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1]2000年在《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大别造山带是华北与扬子陆块实现最终拼合的碰撞造山带。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大别造山带含柯石英、微粒金刚石的榴辉岩为标志的超高压变质带的确定,大别山已成为全球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国内外对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山带的形成机制、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折返机制等问题,而关于造山带中成矿作用与造山作用之间联系研究则相对较薄弱。本文研究主要针对造山带成矿作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研究:(1)利用了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的成矿地质背景。(2)在区内中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系列鉴别的基础上,利用了“岩石探针”技术对造山带中生代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3)在成岩成矿物源-流体-成矿系统研究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造山带范围内区域成矿物源-流体-成矿系统的组成特征。(4)应用了新的地球动力学理论,结合造山带岩浆岩、内生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造山作用与成岩成矿的时空耦合关系。(5)应用了区域成矿分析方法,并结合区域成矿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对造山带成矿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通过对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本文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论证了大别山造山带燕山期与印支期是两个相对独立而有联系的造山事件。首次对这种碰撞型大陆复合造山带进行成矿体系研究,并提出了以物源-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为指导思想和区域成矿体系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研究内容。 (2)将大别山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划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碱性岩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提出这些岩浆岩系列分别对应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造山后(隆升型)(T_2-J_2)、同造山型(J_3-K_1)和伸展型(穹隆型)(K_1)三种成因类型,并就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与造山作用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了阐述。 (3)通过对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中生代区域成岩成矿物源系统研究,利用多重地球化学制约的研究和微量元素定量地球化学模拟等手段,论证了大别山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岩、成矿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型基底和南、北大别基底变质岩存在较大差别;提出了区内成矿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条件制约的认识。 (4)在详细研究区域岩石、矿床的流体组成及成分特征基础上,在国内首次系统阐明了大别造山带流体系统具有分区的特征,将大别山造山带的流体系统划分流体富集区、流体贫乏区和流体排泄区三类次级系统,并揭示了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富集区的成矿特征。在根据不同次级系统的流体演变与造山带形成、演化关系的对应基础上,探讨了大别造山带的流体演化特证。 (5)在造山带成矿系统研究中,根据不同成矿单元的物源、岩浆、流体系统组成特点及与成矿关系,在大别造山带的成矿系统划分为壳幔混合源-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壳源-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两个系统,并在两个成矿系统中划分出相应的成矿系列。 (6)在大别山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中首次发现了含金钛-铁氧化物,并通过铁钛氧化物在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过程的矿物相转变以及金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论证了金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迁移变化特点,得出了与前人有明显不同的新认识,为研究金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7)首次在北大别麻粒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发现原生包裹体(熔融包裹体),并确定这些流体具有地幔流体特征。同时通过对超高压变质岩及其退变质过程的流体组成及变化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造山带垂向的流体结构模式。 (8)选择了桐柏-大别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矿集区、矿床进行了成矿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造山带不同单元的成矿控制来件。 (9)通过岩浆-流体成矿动勺学研究,揭示了岩浆-流体活动过程与成矿关系,探讨了大别造山带内、外带成矿差异的卞要原因。同时,在研究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熔体/流体分离作用过程中的成矿元素的变化特点,对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门0) 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成矿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作用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的综合研究矗础上,建立了碰擅造山带构造-岩茨成矿演化模式,并迭择了造山带内.典型矿床建立了相应的成矿模式,并对区域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网述。 由十一些研究内容中具有较大的探幸性,所获得的只是初步成果,需要今后工作逐步恤以深入、完善。
刘晓强, 闫峻, 王爱国[2]2018年在《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区石英正长斑岩成因》文中认为汞洞冲铅锌矿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安徽段的西部,是大别造山带目前发现的最大铅锌矿。该矿床为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来源特征。野外地质调查显示隐爆作用与孙冲出露的石英正长斑岩有关。两个采自孙冲石英正长斑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28.4±1.3 Ma和129.2±1.2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石英正长斑岩样品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62.04%~69.30%),富K_2O(4.54%~7.16%,K_2O/Na_2O=0.94~2.86),富碱(K_2O+Na_2O=8.76%~10.01%),铝碱比值(A/NK)在1.17~1.97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1.59之间,属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高度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全岩~(87)Sr/~(86)Sr(t)介于0.71129~0.71323之间,ε_(Nd)(t)值介于-10.8~-9.8之间,~(206)Pb/~(204)Pb(t)比值为17.495~17.891,~(207)Pb/~(204)Pb(t)比值为15.526~15.593,~(208)Pb/~(204)Pb(t)比值为38.257~38.547,绝大多数锆石ε_(Hf)(t)值介于-17.1~-10.4。综合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石英正长斑岩的岩浆源区类似于中、南大别片麻岩为代表的大别造山带三层地壳结构的上部,有少量的幔源物质贡献。华南板块广泛分布的古生代黑色岩系在印支期深俯冲过程中被剥蚀至北淮阳地壳深部,构成北淮阳成矿岩浆岩的理想源区。
刘晓强[3]2014年在《大别造山带燕山期岩浆岩成矿作用与岩石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选择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所在的响洪甸地区、东溪—隆兴金矿区所在的晓天—磨子潭火山岩盆地及北大别西冲钼多金属矿区所在的岳西响肠地区,共三个地区的中生代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并以之为基础进行了岩浆岩的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厘定了三个矿区岩浆岩的侵位时序;选取三个矿区中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浆岩和不成矿岩浆岩进行了锆石原位Hf同位素对比研究,结合系统收集的大别造山带安徽段中生代岩浆岩现有的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尝试对成矿区各阶段岩浆岩的成因进行探讨。岳西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介于133~125Ma,响洪甸地区岩浆岩的时限为133~128Ma,晓天—磨子潭地区岩浆岩的活动时限为131~127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大别造山带现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具有如下的年代学格架:143~130Ma,具有高钾钙碱性和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属性;130~109Ma,表现为高钾钙碱性向碱性岩过度的特征,120Ma左右出现少量A型花岗岩。岳西地区岩浆岩具有古元古代、新元古、三叠纪及140~160Ma的继承锆石组成;响洪甸地区岩浆岩的除具有新元古代、三叠纪及古元古代年龄外,还具有更多的早古生代、中元古代晚期及太古代、元古代之交左右的继承锆石,表明两者源区存有差异。锆石Hf同位素显示,大别造山带至少存在三次地壳增生事件:3.0Ga、2.6Ga和1.8~2.1Ga。在印支期大陆碰撞以后至晚侏罗时期,本地区构造背景由挤压转为拉张。大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加厚的基性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130Ma之前的具有埃达克质地球化学属性的岩浆岩;在130Ma左右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走滑平移,使得加厚下地壳因中酸性组分的不断抽取而形成的高密度残余相(榴辉岩)发生拆沉,继而地幔物质上涌,产生130Ma左右的高镁埃达克岩和130Ma之后的镁铁质岩及花岗质岩石。130Ma之后的花岗质岩浆中,起源于Hf模式年龄介于1.8~2.1Ga的古老物质熔融成因的岩浆,与北淮阳地区成矿关系密切。
姚洪忠[4]2016年在《岩浆岩温度和氧逸度的估算》文中认为岩浆的氧逸度反映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与温度、压力和熔体成分一样,是岩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参数,它直接控制着关键成矿元素的价态,比如控制着硫离子中的S2-与S042-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到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因而氧逸度是岩浆成矿能力的重要参数。随着近年来测试技术的进步,用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组成来估算氧逸度日益受到重视。由于锆石封闭温度高,抗风化和蚀变能力强,能很好地保持其形成时的化学特征,现已广泛应用于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原位Hf-O同位素示踪以及原位微量元素应用等。这为锆石相对氧逸度与绝对氧逸度的估算以及锆石形成温度的估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带和大别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分期为基础,以每个期次代表性样品为对象,进行锆石温度和氧逸度的估算与统计,并对各期次岩浆岩的特征进行对比,总结规律和特征,并尝试解释其相应的地质意义。通过锆石氧逸度不同估算方法的尝试,尤其还运用了修改的M估计进行氧逸度相关的锆石分配系数的拟合,对氧逸度估算方法进行了基本评价。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四个阶段岩浆岩的氧逸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估算与统计,发现该地区四期岩浆岩的氧逸度都比较高,同时第一期与第四期相近,第二期与第三期相似,并表现出从早到晚,岩浆氧逸度从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相应地,从早到晚,岩浆温度先升高再降低。这与该区第一期为高Sr低Y的埃达克岩,第三期为A型花岗岩,第四期又为埃达克岩相对应。而对于江南隆起与大别造山带,我们也进行的同样的估算与统计,但由于这两个地区大部分开展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的样品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全岩数据,这里主要搜集前人的全岩微量数据来代替,不影响氧逸度相对高低的比较。江南隆起与大别造山带三阶段岩浆岩的氧逸度都是从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而温度则从早到晚,逐渐升高,这也与这两个地区早期为高Sr低Y的埃达克质岩石,晚期为A型花岗岩相对应。
黄丹峰[5]2010年在《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火成岩记录》文中研究说明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岩浆大爆发与印支期碰撞之间的关系及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准确时间和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商城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序列研究为突破口,指出早白垩世岩浆爆发是大规模岩石圈拆沉的结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反映岩浆来自拆沉前后不同厚度的地壳底部,大规模的拆沉导致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地表由快速隆升转为沉降,这一快速转换的时间为130Ma。商城岩体和金刚台火山岩位于北淮阳构造带中段。野外接触关系表明金刚台火山岩不整合于商城岩体之上,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商城岩体肆顾墩单元为130.2Ma,金刚台火山岩为129Ma,均为早白垩世且近时代相近;火山岩中花岗岩脉和流纹岩岩床年龄分别为128.6Ma和127Ma,区域岩浆事件具有突发性。商城岩体可以归属为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类),岩石具有高含量的Al2O3、Sr,高Sr/Y比和低含量的Y、Yb,轻重稀土分馏显著,(La/Yb)N=23.0~72.5,无Eu异常(δEu=0.90~1.05),发育Nb、Ta负异常,具有C型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源区位于石榴石稳定区和斜长石、角闪石不稳定区,起源于榴辉岩相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金刚台火山岩为一套以喷出相为主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显示出典型的钙碱性演化趋势,具有低Sr和低Sr/Y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La/Yb)N=17.0~20.2,但重稀土平坦,发育微弱到中等的负Eu异常(δEu=0.63~0.93),发育Nb、Ta负异常,表明源区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榴石的稳定区,起源于与现今一致的正常厚度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从商城岩体到金刚台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从埃达克岩变化到正常钙碱性岩石系列,反映岩浆源区压力显著降低,说明商城地区在130~129Ma之间很短的时间内地壳经历了从加厚到正常厚度的快速转变,与侵入到商城岩体的辉绿岩墙锆石宽谱系年龄一道证实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发生。商城岩体主动侵位、就位压力逐渐降低的特征及火山岩不整合于商城岩体,说明商城岩体从岩浆起源、就位到剥露,地壳强烈挤压,地表快速隆升剥蚀,这种挤压也正是导致地壳增厚的区域性挤压应力的延续。金刚台火山机构保存完好和商城岩体巨厚的风化壳,说明火山喷发后,商城地区没有继续经历大规模的剥蚀,区域发生岩石圈伸展导致的沉降。商城岩体KCG类型花岗岩的特征也佐证了造山带由挤压状态向伸展的转变。大别造山带具有与商城地区相同的岩浆-动力学序列,早白垩世岩浆大爆发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大规模拆沉导致区域应力由挤压转为伸展,地表由快速隆升转为沉降。
王玭[6]2015年在《大陆碰撞与岩浆弧背景斑岩钼矿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钼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钼金属主要来源于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我国的钼矿床多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带,而国外的斑岩型钼矿主要分布于陆缘弧或弧后伸展环境,因此,借助于国外学者建立的岩浆弧背景成矿模型并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我国钼成矿作用的特征,并且与岩浆弧斑岩钼矿的差异至今也缺乏详细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姚冲钼矿床和大兴安岭迪彦钦阿木钼矿床的详细解剖,对比了不同构造背景下斑岩钼矿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纳了大陆碰撞体制下斑岩钼矿(以下简称碰撞型斑岩钼矿)成矿系统的标志性特征,揭示了其与岩浆弧背景下斑岩钼矿(以下简称岩浆弧型斑岩钼矿)的差异以及成因。姚冲钼矿床位于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南,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内。钼矿化与隐伏斑状花岗岩密切相关,矿体产于成矿岩体上部,赋矿围岩为北大别杂岩,矿化以网脉浸染状为主。流体成矿过程可分为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围岩蚀变包括钾化、硅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和碳酸盐化,其中钾长石化最为普遍、强烈,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相对较弱。矿床发育纯CO2包裹体(PC型)、CO2-H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但不发育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初始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富CO2的特征;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62~501°C、202~380°C、168~345°C、128~286°C,Na Cl含量较低,介于0.4~13.1 wt.%Na Cl equiv之间,均一压力为62~248 MPa。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流体C-H-O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流体由高温、富CO2的岩浆热液向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温度和压力的降低、CO2的逃逸是辉钼矿沉淀的主要因素。矿区隐伏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7.7±0.6 Ma和130.5±1.2 Ma。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36.9±1.1 Ma,与斑状花岗岩年龄基本一致,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而花岗斑岩脉晚于姚冲斑岩钼矿的形成。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都具有高硅、富碱、富钾,贫钙、铁、镁,富集LILE而亏损HFSE,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斑状花岗岩无Eu的负异常,具有高Sr/Y值以及Nb、Ta、Ti的负异常,表明其来自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花岗斑岩脉Eu负异常中等,具低Sr/Y值,表明其来自于减薄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ISr集中于0.70814~0.70854,具有较低的εNd(t)值(-18.2~-16.6),TDM2(Nd)介于2.27~2.40 Ga之间;锆石εHf(t)为-27.2~-20.7,TDM2(Hf)为2.37~2.90 Ga;具低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姚冲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都主要来源于北大别杂岩的部分熔融,并混合了熊耳群和太华群的古老地壳物质,不排除有地幔物质的加入。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兴安地块,二连-贺根山断裂北侧,成矿与隐伏花岗岩体密切相关,岩性包括斑状花岗岩和细晶花岗岩,矿体产于隐伏岩体上部,呈筒状产出,深部向成矿岩体收缩。钼矿化类型主要为浸染状或网脉浸染状。流体成矿过程可分为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从岩体中心向外围,发育钾硅酸盐化和青磐岩化蚀变,之上又叠加了绢英岩化和泥化,其中钾长石化较弱,青磐岩化和绢英岩化强烈。矿床发育单相H2O包裹体(PW型)、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WV型)、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WL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子矿物包括石盐、钾盐、硬石膏、碳酸盐、赤铁矿、磁铁矿、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阶段WV型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含有极少量CO2,但不显CO2相。初始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贫CO2特征;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11~624°C,盐度集中于13.7~23.0 wt.%Na Cl equiv和28.2~66.8 wt.%Na Cl equiv,均一压力介于52~90 MPa;石英-辉钼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45~557°C,盐度集中于14.0~23.0 wt.%Na Cl equiv和35.1~66.8 wt.%Na Cl equiv,均一压力为17~71 MPa;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5~425°C,盐度介于0.7~17.2 wt.%Na Cl equiv和30.1~46.0 wt.%Na Cl equiv范围内,均一压力为5~34 MPa;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5~274°C,盐度为0.2~7.9 wt.%Na Cl equiv。流体H-O同位素显示低δD值(-123‰?-83‰)和较大的δ18O同位素漂移(-1.1‰~9.3‰);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阶段流体的氧同位素表现为岩浆水的特征,而其低δD值主要受到岩浆去气作用的影响。流体包裹体研究和H-O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流体由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贫CO2的岩浆热液向低温、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氧逸度的降低和强烈的沸腾作用是辉钼矿沉淀的主要因素。矿区隐伏斑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8.7±0.8 Ma至158.0±0.9 Ma,细晶花岗岩年龄为156.9±1.1 Ma;二者应为同一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其中斑状花岗岩代表了岩浆早期结晶的产物,而细晶花岗岩则代表了岩浆演化后期结晶分异的产物。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7.7±1.3Ma,与岩体形成时间一致,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和细晶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轻稀土,亏损中稀土和重稀土,总体上富集LILE而亏损HFSE,显示了岩浆可能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斑状花岗岩及细晶花岗岩ISr集中于0.70669~0.70901;具有正的εNd(t)值(2.3~3.8),TDM2(Nd)介于0.62~0.76 Ga之间;锆石εHf(t)为4.2~9.0,TDM2(Hf)为0.63~0.94 Ga;具低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以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迪彦钦阿木矿区斑状花岗岩和细晶花岗岩主要来自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且混合了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硫化物的Sr-Nd-Pb同位素基本与岩体一致,部分落于岩体与围岩之间,表明迪彦钦阿木钼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成矿岩体,部分来自于围岩。对比碰撞型与岩浆弧型斑岩钼矿床的形成,碰撞型斑岩钼矿通常形成于大陆碰撞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期或者伸展阶段,成矿岩浆来自于加厚下地壳或者减薄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不排除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岩浆弧型斑岩钼矿主要分布于陆缘弧区,成矿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与俯冲洋壳变质脱水交代熔融地幔楔产生的玄武质岩浆的混合,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这两种不同的成矿构造背景决定了成矿流体性质及围岩蚀变的差异。碰撞型斑岩钼矿成矿流体为高温、富CO2的岩浆热液,并以富K、富F为特征,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最为强烈,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较弱;而岩浆弧型斑岩钼矿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贫CO2的岩浆热液,并以富Na、富Cl为特征,围岩蚀变中钾硅酸盐化范围较小,绢英岩化与青磐岩化更强烈普遍。
童劲松[7]2008年在《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构造地质、盆地演化和深部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重点研究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序列、成因类型、深部作用及构造背景,分析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及大别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1、建立了区域构造演化模式,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印支期俯冲碰撞、侏罗纪陆内挤压—隆升、早中白垩世热窿伸展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断陷伸展等四个阶段。2、结合同位素资料及岩体的空间展布、构造变形和相互穿切关系,划分了岩浆活动期次和构造—岩浆组合,建立了构造—岩浆事件序列。认为大别造山带燕山期主要有中侏罗世(166-154Ma)、晚侏罗世(138-135Ma)、早白垩世早期(134—126Ma)、早白垩世早中期(130—120Ma)和早白垩世中晚期等几期岩浆活动。3、研究了不同类型侵入岩的成因类型,认为高Sr低Y型侵入岩主要特征与埃达克岩相似,为增厚地壳底部部分熔融的产物;高Sr高Y型侵入岩是增厚地壳部分熔融岩浆与富集型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碱性基性岩浆混合作用产物;富Mg的高Sr低Y型中酸性侵入岩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产物,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幔源橄榄岩的交代、混染;低Sr型花岗岩是正常深度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过碱性正长岩则是低压条件下幔源碱性玄武质母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结果。4、分析了Sr、Nd同位素组成,认为大别造山带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侵入岩幔源物质贡献的明显增高,白垩纪岩浆源区从早到晚则可能由含较多幔源物质的下地壳向陆壳物质占优的中上地壳迁移。5、中侏罗世因俯冲板片的断离作用导致热的软流圈上涌,诱发造山带增厚地壳底部部分熔融;新提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始于晚侏罗世,与下地壳底部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发生混合。早白垩世早期(135-130Ma)底侵作用达到高峰,由上涌软流圈地幔及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底侵在壳幔过度层,并与下地壳相互作用;早白垩世早中期(130—120Ma)发生了大规模拆沉作用,导致造山带伸展、崩塌和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造成大规模低Sr型花岗质岩浆和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作用。6、论证了大别造山带燕山期存在独立的造山作用旋回,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叠加在印支期俯冲碰撞造山带之上。7、提出印支期陆间造山带是冷板块俯冲—碰撞结果,地温梯度低,属一种“冷”的造山带。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可能与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造山带向“热”的方向演化。8、燕山早期的陆内挤压造山仍受古特提斯构造体系控制,早白垩世早期造山带已开始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燕山期大别陆内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实质上是两大构造体制域转换的结果。
续海金[8]2005年在《大别造山带核部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与构造体制转换》文中研究指明大别造山带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岩区,而且也是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结束之后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大量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120—140Ma。本文以大别造山带核部晚中生代侵入岩为主要对象,瞄准“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等大陆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对大别山核部晚中生代侵入岩的侵位序列、形成时代和成因的研究,探讨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地质演化和大陆动力学过程,获得如下重要认识: 1.野外地质研究。(1) 大别山核部晚中生代岩浆侵位次序由早到晚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主体)→细粒二长花岗岩→酸性岩脉(碱长花岗(斑)岩:钾长伟晶岩→石英正长(斑)岩)→中—基性岩脉。(2)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与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共生,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呈“网格状”侵入或包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3) 走向为NE的正断层错断晚期酸性和基性岩脉,表明岩浆活动结束之后,大别山核部又发生了一次NW-SE向的脆性伸展的构造事件。(4) 石鼓尖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的片麻理走向为NNE向,与全区NE向和NNE向的走滑型韧性剪切带一致,而天堂寨等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局部有弱的片麻理,说明在石鼓尖岩体侵位之后和天堂寨等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体侵位之前或同时,存在一次NE向的韧性剪切走滑的构造事件,可能受郯庐断裂大规模平移走滑的影响。2.岩相学特征。由早到晚,从岩体到岩脉,岩相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1) 岩体,石鼓尖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0~35%)、钾长石(20~25%)、角闪石(20~25%)和石英(10~15%);天堂寨等斑状或眼球状二长花岗岩,似斑状或眼球状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5~40%)、钾长石(25~30%)和石英(20~30%);吴家山和薄刀峰细粒二长花岗岩,细粒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5~40%)、钾长石(~30%)和石英(25~30%)。岩石中石英和钾长石的含量升高,反映岩体的侵位深度变浅,与大别造山带全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变化特征相吻合。(2) 岩脉,酸性岩脉为碱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中性岩脉主要为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基性主要为煌斑岩类和辉长岩,其次是辉绿岩和辉绿玢岩。反映由壳源向幔源的演化过程和地壳强烈伸展的构造体制,因为碱长花岗(斑)岩和煌斑岩是伸展减薄的构造体制的标志;(3) 从岩体到岩脉,反映地壳伸展减薄的演化过程,以及岩浆侵位依次变浅
翟东兴, 胡国民, 张侍威[9]2011年在《西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文中研究说明西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花岗岩广泛发育,具有高硅(SiO272.94%~77.56%),富碱(K2O+Na2O7.06%~8.78%),高K2O/Na2O(1.12%~2.12%),贫镁(MgO0.13%~0.80%),贫钙(CaO0.32%~0.96%)的特征。主量元素质量平衡模拟计算表明,西大别花岗岩形成于大别角闪石片麻岩的部分熔融,并有较多的角闪石和少量石榴石残留,结合中稀土出现一定的亏损,指示重熔作用很可能发生于增厚下地壳的环境。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与成矿,构成了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石圈减薄、拆沉的响应。
徐启东[10]1997年在《长江中下游中生代花岗岩类源区的壳-壳混源性质》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大别造山带碰撞后岩石圈物质的调整演化过程。Sr、Nd、Pb同位素组成数据表明,早、晚阶段花岗岩类具有相似的壳-壳混合源区性质,其主要源岩端员可能分别相当于以大别杂岩为代表的深变质岩系和中、新元古界底侵(underplating)基性物质与部分古元古界沉积-火山-侵入岩系组成的扬子陆块下地壳岩石。这两种成分不同的下地壳物质在这里呈指状穿插体结构。长江中下游地区下地壳在碰撞造山过程中曾是大别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深部构造混杂带。本文主要根据各类已有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资料讨论花岗岩类的源区性质问题
参考文献:
[1].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 杜建国. 合肥工业大学. 2000
[2]. 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区石英正长斑岩成因[J]. 刘晓强, 闫峻, 王爱国. 地质学报. 2018
[3].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岩浆岩成矿作用与岩石成因[D]. 刘晓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 岩浆岩温度和氧逸度的估算[D]. 姚洪忠.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5]. 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火成岩记录[D]. 黄丹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6]. 大陆碰撞与岩浆弧背景斑岩钼矿对比研究[D]. 王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5
[7]. 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 童劲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8]. 大别造山带核部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与构造体制转换[D]. 续海金. 中国地质大学. 2005
[9]. 西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J]. 翟东兴, 胡国民, 张侍威. 矿产勘查. 2011
[10].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花岗岩类源区的壳-壳混源性质[J]. 徐启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