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技会议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_创新型国家论文

贯彻科技会议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_创新型国家论文

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奋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贯彻落实论文,努力奋斗论文,大会论文,精神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很高兴能参与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昨天,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应大会的邀请,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全国科技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乃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政策措施,勾画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指导今后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纲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意义深远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相比,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这些国家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能力上远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技术创新型国家”或“创新型国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丹麦、芬兰、瑞典、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约20个国家。创新型国家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 这些国家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二是创新产出高。 这些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这些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均在30%以下,美国只有5%。我国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2004年是1.23%,技术依存度2003年是42%。还有两个概念也值得注意,即“中心国家”和“关键产业”。“中心国家”是指在某一特定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货币和技术等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某个或某几个领先国家;“关键产业”则是指中心国家赖以建立这种地位的主要依靠所在,这一或这些产业通常对中心国家经济强势具有决定性意义,至少是重要的作用,同时一般又都是当时的技术领先部门,而且多半还具有政治意义。这样的国家自然只有少数几个。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探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则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用了15—20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国家的成功,主要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得益于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坚持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在充分吸收别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最终突破。相反,有些国家曾经发展迅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却因各种因素特别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日益走下坡路。事实证明,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前途和命运也不同。芬兰和韩国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

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更是利用技术优势来获取最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十分紧迫。

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

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目前,对空间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这种争夺实际上比的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和生物技术。新一轮前所未有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占海洋面积2/3的深海领域悄悄地展开。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

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对通讯和网络等各种传媒话语权的控制,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就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跟上世界发展步伐;否则,也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最终被边缘化。由此可见,国家发展模式的战略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迅速增长和技术进步并不一定是相伴而行的。相反,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将价格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以至于利用陈旧过时的技术方法进行生产照样有利可图,并使生产者坚持或者转而采用那些在其他情况下理应早该淘汰的技术设备。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要使市场机制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则需要有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冲击。这就是改革和政策推动。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三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要翻两番。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再保持连续20年7%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投资和科技进步。经过测算,即使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的投资率能够保持目前40%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由目前的30%多提高到60%,才能实现7%的经济增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问题。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水资源仅为四分之一。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路子已经难以为继。只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提高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为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服务。确保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我国的天空与海洋权益,都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实践表明,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一些事件,都反映出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解决我国国家安全和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此外,在全球资源利用、市场控制、贸易平衡等方面,也必须有技术实力才能取得主动权。

第三,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华民族重视教育,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1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美国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如此评价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实力,他们认为,1995年以来,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教育领域的成就同样巨大,与1995年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至原来的3倍,中国学生更加集中在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目前,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师已经是美国的6—8倍。

综观国内外局势,现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必要的、适时的。强调经过15年的努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充分考虑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而这一决策是审慎的、深思熟虑的、实事求是的。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坚定信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协力攻关,锲而不舍,有所作为。有了这种信心,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凝聚起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二)科学确定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部署了今后15年的科技工作

第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自主创新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高度重视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其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否定、排斥引进先进技术,更不是要关起门来自己一切从头干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技术领域里落后于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捷径。因此,要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对引进的技术要下功夫消化吸收,努力再创新,避免重复引进以及“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等现象。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以重大产品、重大工程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紧紧把握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实现跨越。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为培育新型产业奠定基础,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指导方针是事关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时,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八字方针,高瞻远瞩,言简意赅,指引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这十六字方针,既是对以往科技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又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必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一是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规划纲要》对今后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凝炼筛选出了16项重大专项,超前部署了8个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8个面向自由探索的科学前沿问题、10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和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规划纲要》提出了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四是加快发展太空和海洋技术,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维护国家利益。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三)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一个自主创新的热潮正在掀起

第一,会议统一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坚持自主创新方针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心和决心。社会各界对中央的决策高度认同和拥护,认为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目标任务明确,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实施《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力度大、措施实、覆盖面广,极大地调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界、科技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历史将会证明,如同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我国科学的春天一样,这次科技大会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二,全社会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一是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纷纷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二是下大决心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科技投入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最多的一年,也是增长最快的年头之一。据统计,全国多数省份已作出了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决定。三是召开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科技大会。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召开了全省(区、市)科技大会,中央有关部委也分别召开科技大会,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四是加强宣传,努力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在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有关媒体把自主创新列为宣传重点,撰写了大量有分量的评论,总结宣传各地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好经验,形成了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大会在国际上产生了热烈反响。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体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

二、抓好《规划纲要》的实施,落实好会议精神

温总理指出,实施《规划纲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改革的精神抓好规划的实施。

温总理对实施《规划纲要》提出以下要求:一要通过《规划纲要》的实施,提升我国若干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世界知名品牌。二要加大统筹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要抓好科技规划的启动实施和评估验收。四要根据规划实施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主体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格执行技术、经济、法律和其它方面的责任追究制。五要完善专家参与机制,项目的方案论证、技术选择和项目的实施、验收,都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六要从投入、人才等方面给予稳定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分散和浪费。七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建立科研项目投入决策机制、财务审计制度和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八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施《规划纲要》还要强调加强统筹协调。一要加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协调和衔接;二要统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三要统筹军民科技发展;四要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的协调机制,有效集成资源,克服分散、重复,提高科技投入和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科技水平。

(一)关于《规划纲要》任务的全面落实

1.突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对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紧密结合,主要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推进形式。

第一,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的主要内容,一是公益技术;二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三是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支撑计划由科技部牵头负责,具体项目由有关部门、地方、企业集团等组织实施。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施机制,采用资本金注入、风险投资、后补助等投融资方式,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应用目标明确的公益研究项目,由应用单位牵头实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材料、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11个领域进行部署,安排30项重大项目、170项重点项目, 着重支持四个方面的研究开发:一是攻克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加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攻克一批重要的社会公益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加大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以投、贷、贴等多种引导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特别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规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三,设立行业科技专项。行业科技专项主要用于稳定支持中央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行业前瞻性、应急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攻克前沿技术

《规划纲要》部署的8个领域27项前沿技术任务,主要通过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落实。863计划要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统筹安排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统筹军民两用前沿技术的研发。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一要充分体现“公正、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精神;二要进一步完善专家机制;三要更加注重发挥部门、地方在重大项目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四要加强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战略产业的前沿技术集成项目;五要实行产学研结合,在重要领域形成一批产学研联合的优秀创新团队。

“十一五”期间,确定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等12个高技术领域。初步安排47个重点研究专题,安排40个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前沿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引领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3.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规划纲要》从学科发展、科学前沿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四个方面对我国未来基础研究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些任务将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予以实施。国家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基础研究稳定持续发展,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培育。

第一, 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规模。“十一五”期间基金投入总额将达到200亿元以上,约为“十五”的二倍。《规划纲要》确定的基础学科、 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学科发展和8项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任务, 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排和落实。一要突出原始性创新,二要鼓励科学家的自由选题研究,三要加大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持,四要注重对具有创新潜力的非共识项目的支持,五要加大发现和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强度。

第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规划纲要》确定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任务,包括10个重点领域和4 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由科技部牵头负责的973计划安排和落实。973计划的实施也要充分体现改革精神。主要是要发挥好专家顾问组、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三个层次的专家决策机制。

“十一五”期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等领域,安排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进一步凝炼目标和重点,组织实施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等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4.集中力量抓紧实施重大专项

《规划纲要》确定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是《规划纲要》任务的重中之重。

对每个重大专项都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专项的总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对重大专项要建立严格的评估与验收制度,主要是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由有关方面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评议委员会,开展专项的评估工作。在专项任务目标完成后,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项的验收、审计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5.建设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积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建设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和其他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构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体系。二是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包括高性能计算、大型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和极端条件下的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大科学工程或大型基础设施。三是建设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四是建设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立完备的植物、动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以及实验材料,标本、岩矿化石等自然科技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五是建设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

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原则是,一要通过增量带动和引导存量整合;二要以共享机制为核心,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相关机制,打破当前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三是科学民主决策,防止决策的重大失误,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方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动。

(二)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为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任务和目标得到落实,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包括10个部分,共60条。

第一部分:科技投入。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确保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三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五是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第二部分:税收激励。一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是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三是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尽快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四是对规定范围内进口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五是完善对转制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政策,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六是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七是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八是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

第三部分:金融支持。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重大项目及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二是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三是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四是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

第四部分:政府采购。一是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加强预算控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二是对国内开发生产的试制品和产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政府进行首购。三是必需采购外国产品时,优先购买向我转让技术的产品。四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

第五部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经审批或核准后实施。二是定期调整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三是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四是实施促进自主制造的装备技术政策,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

第六部分: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一是鼓励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中予以重点支持,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三是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要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缩短审查周期。

第七部分:人才队伍。一是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二是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三是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四是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五是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第八部分:教育与科普。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三是切实加强科技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四是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五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九部分: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一是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从2006年起大幅度提高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面向行业的竞争前技术、前沿技术和军工配套、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四是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第十部分: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二是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三是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制度,加强军民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

在国务院领导下,目前中央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以确保各项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落实科技大会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突破口,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我们多年来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科技和经济两者结合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温家宝总理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在总结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其主体作用具有客观规律性。一是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搞技术创新,不会与市场脱节。二是企业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产业化和市场开发的主体。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搞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有利于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有专家指出,在技术创新中,制度和社会条件有时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例如,仅机器和新技术本身并不构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过程,既是指生产的转变,也是指组织的转变,即企业的建立。而依靠技术创新的组织(企业)必然对创新十分关注,并在组织(企业)内筑起通向发明与创新的桥梁。

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结合点。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成果要通过产业化和占有市场才能体现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国家竞争力。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责任的企业。在钢铁、通信、家电、汽车等行业,已成长起一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企业。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正在增强,自主创新的投入正在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正在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2003年我国4000多家重点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5%。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这个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如果不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将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国家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创新活动之间难以衔接和协同,大大降低了创新效率。知识从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的流动被分割体制所限制,大企业的技术进步基本上与科研部门无关,很多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在各体系中重复进行,不能实现高新技术军民两用。中介服务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和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最紧要的是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向国内企业开放。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

企业为主体,并不是说所有技术创新活动都由企业完成。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转让科研成果,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共同构建技术联盟。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聚着大量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力量。因此,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使科技资源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合理配置。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类科研机构,正如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的那样,要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它们进入企业或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更多地进入企业,充实企业研究力量。有些现象值得研究,例如深圳通过持续推动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工业发展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而且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第三,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要给予稳定支持,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但是,无论是各类科研院所还是大学的科学研究都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力量分散的问题。

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大学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如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

现在中科院正在推进知识创新工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和科技创新目标,优化创新队伍,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创新文化,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形成若干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基地,努力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创造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和一流人才。高等院校正在实施“211”和“985”工程,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研究基地和研究型大学。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这两项重大工程的统筹布局、有机结合和资源共享问题。要努力建立有效机制,使科研院所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新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教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些成果和知识又通过学生向社会传播和扩散。此外,要针对国家的重大项目形成研究所和大学集中人力和科技资源协同合作攻关的良好局面,克服力量分散和相互抵消的不良状况。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还要重视军民结合的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

(二)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尊重科学研究规律

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研究的意义还远远超过其成果本身,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一,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研究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着眼长远,稳定支持,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保障。只有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葆自主创新的活力。

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离开了基础研究的雄厚储备,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达国家今天在高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的成功,大多可以从其对基础研究的昨天甚至前天做出的战略部署中找到依据;而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则为未来占领高技术发展制高点和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理论与原理到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基础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新技术也不断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有力手段,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我国要在科学技术上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也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持续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要坚持不懈,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国家财政要稳定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队伍建设。

第二,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而未知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更需要依靠科学家发挥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进行自由探索。从科学史来看,正是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催生了重要的科学发现。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在不可预见、难以琢磨的科学机遇面前,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家探索求知的重要形式,而假说的提出往往是不带偏见、绝少束缚的。在科学发展史上,保护自由探索催生重大发现的例子屡见不鲜。

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无论科学问题来自何处,无论哪种动力驱动,要真正解决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自由探索是在科学研究过程层面强调发挥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国家目标导向是在科技战略部署层面强调发挥国家战略需求的引导作用。在实施《规划纲要》中,既要高度重视发挥国家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科学家围绕国家目标进行选题,又要充分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张开探索的思想翅膀自由翱翔。不能以国家战略目标导向为由,限制科学家自由探索精神的发挥,也不能以鼓励自由探索为由,否定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导作用。当然,国家战略目标所部署的基础研究本身也要鼓励自由探索。

第三,科学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明灯。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人类的科学探索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消除谬误的科学精神,每一个新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知识和传统观念甚至保守势力的强烈冲击。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地心说”,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科学家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1953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逝世时说:“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巍峨的巨人已经结束了她的生命的时刻,让我们不要仅仅回顾她的工作带给人类的丰硕成果。领导人物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一代人以及对于历史进程也许有更巨大的意义。而智力成果本身与人的品格的关系,也远比通常以为的要密切得多。”爱因斯坦自己就是追求科学所需要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征,他的研究工作是在他之后的科学家的灵感和勇气的源泉。

第四,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研究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尊重科学规律,是在科技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要深刻认识、把握和遵循科学规律,推动我国的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破除那些违背科学规律、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保护科学家的科学敏感,鼓励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要克服对基础研究的一些片面认识,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不能片面强调其“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研究问题及其成果,而且还在于理论研究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影响社会,使社会理性、冷静,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加深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克服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防止浮躁学风的蔓延。

(三)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等,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特别要大胆启用年轻优秀人才,给他们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要坚持开放式培养创新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留学人员派出制度,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选派留学人员。

二要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要继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期权等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

三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培育创新意识,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社会氛围。

昨天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两院院士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对两院院士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也凝聚着院士们的心血与智慧。《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参与了“两弹一星”计划的实施,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新一代航天人投身载人航天工程之中,创造了辉煌的事业。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幸逢盛世,报国有责,时不我待。两院院士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界的最高学术水平,在落实《规划纲要》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

希望两院院士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带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勇挑科技创新的重担,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带头倡导好的科研风气,促进科技界好的科研风气的形成;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动员科研人员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使科学之光薪火相传。

实施《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特别是我国科技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标签:;  ;  ;  ;  ;  ;  ;  ;  ;  ;  

贯彻科技会议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_创新型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