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论文_黄细

浏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 要】目的:用磁共振体线圈成像技术检查复杂性肛瘘,在探讨滋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准,比较术前指诊检查和MRI检查结果。结果:MRI检查肛瘘内口确定为73.91%,术前检查仅为24.78%;MRI检查支管、浓腔诊断为86.97%,术前检查支管、浓腔诊断为26.09%,MRI支管、浓腔诊断明显高于术前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RI检查主管显示结果为100%,术前检查主管显示结果为86.97%,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体线圈MRI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主管、支管,内口及脓腔,较为准确的显示复杂性肛瘘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亦可以排除其它潜在病变。

【关健词】磁共振成像;复杂性肛瘘;诊断;价值

肛瘘是比较常见的直肠疾病,其病程容易反复,久治不愈,累及括约肌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肛瘘中约有15%左右为复杂型,复杂型肛瘘术后复发率高达20%到40%,术中遗漏瘘管、隐匿性脓肿等是其高复发率的原因。因此,术前对瘘管位置、走行、行程的准确评估,特别在明确脓肿及继发瘘管的存在及走向等非常重要,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和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对32例肛瘘患者的术前MRI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探讨MRI对肛瘘显示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在22~62岁,平均(39.19±2.32)岁。病程8个月到21年不等。临床表现为肛周疼痛,肛周皮肤见一个或多个外瘘口,反复排出脓性分泌物。

1.2 MRI仪器和检查方法

我院采用Siemens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扫描,相控阵列线圈,设置相同参数,无间隔,层厚4mm,分别作横截位和矢状位扫描(有部分患者加冠状位扫描),其中T1加权像(T1WI)应用短时翻转恢复序列(STIR),T2加权像并进行压脂,序列及参数如下:自旋回波序列(SE)轴位T1WI:重复时间(TR)500ms,回波时间(TE)10M;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轴位T2WI:TR4 000MS,TE97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TR4 270ms,TE97ms;横截位T2WI(脂肪抑制):TR4 270ms,TE97ms;上述序列扫描视野:230mm²,层厚4mm,无间隔,距阵256×192。检查前二小时常规清洁灌肠。检查时直肠深内放置自制改良后的三腔管,去除胃囊,远端结扎,经导管食管囊内注入80~100ML生理盐水,使气囊充分扩张,结扎导管。患者取仰卧位进行MRI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轴位切面与肛管垂直,冠状位和矢状位切面与肛管直肠轴线平行。影像学分析包括肛瘘内口、主管及存在的支管和脓腔。

1.3 术中探查及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医生于麻醉状态下行局部详细检查,并依据手术(高位复杂性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中探查结果对术前诊断进行更正,做出肛瘘内口、主管、支管及脓腔位置的最终定位。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确诊结果 32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经术后确诊23例。

2.2术前探查与MRI检查对肛瘘内口结果比较 MRI检查肛瘘内口确定为73.91%,术前检查仅为24.78%,MRI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术前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5病例图像分析

注:图二为肛瘘内口伴癌变,图三为肛瘘主管与支管。

3 讨 论

肛瘘是一种较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外科技术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提高肛瘘治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肛门功能已经成为肛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能够正确处理好内口及存在的支管和死腔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健。大部分肛瘘患者是由肛、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后伤口不愈,形成肛周和直肠下部的瘘管,一端通于肛管或直肠,一端通于皮肤。肛瘘靠自身体质无法自愈,必须通过手术治疗,外科对其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首先,手术前确定瘘管的位置,特别要明确脓肿和二级瘘管的存在和走向、内口的位置,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才能避免复发,对外科肛瘘手术有重要意义。术前影像学目的包括明确病变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防止手术造成括约肌失禁;明确病变累及的范围,术后是否存在可能会导致复发的继发感染病灶。

肛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多种多样,包括肛管内超声、瘘管造影、MRI、CT。MRI无电离辐射,不需要自兼管内注入对比剂,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可清困扰显示江瘘与内外括我肌和肛提肌的解剖关系,并且也能够显示继发性肛瘘的原发疾病,为肛瘘术前诊断提供很多的重要信息。

MRI通过不同的扫描方向所得出的图像,对肛瘘的显示具有不同的作用。矢状面和冠状面有助于显示与肛缘和肛提肌有关的瘘管的位置和走向,可以完整显示肛提肌上下方的脓肿。轴面可最佳的显示括约肌和瘘管的关系以及内口的位置,是确定瘘管类型的基础。Stoker等应用腔内线圈MRI对15例患者扫描,检查平面包括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与放射状扫描平面,比较不同扫描平面对肛瘘的显示,提出轴面是显示肛瘘的最佳平面,结合面或矢状面可最佳的显示瘘管的头尾侧扩展,轴面结合放射状扫描平面对江瘘的显示和分型为最佳。因此,以轴位扫描为基础,结合矢状面与冠状面扫描,即可全面显示瘘管的走行。而在扫描序列方面,文献报道平扫SE T1WI/T2WI、脂肪抑制T2WI或STIR及增强扫描T1WI是最为常用的。T1WI能显示解剖结构,T2WI能显示高信号的病灶,但由于肛周脂肪组织丰富,使部分病变与高信号的脂肪组织相混淆,脂肪抑制T2WI或STIR序列通过抑制肛周脂肪组织信号,有易于显示。但确增加了扫描进时间,并对解剖结构的显示存在不足。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脂肪抑制PDWI扫描,即缩短了扫描的时间又能满足对解剖结构显示的需要,同时瘘管也显示为黑色背景下的高信号,易于识别。肛瘘本质上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其内口壁及瘘管壁均由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形成,所以增强扫描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前的一些研究表明,T1WI增强图像与T2WI抑制脂肪图像对肛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MRI图像可以准确的鉴别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肛瘘和窦道。瘢痕组织及术后的纤维化在T1WI与T2WI抑脂图像上均呈低信号,增强后亦无强化。活动性病变在T2WI抑脂图像上呈高信号,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增强后病变有强化。

综上所述,MRI是一种无损伤、快速且具有相当高准确性的肛瘘检查方法,为肛肠外科医务人员提供了详细的治疗资料,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新,于小利,张碧云,等.直肠腔内水囊结合相控阵线圈在复杂性肛瘘MRI 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09,7(6):58-60

[2]丁义江,丁曙晴,王业皇.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

[3]Parks AG,Gordon PH.Hard castle JD.A classification of jistula-in-ano {J}.Br J Surg,1976;63(1)1-12.

[4]赵秋枫 张建军 王嵩 谢天文 马国骏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上海医学影像2011,6,20(2)120-121

论文作者:黄细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论文_黄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