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较差,思维模糊,阅读能力不强,作文能力也不强,而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经验和做法:1.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性;2.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
一、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它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的、直觉的敏感,准确、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的话;“文字语文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课文敏锐的感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作出了关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规定。
语感是同形象思维密切联系的,而且带有模糊的性质。它是由有关的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刹那间不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言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文学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想象、联想连为一体。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心理感受能力。例如,在阅读文章时,语感力强的人不必进行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的专门分析,只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迅速地敏锐地对言语的正误、优劣、形象、情况以及它们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得出哪些地方上口、顺耳、畅达,哪些地方是佳句、用语精妙,哪些地方需要润饰或修改,能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直觉判断,主要是直觉思维积极参与的结果。
语感具有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快捷性、直接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语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不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
二、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加强“听”的训练。听,包括听录音,听教师或学生的朗读,听教师的分析或同学的答问,让学生感知对象,并置身于课文的情境,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由无目地,无意识地听过渡到有目地,有意识地听,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听”过渡到“思”,只有听清楚了才能进行思考,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听力的训练是其他训练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重视学生听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会听,并不一定会说,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鼓励学生敢说,并逐渐做到会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努力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并对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加以肯定和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创造出一种和睦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还要引导学生会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同学答问时显得条理清楚,而有的同学答问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语无伦次、条理不清。所以,要使学生会说,还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课文中,可以预先拟一组题目,要求学生搞清每个题目的核心和关键,然后作出回答。
第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必须加强“读”的训练。读包括默读、朗读和品读。默读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过去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或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的训练,注意情感的把握,语言的表达都暗含着不同的情思。朗读时读出语气和节奏,造成一种与作品相应的情感氛围,从而进入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品读侧重于揣摩和思考,读能使语言文字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读的能力的提高,无疑对语感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要提高“读”的能力,又须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多种读法。为了提高课堂上“读”的功效,体现“读”的魅力,在各种各样的读法中,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和“读”的具体目的,科学地安排指导学生选用一种读法,对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选用“读”法。由于文体的特点不同,“读”法有所讲究。议论类的文章,重在说理,逻辑性强,“读”应庄重。选用“指名读”的方式较好。但行文有其特色的,则要考虑其行文的独特性来安排。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席演说,为体现其强烈的爱憎感情和富有号召力、感染力的口语特色,“齐读”虽然不如“指名读”有利。叙述类文章,具有形象性、抒情性,“读”来应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氛,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形象。如,《范进中举》一文,运用讽刺手法,描述各类人物的言行,对人物形象予以夸张式的辛辣讽刺和无情批判。要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讽刺”效果,宜采用欣赏式读法。指派几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各读一个片断,形成“赛读”形式,对某些精彩片断,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等,需反复读时,可变换不同方法进行,以避免单一产生枯燥。说明类的文章,如,《防治近视常识问答》,采用了“问答,式”行文,指导时可以师生配合,选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法。戏剧作品,当然以剧中角色来“分读”(或“对读”)台词为适合,以突出戏剧特点,如《白毛女》、《陈毅市长》等。至于诗歌,就应把握诗歌的意境、形象、行文特点来安排“读”法。像《周总理,你在哪里》读好这一作品,应以“一人呼,大家应”的“个人读”与“集体齐读”的综合读法来表现呼唤与应答;以“分组轮读”法来展现诗人找遍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不同心境;以“齐声诵读”来表达歌颂与怀念。
论文作者:范彬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语感论文; 能力论文; 直觉论文; 读法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形象论文; 《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