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
本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农作物成灾率高,农业整体效益还不理想……所有这些,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农业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否定, 开始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表示关注(环境保护),现在我们被迫于生态压力?土地、水域、大气和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前景产生的影响予以关注(可持续发展)”。
1.2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着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
可持续发展既不同于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同于那种停止发展的“零增长”主张,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 即在利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公平。把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管理结合起来,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当代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二是需求性原则,需求包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三是限制性原则,其中生态因素的限制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四是共同性原则,即总目标、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相同的,其中持续性包括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生态持续性是基础,是前提,也是关键。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把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政策结合在一起,中心内容是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征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和农村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良性循环。目标包括:一是农产品种类丰富、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长;二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减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资金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但如果对经济的管理是适宜的,可以确保在维持最低的生态资源水平的一系列限制下得到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我们既要寻求经济发展,又要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给子孙后代既留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给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环境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保证持续发展。
2 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1人均自然资源占用量低及其下降趋势
目前实际人均耕地0.1hm[2],相当于世界平均的1/3。人均水资源24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13.9%,人均林地面积0.12hm[2],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1%。人均草地不足0.33h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能源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会继续减少。
2.2自然资源质量下降,生产力低下
耕地质量下降表现在:人均灌溉面积下降,旱涝灾害面积增加,耕地沙化面积增大,水土流失严重。 80 年代以来全国沙化面积年均扩大2460km[2],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 每年水土流失量达50亿t,带走N、P、K肥每年达4000万t。 全国低产田面积占耕地的2/3;水资源污染不断扩大,目前全国50%的城镇用水和70%的河流被污染,水质量下降,水面利用率和产出较低;森林蓄积量比70年代每公顷下降5%,林分生产率低, 平均每公顷有林地蓄积量为76.5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15.5m[3])的66.2%;草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70%草地为干旱半干旱草地,每年草地退化达200.0 —266.7万hm[2],荒漠化草地面积已占50%,单位面积草地的产值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荷兰的1/50。
2.3自然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乱占耕地、占而不用、耕地撂荒、水土流失等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酷鱼滥捕,渔业资源急剧减少;在草地上乱垦滥挖药材、滥伐灌木、乱开矿等破坏草原植被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乱砍滥伐三防体系不健全,森林资源破坏时有发生。同时,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农田光能利用率为世界高产国家的60 %; 复种指数156%,世界先进水平复种指数180%;灌溉水利用率约30%,世界先进水平70%—80%;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10%,而日本达30%,以色列高达85%;养殖业饲料报酬率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林地利用率为50%,远低于德国、日本、朝鲜90%的利用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2.4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水资源分布空间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耕地占30%,人口占54%,而水资源占80%,人均水资源3487m[3],亩均水资源4317m[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70%,人口占46%,而水资源占20%, 人均水资源770m[3],亩均水资源470m[3];且水资源利用结构也不尽合理。如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其它用水只占10%。我国能源过多依赖煤这种不可再生能源,1994 年, 煤占能源消耗量的76%;农村家庭能源消费过多依赖薪柴、作物桔杆(占80%左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植被和森林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系统破坏。
2.5自然资源、能源缺口日趋增大
目前全国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m[3]以上,由此引起的工业产值损失每年达1200亿元,每年农业用水匮缺3000亿m[3],农村有8000万人口至今饮水困难。全国森林覆盖率目前为13.9%,今后至少达到30%才能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了满足16亿人口需求,耕地面积警戒线要高于0.9亿hm[2],每年耕地面积减少的临界值在20万hm[2]以下,同时,需要新增0.13亿hm[2]灌溉面积。到200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总需求量约为14—17亿t标准煤,而估算可能达到的产量为 13—15亿t标准煤,缺口较大。
2.6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归因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过低的治理水平。1994年,SO[,2]排放量1825万t,烟尘排放量1414万t,全国600 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没有几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酸雨危害造成的损失几百亿元,水环境质量继续恶化,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65.3亿t(不含乡镇企业)。另据全国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60多亿t,废气中SO[,2]排放量达549万t, 近年来直接受乡镇工业污染的农村环境恶化加剧。
2.7危害及损失估算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为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就会降低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甚至丧失对废弃物的自净能力,降低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最终导致生态、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据1996年中国社科院的估算,目前中国的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已超过千亿元。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最大,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受损失也就必定高于其它产业。环境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考虑环境的经济带来的不经济,不从环境角度管理经济,经济增长就面临着极限。
3 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3.1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人们陶醉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为资源是无限的,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是无限的,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同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企图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过于乐观,以为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问题很容易解决。
3.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环境恶化的根源
资源和环境的无价(或低价),产品和服务中没有完全反映资源和环境价格,企业经济效益中未完全扣除资源和环境成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未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 由于资源和环境无价(或低价),各地方、各部门没有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动力和压力,依靠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耕地重用轻养、毁林开荒、重采轻育、过度放牧、酷鱼滥捕、环境污染就是明显的例证。
3.3资源产权不明确,责任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不少的荒山荒坡可以自由放牧,有些林区可以自由狩猎甚至砍伐,有些水面可以自由捕捞,有的矿藏可以随便开采。其中,有些是属于产权不明晰造成的,有些是由于无人管理造成的。二者导致毁林毁草、过渡放牧、草原超载、滥捕滥挖等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情况。
3.4 我国传统的以分部门管理为特征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出现政策失误、失灵,管理失灵
由于过去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管理混乱,出现权责不清、“政策打架”、政策无法落实。现有的一些经济政策由于没有给予环境以足够重视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有的一些资源和环境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其社会和经济影响,社会公众没有参与决策过程,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或无法执行。如土地资源方面,农业、城建、林业、海洋等部门都在参与,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源区划部门负责农业区域规划,水利部门负责流域规划及江河和湖泊综合开发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部门负责城市规划,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村镇建设规划。规划上缺乏统筹考虑,开发利用情况也如此,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利用中缺乏监督管理,造成土地浪费严重。
3.5人口的消费压力和贫困问题对环境的巨大压力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巨大的消费需求迫使很多资源被高强度开发利用;同时目前全国农村5800万贫困人口,其中90%以上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重要根源,贫困又进一步加剧生态恶化,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3.6科学技术落后
科技水平低是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特征,导致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效益低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导致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落后,导致投入大,治理成效低。生态建设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增长慢,质量低。资源和环境监测和保护技术落后,导致资源环境保护不力。
3.7企业治污积极性不高
企业缴纳排污费低于治理费用,导致很多企业宁肯交排污费也不愿投资治理,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无力投资治理污染。过去企业单纯的末端治理,治理费用高,企业负担重,治污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乡镇工业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变化大、不利于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
3.8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我国“八五”期间环保投入只占GNP的0.7%左右, 而发达国家占4.0%左右。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现有环境问题没得到治理,新的环境问题又得以产生,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过程中,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4.2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过渡
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自然资源价格应包括开采成本和资源耗竭成本(使用成本)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环境价格应包括治理污染成本和污染所造成的损害成本,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反映资源环境的价格。合理价格引导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同时建立能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变化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逐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产出”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和其它产业协调发展,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煤气等清洁能源。从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恢复优化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3明晰资源产权关系,健全责任制度
落实“四荒”有关政策,允许“四荒”、公共草原、公共水面以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明晰产权,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健全责任制度,把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把责、权、利结合起来。
4.4加强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 建立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体系
国家已建立人口资源环境部,为加强资源环境综合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但还必须大力协调各单项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和行政监督职能,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手段纠正外部性问题。政府应积极组织培育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宏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或者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建立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环境问题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
4.5控制人口增长和消除贫困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消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因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当然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政策。
4.6依靠科技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开发节地、节水、 节能、节材、无污染(少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
4.7对环境污染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物最少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加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趋势不可挡,必须采取预防为主,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同时,由原来的末端治理污染向推行清洁生产转变,它既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又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企业积极性高。对污染严重且无力治理或治理后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并、转、迁,控制工业化带来的负的外部性问题。
4.8抓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尤其要搞好正在实施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梯田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草地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生态农业县建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快进度,提高效益,把工程区建设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4.9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据1995—2000年中国发展模型研究,中国的环保投入占GNP 的比例从目前的0.7%—0.8%提高到1%—1.5%,GNP每年只降低0.06%, 而带来的收益是每年可以至少减少1000亿元的污染损失,同时还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国力争使环保投入占GNP的比例提高到1.5%,同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环保目标。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