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向世界表达心声——“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调查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世界论文,心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联合主办了“中国青年看世界”的大型读者调查。这是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通过报纸公开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也是第一次调查中国公民(主要是青年)对国际问题(主要是政治历史问题)的看法。调查问卷(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5月30日第8版)刊出的第二天,承办单位即接到了200 多封读者来信,第三天,这个数字增加了近10倍。在短短20余天的时间里,回收的问卷达到了10余万份。由于广大青年的热心参与,这次调查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功,调查统计的结果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这里我们将这次调查的结果作一综述(统计数据及调查分析报告详见1995年7月14日至8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希望能够对广大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相关研究和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有所启迪,同时也为没有参加这项活动的同学提供一次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流思想的机会。
看世界的人
参加这次调查的主体,是按各省级行政区青年人口的比重,随机抽出的100018人组成的。其从总体上涵盖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台、港、澳除外),涉及了多达30个少数民族。因此,无论从参与范围,还是从抽样方法来看,该调查均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比较能够代表中国青年的真实意见。样本总体中,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分别占35.2%和64.8%。春中,25—35岁的人占34.3%,15—25岁的人占59.1%,15岁以下者仅占0.4%。在职人员中,近60 %的青年在本单位(以国有单位为主)业已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样本总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男性比例偏高(占80.2%)。
看“二战”
调查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涉及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二战”的了解和看法。调查统计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对于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的这场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了解。
一.中国青年没有忘记50年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践踏和凌辱
此次调查表明,对于5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96.8%的中国青年“至今仍感愤慨”,98.6%的中国青年认为应当“牢记”那段历史,而表示要“忘掉”那段苦难历史的仅占1%。 这些数字和今年早些时候日本NHK广播公司对日本、韩国、 菲律宾和印尼的首都青年所做的类似调查在结果上有明显差异。在上述调查中,对“您是否对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亚洲人民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感愤慨”这一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韩国青年最多,占79%,而在被调查的菲律宾和印尼青年中,这一比例仅为31%和26%,却有70%的菲律宾青年和73%的印尼青年表示“准备忘掉那段苦难历史”。
中国青年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作出如此强烈而高度一致的反应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这次调查中,75%的中国青年认为,与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相比,“二战”期间最惨无人道的一幕还是“南京大屠杀”。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人民在长达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8年中,2100多万的中国军民在战火中丧生,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42%,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5000亿美元。对于中国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并最终赢得胜利这样一个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事实,98.8%的中国青年是了解的。
二.绝大多数中国青年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在参与此项调查的青年中,绝大多数人(75.3%)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归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明显高于其它选项的比例(国共两党合作抗战21.7%,国际支持2.8%,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0.2%)。调查同时显示,青年们对于“二战”的了解是多渠道的。其中,90%以上的青年认为“历史教科书”(94.6%)和“影、视、报纸等传媒”(92.2%)是了解“二战”的最主要渠道,其次是传记文学作品(65.4%)和周围长辈(32.2%)、同学朋友(9.1%)。 显然,对社会舆论具有导向作用的教科书、大众传媒和文艺作品毫无疑问地对青年们的思想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使我们联想到,NHK 的上述调查显示,日本青年对本国在“二战”期间对亚洲邻国犯下的侵略罪行“深感痛心”的仅占20%,表示“不了解”和“与我无关”者竟高达31%,有22%的日本人认为“并无必要”把日本在“二战”时的教训传达给日本下一代,有1/4的日本青年只知日美发生过珍珠港战役, 却不知日中之间普进行过长达8年的持久战。 我们不必惊诧日本青年对于历史的无知与不负责任,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这些年里日本政界要人每年拜祭“靖国神社”的举动,想一想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中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篡改、美化为“进军中国”的事实,想一想日本某些人近年来要求修改宪法的愈来愈急的呼声,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青年的这种无知与不负责任源于何处。直至今年6月, 在日本众议院以不到一半的票数勉强通过的《不战决议》中,日本政界仍然拒绝对日本的侵略罪行道歉。
三.“二战”是中国青年心目中本世纪的大事
这次调查的结果还表明,中国青年对“二战”的了解并不局限于中日战争。在被调查的青年中,3/4的人清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8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欧洲战场上,苏联红军是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调查结果显示,“二战”是中国青年心目中“本世纪的大事”,这在他们对“本世纪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五位中外政治家”的列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被列举出的人物总计达60余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二战”中的风云人物。得“票”最多的5 位中外政治家分别是毛泽东(92.2%)、斯大林(65.8%)、罗斯福(51.1%)、列宁(50.6%)、丘吉尔(41.5%)。不难发现, 除列宁外,其余4人都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领袖人物。 与中国青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于今年5 月初公开的一项测验结果表明,1/3 的英国公立学校学生不知道鼎鼎大名的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为何许人也。中国青年对“二战”历史的高度关注和深刻了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青年具有较高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看中国
作为中国未来主人的当代中国青年,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持何种态度,是否具有民族自信心,一直为中外各界人士所关注。因此,中国也成为这次“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调查的主题之一。中国青年对此次调查的热烈回响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使每一个真诚关心中国现状及未来的人有理由相信,中国青年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国青年挚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一.在此次调查中,中国青年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自信心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曾以担忧的目光注视着当代中国青年,认为他们是为西方文明所倾倒的一代,怀疑他们是否还具有他们先辈那样的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这次大型调查所得的信息表明,中国青年不仅对中国的现在具有高度的自豪感,而且对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了自信。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中国现在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以及对中国未来的综合国力上升趋势的预测上。绝大多数(79.2%)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政治地位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或上的水平,对军事地位的评价略低于政治地位,25.6%的人认为处于中等水平。47.3%的人认为处于中上水平,19.8%的人认为处于上等水平。评价相对最低的是经济地位,绝大多数人(82.9%)认为我国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当问及30年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时,分别有74.5%、91.7%和90.2%的青年认为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均将上升到中上或上等水平。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当代中国青年对祖国光明前景的乐观与自信是立足于国内,以自我责任为基础的。当被问及什么是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国家的重要因素时,84.5%的青年选择了“国内安定团结”,64.9%的青年认为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仅有8.2 %的人的答案是“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这表明,虽然有人提出世界正在向一个大同社会式的地球村演化,但当代中国青年对国家、民族间的界限和利益冲突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相当清醒、冷静的认识。绝大部分青年懂得,建设好自己家园的根本途径和真正可靠的力量只能源于中国人自身。
二.在此次调查中,中国青年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报国意识
中国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报国意识,首先集中体现于认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现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往往在对外交往和比较中得以体现。在这方面,是否愿意移居国外常常能凸现问题。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中国青年(73.7%)对移居国外持否定态度,而表示愿意立足国内,表现出较强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意识。此外,半数以上(52.1%)的青年不愿移居国外的主要原因是想“立足国内,振兴中国”,另有38.6%的青年回答“喜欢我国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34.2%的青年认为“国内发展机会”更多。除了这3 种相当积极的心态外,带有朴素的国家认同感的回答“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占19.2%,居第4位。也有14.9 %的人是从“习惯了现在的生活”这样略显消极的观点出发的。而不愿移居国外的客观性原因,如“语言有障碍”、“不能适应外国的文化”、“担心种族歧视”等均占较低比例,分别为15.5%、15.4%、10.2%。
也有大约1/4的青年选择了“如有机会,愿意移居国外”。 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较之本科以下学历者移居意向较大,约为32%,高于平均水平(26.3%)5.7个百分点。
如果说绝大多数青年不愿移居国外是对自己的要求,属于自律范畴的话,那么,对有些留学生学成不归这一媒介争论的焦点问题的看法,则从他律的角度体现了中国青年的国家归属意识和报国心。调查结果显示,持个人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的人只占很小比例(15.9%),其中,认为“归与不归是个人自由者”占10.4%,仅有5.5 %的青年认为不归“可以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主流的看法是“有负祖国人民的供养”(48.4%)和“不回国不等于不报国”(35.7%)。前一种看法是直抒胸臆,认为不归国就无从报国,后一种看法则略显宽容,认为不归国仍然可以报国。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无论身在国内或国外,报效祖国都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担负的责任。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在报国的方式、途径方面存在争议,但绝大多数青年(94.1%)在此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
中国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报国意识还表现在他们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观念。在表达对1993年我国申办奥运会失败原因的看法时,绝大多数青年(78.7%)认为主要是“某些政治势力从中作梗”,这表明中国青年对国际上存在的反华势力及其在体育领域的卑劣行径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对于他们阻挠中国进步的意图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在表达对南沙群岛这一涉及领土完整问题的看法时,仅有1.2%的青年认为“和为贵”,5.1%的青年主张“权衡利弊,量力而行”,而高达93.7 %的中国青年认为应该“坚决维护我国主权”。这一回答的一致性在此次调查所有政治领域的问题中是最高的,表明了中国青年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强烈信念。
三.中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皈依是深刻的,这是当代青年中的主流
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在确切地体验到了西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后,是否仍然认同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如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这次调查中,青年们对几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方面题目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观念,从而为青年文化观念的定位提供了一次机会。
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甚至成为某些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以咖啡待客,又曾是30年代以来追逐“西方主流文明”的人士中的一种时髦,也颇有象征意义。此次调查表明,在茶与咖啡之间,高达97.7%的青年人喜欢以茶待客,凸现出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力量。
“过洋节”是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人曾撰文抨击年轻一代醉心于购买圣诞卡、圣诞树。但这次调查显示,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青年心目中仍拥有毋庸置疑的正统地位。中国青年按民族风俗过以上节日的比例分别为99.0%、79.5%、51.2%和32.6%,远远高于西方宗教节日的比例(圣诞节11.2%、复活节 0.4%)。
音乐是人的情感最自然的流露。虽然有人说音乐无国界,但中国青年在对所喜欢的音乐形式作出选择时(限选两种),最富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歌民乐仍高居首位,占63.2%,喜欢国产流行音乐和港台流行歌曲的分居第二、第三位,分别为39.1%、38.1%。对于中国传统戏曲,亦有19.8%的青年表示喜爱。在西方音乐中,古典音乐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中国青年(29.8%)的喜爱,而表示喜欢西方流行音乐的仅为10.6%。
当代青年对祖国文化的深刻归属感,不仅表明中国文化在这一代是统一而不是分散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对自己民族意识的高度自觉性。
四.中国青年具有胸襟开阔的民族意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上述民族意识以怎样的形态存在,是一个需要具体回答的问题。统计数字显示,积极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10余万青年,从地域看,分布于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民族构成看,有蒙、满、回、藏等30个少数民族的青年参与,占总数的6.9%,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交互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各个基本问题上,各民族青年的回答均未显示出特殊差异,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青年在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表明此次调查所反映出的民族意识是充分整合的,是为全中国各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意识”。
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又是胸襟开阔的,它不是狭隘的极端民族意识。当被问及对外资的看法时,仅有2.8%的青年认为“弊大于利”, 0.5%的人认为“有弊无利”,绝大多数(83.7%)青年的选择是“利大于弊”。这表明当代中国青年在坚持自己民族整体性的同时,并非封闭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进步的东西,其民族意识表现出显著的理智、开放、富于建设性的特点。
看中国人
在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敞开大门,中、西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又不断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怎样看待自身和自己的民族,对自身和自己的民族如何评价,是很值得关注的。此次调查也设立了这方面的题目,青年们的回答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一.中国青年对民族伟人的认同既有广泛性,又有高度的集中性
当代青年在一些人眼里是高度“个性化”的一代,被认为缺乏对英雄的崇拜。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巨人和时代伟人,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在回答“近代以来对中国历史进步影响较为显著的历史人物”这一开放性问题时,青年自由填写的自己心目中的民族伟人多达40余人。被提名的伟人数量之多,范围之大,显示出青年们对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普遍关注。与提名的广泛性并存的是, 青年对民族伟人的认同又高度集中。 94.2%的青年对毛泽东的巨大贡献作出了最一致的肯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被排在第二位(83.8%);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名列第三(48.7%)。这三位伟人的得票率远远超过其他被提名者。当代青年对民族伟人认同的这种广泛性与集中性的统一,构成了这次调查的突出特点。
对伟人的认同和崇敬,生动地反映了当代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他们向往与追求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当代青年对伟人的敬仰,并不是造神运动式的盲目崇拜。在另外一道开放性问题中,青年自由填出了“本世纪以来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5位中外政治家”, 毛泽东以比排名第二的斯大林高出26.4个百分点的得票率(92.2%)继续高居榜首。这表明,当代青年对毛泽东的高度肯定性评价,是在进行了历史的和中外的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考虑到此时的毛泽东早已走下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坛,我们可以相信,当代青年对毛泽东的崇敬是充满理智的、客观的、历史的认同。
二.中国青年对中国人形象的描绘,主要是正面的
为了解当代青年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此次调查共设计了18项可供选择的人格特质,让被调查者将其中“形容中国人很贴切”的项目任选出来。这些项目是参照多年来中外学者、著名人士有关中国人研究的基本观点而设立的。其中优质特质8项,劣质特质10项, 二者数量大体相等。青年的选择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优质人格特质,除“进取”外(40%),所获认同率均在50%以上,排在前三位的3 项都远远超过半数(“勤劳”91.6%,“智慧”83.4%,“善良”71.7%);劣质人格特质,所得认同率都在50%以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保守”(42.3%)、“随遇而安”(39.2%)、“窝里斗”(38.5%)。这表明,中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整体评价是较高的,中国青年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主要是正面的。
青年选择的结果又是颇耐人寻味的。
首先,“进取”与“保守”这一对基本上对立的人格特质所获的认同率大体相等(后者比前者多2.3个百分点,都不足半数)。 由此看来,这两个选项似乎让青年难以取舍。如果我们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勤劳”、“俭朴”(69.5%)这两个肯定程度较高的人格特质,将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即,青年认为“勤劳”、“俭朴”的旨趣在于使较匮乏的经济生活得以维持,而“进取”则可以使社会发展和进步,这表明当代青年既肯定勤俭这样的传统优质人格特质,又要求对这一传统美德进行扬弃,提倡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样就从相反的方向对“勤劳”、“俭朴”作出了新的评价,同时也对“保守”下了自己的定义。
第二,劣质人格特质中,“贪婪”所获的认同率最低,仅为6.6 %。目前中国的实际生活中,拜金主义是人们经常抱怨、为之忧虑的社会现象,青年人对此类现象的抨击尤为猛烈。调查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青年把“贪婪”作为“中国人”的特性,即绝大多数中国青年认为“贪婪”并不适合用来描述中国人,中国人从总体上讲并不贪婪。
除上述特质外,大多数青年还用以下特质描绘中国人的形象:“勇敢”(65.1%)、“谦虚”(59.0%)、“宽厚”(51.7%);少数或极少数青年认为中国人还有“虚荣”(33.6%)、“散漫”(29.1%)、“自私”(23.7%)、“愚昧”(17.8%)、“麻木不仁”(17.6%)、“虚伪”(13.2%)的一面。
第三,大多数中国青年否认中国人有所谓的“劣根性”,表现出与以往进行有关研究的某些学者迥然不同的乐观心态。
此项调查中,青年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思想倾向,即认为把任何一种人格特质,无论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作为标签来形容拥有12亿个体的中国人都是草率的和不贴切的。许多青年都选择了全部18项人格特质,其中一位读者对他的选择在附信中作了说明:“你们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可以说,这18项‘特性’都有一些中国人具备。中国人很多,什么样的都有,作出这种‘特性’概括,殊为不当”。另外还有几位读者对此问题未作任何选择,可以想见,他们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这表明,这些青年极其珍视“中国人”这一概念,反对对她作出简单的特性论定。
如果说作出上述极端选择的青年是少数,尚不足充分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大多数(60%以上)青年对诸如“窝里斗”之类标签的拒绝则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一点。可以认为,这些青年并非对实际生活中个别此类的实例视而不见,而是认为某些个人的行为决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他们拒绝把“窝里斗”和“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否认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将青年们对“中国人”的看法、评价与一些从事文化比较和民族性研究的学者所作的论断相比较,可以看出青年的心态明显比学者们乐观。学者们的研究是富于目的性和批判性的,虽然这种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仅仅对“中国人”表示不满和鄙夷,并大加挞伐,则给人一种因以蠡测海而丧失对中华民族信心的感觉。而青年对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善良等特点富于现实性和高度肯定性的评价,则透露出当代青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看外国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慰地发现,中国青年的视野不是狭隘的。他们不仅对于国事,而且对于天下事也是关心和敏感的。此次调查的一部分问题是围绕对其他国家的认识和评价展开的,中国青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一.中国青年对其他国家的认识和评价
在被调查的青年中,80.6%的人认为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其余依次为美国(58.4%)、瑞士(47.4%)、德国(18.9%)、新加坡(18.5%)。这些数字单独看也许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各国的富裕程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会因中国青年的评价而发生丝毫的改变。但是,从这些数字与其它数据的交叉分析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将青年对富裕国家的排名次序,与世界银行1994年的统计数据相对照,可以发现青年的判断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参加这次调查的青年的判断能力是强的。
其次,一般人凭经验容易得出结论,越富裕的国家越易博得他国人民的羡慕和好感。但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青年对于一国富裕程度的判定和他对该国的情感并不具有上述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另外两组数据中找到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有一道开放式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填出他最无好感和最有好感的国家。被大多数中国青年判为最富裕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却出现在中国青年最无好感的国家的前两位:57.2%的人表示他们对美国最无好感,选择日本为最无好感的国家的青年占22.1%,仅次于美国。而被认为富裕程度远远低于日、美等国的新加坡却“当选”为中国青年最有好感的国家,33.6%的青年投了新加坡的票。虽然这个数字的绝对值并不算高,但考虑到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新加坡的得票率是相当高的。
二.从中国青年对他国的评价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未来社会的一种期望:未来的中国,并不是只要富裕就好
诚然,在中国青年对于美国和日本的感情评价中,民族、国家意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日本而言,中国青年对其作出的“无好感”的反应是十分正常的。这不仅由于此项调查旨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且和本文中提到过的日本政府淡化甚至推卸其在二战中的责任有直接关系。同一调查的另一组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几乎全部被调查者(99.5%)对目前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妄图否认对他国的侵略感到气愤,其中90%的人选择了“非常气愤”。
值得注意的倒是,美国被压倒多数(87.1%)的青年判定为对中国“最不友好”,“荣登”中国青年最无好感的国家之首,却是出乎某些人意料之外的。1994年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类似调查虽然已经显示了和本次调查基本相同的结论,但在这次调查中,对美国最无好感的青年比例和认为美国“对我国最不友好”的青年比例都显著增加了(分别上升了25.9%和30.8%)。这其中的缘由是非常明了的。最近一段时期,美国国会鼓噪向西藏派驻“大使”,阻挠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扬言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屡屡对中国人权状况发难,直至最近公然违背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允许李登辉访美。这些无法掩盖的事实,使得原来对美国可能怀有好感的中国人,也开始怀疑美国政策的重点是否正转向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遏制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冷战以来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一系列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警觉和反感。因此,中国青年对美国的这种态度是非常自然的。
有意义的是,地区和学历的差异均未对青年对于上述问题看法的一致性产生太大的影响。
三.中国青年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主要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冲突
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了,一些新的世界格局理论被提了出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主要的全球性政治冲突将发生在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和集团之间;人类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的差异将成为未来的战线。这种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还有一些中外学者和政治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主要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在这次调查中,占压倒多数(81.7%)的被调查者同意最后一种观点,即认为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来自民族、国家利益的冲突。仅有6.4 %的人认为未来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的观点为什么得不到中国青年的认同呢?我们可以从青年们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找到答案。当被问及“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起的作用”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85.4%)认为他们是“为自己利益而战,无所谓正义”,只有7.8%的人选择“主持正义,维护了世界和平”(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偏高)。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以美国对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按亨廷顿的理论,沙特绝不是和美国属于“同类文明”的国家,但为什么美国在沙特等海湾君主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三缄其口呢?答案是明白无误的: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如果在海湾强行推行美国式民主,那么美国在海湾的利益将因受到强烈的抵制而受损。另一方面,按亨廷顿的观点,沙特和伊拉克才是同类国家,而两国却彼此为敌。同样,这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文明,仍是政治、经济利益。国际关系中众多事实不断证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仍旧是一个多极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动态平衡的世界,决定一国行为的最根本原因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但是,在世界还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11.9%的青年认为意识形态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更有半数以上(50.3%)的青年认为前苏联的解体“使世界越来越不稳定”。
四.中国青年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全面的,而不是偏狭的
中国青年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有着强烈的国家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青年在视野和襟怀上是狭隘的。恰恰相反,中国青年在对其他国家的认知中,表现了相当的辩证性和客观性。这在他们对美国的评价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大多数人把美国判为“最无好感”和“对我国最不友好”的国家,但绝大多数(74.1%)青年又清醒地意识到美国是目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国家”。这种关系虽然存在着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更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中国青年对待日本的态度。在这次调查中,虽然日本被中国青年认为是除美国之外最无好感的国家,然而选择日本为中国最友好的国家人数比例达到10.2%,远远多于认为日本对中国最不友好的人数的比例(2.4%)。 考虑到这次调查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进行的,应该说这个数字是相当理性的。它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性的、相当宽容的民族,中国并不存在一些西方人士所担心的所谓“突发的过度民族主义”的土壤。
中国青年是热爱和平的。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75.8%)对自己一生将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充满了信心。当我们说“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时,我们的内心是坦荡、踏实的。因为中国社会未来的主人——今日的中国青年已经向世界表达了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