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中药清肠汤汤剂组治疗作用优于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组。(2)两研究组患儿经治疗后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证候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经秩和检验,P均小于0.05,提示两组治疗药物均能改善热泻患儿的症状。(3)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对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证候总评分等方面予以对比,除粪便气味、食欲不振/呕吐、肛门发红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外,余症状实验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经秩和检验,P均小于0.05,说明清肠汤改善热泻患儿的主症及部分次症效果优于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组。(4)两研究组患儿在改善相关实验室结果方面,经治疗后粪便实验室检查异常例数明显减少,但两组间对比,经卡方检验,P大于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可治疗患儿粪便常规的异常,但两者效果相当。(5)两研究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两组药物均是安全的。结论:根据“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理论自拟的清肠汤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徐珊[7](2020)在《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导师基于50载临床实践提出的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渊源;探讨儿童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合并因素,挖掘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用药规律及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脾虚泻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轮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运颗粒干预儿童脾虚泻产生的尿液和粪便代谢谱变化,为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的理论基础、生理病理基础溯源和各家学说、发展源流的梳理,完成温阳法和运脾法的溯源;通过对儿童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理论内涵;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3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其它因素、导师治疗脾虚泻的核心方药及加减方药。本研究第二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尿液样本30例,另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尿液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粪便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验差异性代谢物对脾虚泻的诊断能力及对温运颗粒作用靶标的预测。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溯源,认为温阳法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而建立,儿科各家在病因认识与保健、辨证施治方面多有发挥;运脾之法是基于脾的功能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从历代医家对脾虚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治疗的认识来看,温阳法和运脾法治疗儿童脾虚泻同根于历代医家理论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研究结果认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迁延性、慢性腹泻范畴;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脾虚泻儿童母乳喂养比例较低;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或既往因素间接提示儿童脾虚泻与肠道菌群可能存在关联。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核心方:即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得,命名为温运颗粒,药物组成有苍术、茯苓、炮姜、煨益智仁、炒麦芽、砂仁,体现温运脾阳之治疗大法,且温运颗粒疗效确切。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尿液差异性代谢产物共87个,其中UHPLC-MS正离子模式下3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GC-MS模式下24个。共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低钙氨酸代谢共11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尿液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共3条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共26个,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共9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同时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温运颗粒治疗后粪便中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增高。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2条代谢通路;同时温运颗粒能显着提高脾虚泻儿童肠道内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本研究第四部分结果显示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能较好地区分脾虚泻患儿与健康儿童以及温运颗粒治疗前后的代谢差异。结论: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这一学术观点根于理论、立于实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脾虚泻引起了儿童机体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推测肠黏膜的损伤和修复障碍、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是导致脾虚泻的重要发病机制。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改善肠黏膜代谢能量供给、促进黏膜修复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止泻功效。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可能有助于脾虚泻的诊断及温运颗粒的作用靶标推测。本文研究分析了脾虚泻儿童尿液、粪便差异性代谢物,建立了基于尿液、粪便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特征谱库,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的科学内涵。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8](2020)在《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总结导师韩新民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韩师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辨证新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腹痛患儿60例,入组患儿均符合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及罗马IV中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即罗马Ⅲ中的小儿功能性腹痛,本研究称此病名)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进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与分析。治疗组给予导师韩新民教授自拟的化湿理气止痛汤(组成:苍术8g、厚朴6g、藿香10g、法半夏6g、陈皮6g、茯等10g、木香6g、枳壳8g、薏苡仁10g、延胡索6g。1剂/日,水煎服,分次温服,2~3次/日。随症加减:舌红、偏热者,加黄芩6g、马鞭草10g清热化湿;舌淡、偏寒者,加桂枝6g、白芍10g温阳止痛;嗳气泛恶,加苏梗10g、竹茹10g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莱菔子10g、瓜萎仁10g、决明子10g导滞通便。)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次温服,每日2~3次;对照组给予理气和胃口服液(药物组成:柴胡133g,醋香附133g,佛手133g,檀香33g,枳壳133g,川楝子133g,白芍330g,甘草67g,陈皮64g,加单糖浆161ml,口服液制剂要求制成10ml/支。)4~6岁每次5ml,6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两组均以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为基础治疗,4岁~6岁,2片/次,2次/日;7岁~12岁,2片/次,3次/日。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进行对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末、4周末分别记录病情。通过记录主症积分(脐腹疼痛时间、脐腹疼痛性质、脐腹疼痛程度)、次症积分(嗳气、纳食不香、情绪波动、大便不调)的变化,采用IBM SPSS 23软件分析数据及总结。结果:治疗后2周,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33.33%,痊愈率16.67%;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0%,愈显率13.33%,痊愈率13.33%。两组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愈显率73.33%,痊愈率50.00%;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60.00%,痊愈率46.67%。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师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疗效显着,针对由湿阻、食积、气滞的病因,治疗起效快,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值得深入学习与推广应用。
孙少丹[9](2020)在《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全球统计占第5位,在中国,每年腹泻病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5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比超过一半。小儿腹泻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七味白术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治脾虚久泻的经典方剂,近年来大量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对腹泻的疗效及部分机理,但目前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及肠黏液层与腹泻的相关性不断得到研究证实,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互为因果,任何一种腹泻都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导致和加重腹泻,短链脂肪酸由肠道菌群酵解肠道中碳水化合物而来,其能通过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Na+依赖性水、电解质吸收而减轻腹泻症状,肠黏液层及构成黏液层的主要蛋白-MUC2,是肠道黏液屏障的重要成分,在防御病原微生物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表明MUC2含量增加有助于减轻腹泻,并且肠道菌群的组成也会影响黏液特性、调控MUC2的分泌合成。目的:结合阿尔新蓝染色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16S r DNA Amplicon测序分析、GC-MS/MS检测等技术,以七味白术散为代表方剂,脾虚证泄泻的幼年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脾虚证泄泻的肠道菌群--SCFAs代谢机制并探讨肠道菌群--肠黏液层及其主要黏蛋白MUC2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5周龄SD雄性幼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布拉氏酵母菌组和七味白术散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使用聚乙二醇3350(PEG3350)制造幼年大鼠的腹泻模型,并利用幼鼠睡眠时就会落入水中而不得不消耗体力持续站立或游泳的水平台环境制造劳则伤脾的脾虚模型;随后,布拉氏酵母菌组和七味白术散组分别经口灌服布拉氏酵母菌和七味白术散治疗,模型对照组经口灌服0.9%Na Cl溶液。每日定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幼年大鼠的粪便、体重及精神活动状态等指标,按照疗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处死幼鼠,取幼鼠的结肠及结肠内容物做检测。使用阿尔新蓝染色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联合评价结肠黏液层及其主要蛋白2(MUC2)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利用16S r DNA Amplicon测序检测幼鼠结肠内容物中细菌的多样性及结构变化;利用GC-MS/MS检测幼鼠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1.七味白术散具促进脾虚证泄泻幼鼠体重增长的趋势空白对照组体重增长较其余三组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布拉氏酵母菌组、七味白术散组较之于模型对照组体重增长虽无显着差异,但七味白术散组>布拉氏酵母菌组>模型对照组。2.七味白术散具修复脾虚证泄泻幼鼠黏液层及黏液层蛋白2(MUC2)的趋势阿立新蓝染色结果显示PEG 3350造成的腹泻使幼鼠结肠组织不完整,黏液层显着变薄甚至缺失,仅有少量杯状细胞从基底部分泌新的黏液,大部分杯状细胞中没有分泌新的黏液;而七味白术散能改善上述PEG 3350造成的损害。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示模型对照组MUC2低表达,而七味白术散能提高MUC2表达,与阿立新蓝染色结果相符。3.七味白术散具提高脾虚证泄泻幼鼠丙酸浓度的趋势,但效果不如布拉氏酵母菌散,且布拉氏酵母菌散还能使乙酸、丁酸浓度也升高,提示布拉氏酵母菌可能对腹泻幼鼠短链脂肪酸浓度具有更明显的作用。4.七味白术散能调节脾虚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PEG 3350腹泻显着改变幼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七味白术散虽未显着改变泄泻幼鼠菌群多样性和结构,但提高了疣微菌门(Verrucommicrobia)和艾克曼属(Akkermansia)丰度。布拉氏酵母菌散提高了毛螺旋杆菌属丰度。结论:七味白术散对腹泻幼鼠具有改善体重增长的趋势,七味白术散通过肠道菌群修复黏液屏障的能力较布拉氏酵母菌散强,但提高SCFAs的能力不如布拉氏酵母菌散,布拉氏酵母菌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生成更多的SCFAs起到治疗腹泻的作用,而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腹泻幼鼠的作用机制中,相对而言更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修复黏液屏障的途径。
戚骞[10](2019)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诊疗科及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方,对照组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及匹维溴铵片。两组治疗期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第0周及第4周进行症状评分。对治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4周进行随访。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时的症状评分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以此探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有效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治疗前症状评分等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排便不尽感的改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大便残渣症状的改善方面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对于其他症状的改善,两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疗效相当。(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比较得出P值为0.018,说明两组在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的总有效率上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对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复发率为32.14%,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七味白术散加味方可以有效降低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患者的复发率。(5)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可有效改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且安全性高,能够作为临床治疗FD重叠IBS-D的新思路进一步推广。
二、七味白术散加味治愈霍乱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味白术散加味治愈霍乱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半夏泻心汤文献研究 |
1.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 |
1.1 方证源流 |
1.2 药物组成 |
1.3 方义分析 |
1.4 剂量、服法 |
2.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
2.1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2.2 整方药理与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数据研究 |
1.医案统计与数据挖掘准备 |
1.1 研究资料 |
1.2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
2.统计与数据挖掘结果 |
2.1 性别、年龄分布 |
2.2 就诊月份分布 |
2.3 疾病类型分布 |
2.4 脉象分析 |
2.5 舌象分析 |
2.6 用药频数 |
2.7 联合方组应用 |
2.8 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
2.9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2.10 症状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各医家及门九章教授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认识 |
2.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 |
2.1 应用人群及时间 |
2.2 舌脉特点 |
2.3 适用病证 |
3. 用方特点 |
3.1 随症加减特点 |
3.2 组方规律分析 |
3.3 联合方组运用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肠康健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4. 中止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项目 |
4. 疗效观测指标 |
5. 不良事件记录 |
6. 资料统计及处理 |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分析 |
1. 患儿性别比较 |
2. 患儿年龄比较 |
3. 病程分布比较 |
4. 两组患儿病情轻重比较 |
5. 两组患儿治疗前总积分比较 |
6. 两组患儿治疗前大便次数积分比较 |
7. 两组患儿治疗前大便性状积分比较 |
8. 两组患儿治疗前次要症状总积分比较 |
二、治疗后分析 |
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2. 治疗前后大便次数积分变化比较 |
3. 治疗前后大便性状积分变化比较 |
4. 治疗前后次要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
三、不良反应及完成情况 |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1. 病例构成比较 |
2. 症状、体征的比较 |
3. 疗效比较 |
二、对照组用药依据 |
三、本病中医治疗思路 |
四、治疗组方剂分析 |
1. 方剂研究 |
2. 处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疗效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综合性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5 药物不良反应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2 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7.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瘿病伴泄泻的认识 |
1.1 中医对瘿病的认识 |
1.2 中医对瘿病伴泄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认识 |
2.1 Graves病致腹泻的机制探讨 |
2.2 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治疗 |
3 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探讨 |
3.1 立论依据 |
3.2 瘿泻方方解 |
3.3 药物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对综合性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4.2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
4.3 对甲状腺功能及TRAb水平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给药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及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疗效比较 |
4.3 安全性分析 |
4.4 研究结果小结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认识 |
2.2 病因认识 |
2.3 发病机制认识 |
2.4 西医诊断 |
2.5 西医治疗 |
3.讨论 |
3.1 立体依据 |
3.2 加味钱氏白术散组方分析 |
3.3 对照组选药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小儿脾虚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研究成果 |
(5)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治疗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小儿泄泻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腹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家对婴幼儿腹泻病治疗的认识 |
二、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实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比较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三、讨论 |
1.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分析 |
2.导师“运脾为健”学术思想浅析 |
3.立题依据 |
4.方义分析 |
4.1 对照组药物保和丸(水丸)方义分析 |
4.2 试验组药物平胃保安丸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小儿腹泻病中医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
附录 2 小儿泄泻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 3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试验药物及用法 |
2.1 治疗组给药方案: |
2.2 对照组给药方案 |
2.3 调护及基础治疗 |
3.临床观察 |
3.1 观察方法 |
3.2 观察项目 |
3.3 疗效评判相关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统计结果 |
4.1 基线结果相关分析 |
4.2 治疗效果比较 |
4.3 安全性分析 |
4.4 实验结果总结 |
第二部分 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及研究 |
1.1 泄泻的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论治 |
2.现代医学对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认识 |
2.1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概述 |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
3.讨论 |
3.1 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立题依据 |
3.2 立法、组方分析 |
3.3 单药解析 |
3.4 对照组药物选择 |
第三部分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清肠汤临床观察研究表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3 综述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学术内涵探讨 |
第一节 温阳学派与运脾学说溯源 |
1 温阳学派溯源 |
1.1 温阳法理论来源 |
1.2 小儿阳气与五脏的关系 |
1.3 儿科温阳学说各家观点 |
2 运脾学说溯源 |
2.1 运脾法理论基础 |
2.2 运脾法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
2.3 儿科运脾学说的发展源流 |
3 小儿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 |
3.1 脾虚泻的病因病机 |
3.2 脾虚泻的治则治法 |
4 小儿脾虚泻的辨证治疗研究现状 |
4.1 治则 |
4.2 治法 |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脾虚泻的临床经验 |
1 脾虚泻发病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 |
1.1 概述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结果 |
2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疗效分析 |
3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经验总结 |
3.1 病机—脾阳不振为要 |
3.2 治法—温运脾阳为主 |
3.3 主方—温运颗粒加减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二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尿液代谢特征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病例分组 |
2.7 样本采集方法 |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9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3 UHPLC-MS尿液代谢研究 |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3.2 尿液样本处理 |
3.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
3.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6 结果 |
4 GC-MS尿液代谢研究 |
4.1 仪器和试剂 |
4.2 尿液样本处理 |
4.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
4.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
4.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4.6 结果 |
5 温运颗粒干预前脾虚泻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
5.1 碳水化合物代谢 |
5.2 氨基酸代谢 |
5.3 谷胱甘肽代谢 |
5.4 肠道菌群相关 |
6 温运颗粒干预脾虚泻涉及的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
7 结论 |
第三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粪便代谢特征 |
1 引言 |
2 GC-MS粪便代谢研究 |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 粪便普筛样本前处理 |
2.3 粪便普筛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
2.4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样本前处理 |
2.5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
2.6 质控标准 |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8 粪便普筛结果 |
2.9 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 |
3 总结 |
第四部分 脾虚泻的诊断模型及温运颗粒作用靶标预测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及病机 |
1.3 辨证与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概况 |
2.1 定义 |
2.2 罗马Ⅲ及罗马Ⅳ诊断标准 |
2.3 现代医学对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儿童腹痛症状的研究 |
2.4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与辨证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软件与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纳入数量 |
4.2 基本情况分析及可比性 |
4.3 疗效指标观察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方药分析 |
1.1 组方分析 |
1.2 组方中单味药分析 |
2 韩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
2.1 病位在脾与肝,常涉及肺、肾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则治法 |
2.4 方药加减 |
2.5 经验小结 |
3 临床典型医案 |
4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一、中医对泄泻病名的认识 |
二、小儿泄泻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中医对小儿泄泻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小儿脾虚证泄泻的认识及七味白术散的古今应用研究 |
一、小儿脾虚泄泻的常用方剂 |
二、七味白术散的古今应用 |
(一)历代医家对七味白术散的应用 |
(二)七味白术散的现代研究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
一、小儿腹泻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
三、小儿腹泻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四节 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肠黏液屏障与腹泻 |
一、肠道菌群与腹泻 |
二、短链脂肪酸与腹泻 |
三、肠黏液屏障与腹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幼鼠脾虚证腹泻模型的建立 |
一、前言 |
二、材料 |
三、方法 |
四、结果 |
实验二 七味白术散对腹泻模型幼鼠结肠黏液屏障的影响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实验三 七味白术散对脾虚证幼鼠结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实验四 七味白术散对腹泻证幼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情况表 |
附录2 表17 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pearman相关性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试验方法 |
3. 观测指标 |
4. 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2.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4. 复发率比较 |
5. 安全性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二) 现代医学对FGIDs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三) 现代医学对FGIDs的治疗进展 |
(四) 中医对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的认识 |
(五) 七味白术散加味组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FD重叠IBS-D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七味白术散加味治愈霍乱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赵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肠康健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的临床研究[D]. 杨晓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D]. 彭恬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D]. 张鹏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D]. 周腊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D].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D]. 孙少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FD重叠IBS-D的临床观察[D]. 戚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