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1]2000年在《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文中提出在当代,人们对语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并非始于当代,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不少哲学家在哲学的语言分析方面都做过很多工作,其中近代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在从古典哲学走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洛克的整个哲学体系中,语言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因为洛克的许多思想即使在当代,对分析哲学也有很大影响。由于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所占据的特殊地位,我们应该对其作尽可能细致、深入和全面的考察,这无论对全面了解洛克的整个哲学体系,还是对深刻认识当代的语言哲学思想都是很有必要的。 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本文第一部分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阶段分析了洛克语言哲学的理论渊源。其中古代,主要考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分析;另外还考察了中世纪哲学家对自足词项和非自足词项的区分以及他们对非自足词项意谓的分析;对于近代,则主要考察了培根、霍布斯的语言哲学思想。这三个时代的哲学家关于语言的分析对洛克语言哲学的影响是实质性的,也是决定性的。 鉴于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所以本文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四个方面:意义理论、命题学说、真理理论以及语言和实在的关系四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考察。针对意义理论这一洛克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指出,过去人们一提洛克的意义理论,往往局限于他的观念论,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能否认,观念论是洛克意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尽管它只是洛克语词意义观的一部分。而洛克的语言意义理论除语词意义观之外,还包括名称意义观和命题意义观,其中语词意义观居于基础地位。该部分主要考察了洛克的语词意义观,包括观念论、秘密指称论以及质词的功能和意义。 洛克的命题学说内容也比较丰富。首先,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洛克把髓蝈分为直觉命题、解狮题和实体方面的命题。这一区分对莱布尼兹和雌有很大影响。其次,洛克对无聊命题、教益命题进行了区分,这一区分在演变成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之后,成了维也纳学派的一个重要珊基石。尽管后来由于奎因的批判,其影响日趋缩小,但洛克对无聊命题、教益命题区分的重要意义是不能抹杀的。 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还包括丰富的真理理论。和当代的语言哲学家不谋而和的是,洛克在近代就已经对“真理”进行了语言分析。他认为确定真或假这种性质的载体是命题,并且认为“真”这个司没有独立的断定意义而只有在蝈中才有判断意义。这充颁映出洛克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另外,洛克还对真理进行了分类。他把真理分为实在的真理和口头的真理、普遍的真理和概然的真理,从而暴露出洛克真理观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本文最后分析了洛克关于语言和实在的理论。意义理论、命题学说和真理理论的落脚点都是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最根本问题,洛克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他的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理论,洛克集中阐述了语言和实在的关系。
刘照惠[2]2016年在《语言存在与知性的经验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尽管洛克对语言问题给予了必要的重视,但是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却未能得到系统地讨论。国内外即便出现了一些论述,但也多是因为现代语言哲学家触及到了洛克的语言观而间接地论及洛克的语言哲学,即学术界还需要基于洛克原著而系统阐释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的著述。因此,本文旨在以洛克“人类知性论”为基础,着重阐释洛克的语言哲学观,核心目标就是要论述语言存在与知性的经验基础。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思辨,属于内省法,主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语言知性作用和它的表现特征是如何呈现的呢?第二,语言知性与语言观念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寻找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之路,然后围绕经验、观念与存在等核心概念,重点探寻语言存在、语言能力、语言知性等概念的呈现。踏上洛克哲学的经验论之路就是不断地见证世界如此呈现的经验存在基础,或人作为“有限理性经验者”存在的过程,它是理性主体存在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语言存在问题上,洛克经验论所启示给我们的是关于语言存在问题思考的新视角,是关于“语言是什么”的深层含义的思考。走进洛克经验论或语言经验发生历程也就是我们在语言存在的世界之中不断经历语言现象认知的艰辛和困惑、不断标识语言现象知识和不断回到语言现象经验基础的历程。只有在这样的历程里,我们才会如此惊奇地发现,人自身的经验世界其实乃是语言存在之所,或言之,语言存在于人的经验世界之中,人的语言能力的经验作用或语言现象的经验实为语言现象知识之源,语言存在,语言行为者的真实乃是通过语言现象经验的各种发生方式而确定。语言存在的真实与理性主体存在的真实不能简单相等,然而,语言存在的此样真实,毫无疑问地存在于理性主体的存在之中;作为语言存在的人,无论其起点,抑或其归宿,其事实体现不仅仅在于自然过程的语言现象经验,而且在于心理过程的语言观念的经验,语言现象在“经验论”的标准下要确立为自然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统一,理性主体的语言能力实践决定了这种“统一”的实现。如果我们的语言能力或知性离开了语言现象的经验过程而寻觅于语言理念的纯粹世界,我们对于语言存在的思考便不会获得任何知识性的结果,也不会获得语言现象知识的任何原则。因此,在我们与自己所面对的语言现象世界同在之时,我们必须寻找语言存在思考的正确路标。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方法。在这章中,我们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做了阐述,对两个研究问题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简述国内外对于洛克哲学思想的研究,旨在回顾洛克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以及洛克教育哲学思想。与此同时,揭示关于洛克研究尚需深挖的领域。洛克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第三章:理论基础——观念、经验与存在。本章主要阐述洛克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说明洛克语言哲学思想中的观念、经验与存在等核心概念。第四章:语言现象的存在地位与经验源泉。主要探讨语言存在的普遍性特征,语言现象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原则,以及语言存在的地位。第五章:语言能力与对象世界的划分。本章探讨的内容包括语言现象区分、“白板”与语言现象知识,语言能力作用与语言现象知识形成的辨析,语言能力的知性与感性之分,语言能力与语言观念之分,语言存在的感知与感知视域,语言存在的观念化与后天经验。第六章:语言存在与人类知性。本章主要有两大问题的讨论:第一,自然语言存在的心理经验与记忆。第二,语言能力的作用表现与语言观念的心路历程。第七章:人类知性的经验基础。本章分析人类语言知性与意志,语言意志与语言知性的经验能力,语言行为者的主体性,语言知性与意愿,经验缺失与语言知性等问题。第八章:结束语。主要围绕本文的研究问题,总结语言知性及其表现特征。简明归纳语言知性与语言观念的关系,二者在经验中得到呈现。语言知性以经验为基础,表现为人类对符号的理解,对心灵观念的形成与理解,对复合观念的形成与理解。人类知性其实就是语言知性的重合。
郭广[3]2015年在《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文中研究表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是将宗教神学蕴含的积极性思想遗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以人的自由解放和现代性批判为理论内核的新型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无论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进程中,还是在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本雅明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把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看作一个理论整体,将其置放入20世纪人类历史文化演变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变迁的语境中,沿着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生发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以本雅明独特的意象辩证法为研究方法,围绕“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的理论主题,依循“起源即目标”的思想主线,通过整体上细致解读他一生的主要理论文本,在其不断变换的理论论域中,全面考察他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逻辑、思想内涵和发展演变,以完整地呈现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风貌及其当代价值。在语言哲学、文学批评和经验理论领域,本雅明以“神性真理”和“总体性经验”两个核心范畴初步创建出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雏形,既为他的现代性批判与救赎之路制定了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为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的生长奠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根基。在神学的“总体语言”哲学视域下,本雅明一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工具主义语言观、理性主义知识观和传统哲学认识论,以人类思辨理性建构的知识体系、理念星座表征方法、寓言显现模式,逐步阐明神性真理的内在逻辑结构,开启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之传统;另一方面,他从区分“经验”与“体验”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面展开,造成讲故事艺术的消逝,导致人类整体经验的贫乏,以此展开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经验论的批判,主张建构一个涵摄科学、宗教、历史和艺术的“具体的经验总体”,为现代人找寻一条回归丰富内心经验的可行之路。但是,本雅明初步建构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却带有浓重的犹太教神秘主义色彩,仍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王国,而缺乏现实的社会实践维度。在现代艺术实践领域,本雅明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考察传统“灵韵”艺术和现代“震惊”艺术,试图通过艺术的政治化对抗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美学化浪潮,探寻人类社会的审美救赎之道。本雅明通过重释传统艺术“灵韵”的辩证意蕴,展示它所表征的人类诗意生存状态,揭开现代社会虚假“灵韵”的神秘面纱,唤起人们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念,进而以现代艺术的“震惊”体验撕裂传统艺术的“灵韵”经验模式,使采用进步技术的现代艺术承担起政治变革的功能,以此激发大众变革现实的革命斗志,突破法西斯主义日益加深的意识形态重围,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救赎。这使他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获得了现实的社会实践维度,从而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泥潭。在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本雅明通过意象辩证法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有力批判,以找寻一条通往人类救赎的革命之道。本雅明通过历史考察巴黎拱廊街、人群、游荡者三个过去的辩证意象,一方面立足当下来研究过去,从现代性的源头来揭开资本主义商品繁华和历史进步表象下的废墟真相,让人们洞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启迪他们从资本主义虚假的商品梦幻世界和历史进步神话统治中觉醒过来;另一方面,他通过过去来启明当下,力图开显出过去的辩证意象中蕴藏的对抗现代性社会的乌托邦潜能,使它们爆发出革命性能量,促使人们将其现实化为当下的革命行动,走向革命救赎之路。在现代历史哲学领域,本雅明通过批判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进步观和线性时间观,积极建构了一种“断裂”的历史观、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和全新的弥赛亚时间观。此举旨在揭示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进步观和线性时间观的虚假本质,绽放出人类现实生活与世俗历史中原本存在的弥赛亚式力量,在资本主义历史无限进步的幻象中唤醒人类,在当下的弥赛亚时刻点燃革命的导火索,以打断资本主义历史连续统一体,重建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在此基础上,本雅明还痛斥第二国际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化、教条化倾向,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学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了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建构。本雅明独创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文化批判理论,虽然带有浓重的神学气息和乌托邦色彩,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它对创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涵、扩充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推动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等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屠军[4]2004年在《述评罗蒂对镜式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的哲学,最重要的特征莫过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叛。美国学者罗蒂,在反对传统哲学时,通过反省和考察整个西方哲学史,指出西方哲学的主流从认识论上看,实际上是一种“镜式哲学”,这种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通过人的心灵或语言来准确地映现外在物质世界,以期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对于这种“镜式哲学”,罗蒂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根本不存在可准确映现外在事物的“心灵之镜”和“语言之镜”,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在理论上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在批判的基础上,罗蒂站在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改造,并提出了“无镜哲学”。他指出,“无镜哲学”是一种解释学,一种教化哲学。这种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否认普遍的“公度性”,否认普遍的真理。罗蒂“无镜哲学”的提出,对当今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追求一种“协同性”时,罗蒂否认了知识的客观性,这导致了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现实地解决了知识客观性问题,而且借助于公共性维度的引入,实现了客观性与协同性的统一。
贾星北[5]2010年在《洛克观念论中的语言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以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第三卷中关于语言方面的内容为研究线索,主要是对洛克的语言思想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述评,同时又把洛克哲学中的观念和语言紧密的联系起来,希望人们在理解洛克观念论的基础上去理解语言,文中还具体的说明了语言是如何的来表达观念的,这样就使洛克观念论中的语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洛克的语言思想中有很多丰富的思想内容,本文将对其中具有影响的理论进行重点的论述,并且从总体上对洛克的语言思想进行掌握。因此本文是在以梳理洛克语言思想为目的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研究,使人们能更充分的理解洛克的语言思想,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
高菲[6]2013年在《社科文献中人称代词的理解与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翻译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教授迈克尔·莫里斯(Michael Morris)撰写的《语言哲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书的引言及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基础上,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社科文献中人称代词的理解与翻译》。通过该文本的翻译实践,笔者发现,在英译汉过程中,人称代词的翻译是其中的一个难点,由于汉英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在翻译英语人称代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因文体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在翻译时应对原文采取省略、还原和替代等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通顺明白,符合汉语通常的表达方式。因此,本文从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人称代词汉译的技巧。论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介绍翻译背景意义及要求。第二章任务过程。对文本翻译过程进行总结。第三章案例分析首先对《语言哲学入门》一书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说明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并从书中选取实例进行分析。第四章实践总结。总结本项目翻译过程所获经验。
施展旦[7]2017年在《杰瑞·福多意义整体论批判之研究》文中指出意义理论是现代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核心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渐次展开,对于意义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理解也逐渐明晰。其中,围绕着意义整体论思想的争论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领域。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对涉及意义整体论的论证结构的每一成分几乎都有相应的正反观点的呈现。这一方面反映了意义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意识到,对意义整体论的论证或反驳涉及意义理论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杰瑞·福多的意义理论正是以鲜明的"反整体论"立场为其基本特征的,其对意义整体论的系统批判在当代意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但国内相关学界对福多的意义理论及其对意义整体论批判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对福多的表征主义意义理论的分析和阐述,通过考察其针对意义整体论所作出的反对性论证,从中梳理出意义整体论的基本发展脉络。从福多的意义整体论批判的逻辑结构出发,分别对这一结构中的核心概念进行逐一解读和分析。在吸收福多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结合一种行动主义方法论,表明如果不像福多那样囿于思想首位的意义观,意义整体论的基本论断可以得到辩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福多理论中所存在的困难。本文的研究工作围绕如下几方面展开:首先,考察了从科学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灵哲学的历史演进中,在意义整体论理解上的变化。在对福多就意义整体论所作评论的分析中,一方面表明福多在意义问题上的反整体论思想和以往思想,特别是蒯因思想之间的渊源,另一方面表明福多是如何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而持反对性观点的。福多是在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反对由意义整体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的理论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具有心灵哲学背景的福多来说,在他所理解的意义整体论的制约下将无法形成关于意向规律的概括,从而使其一生致力于构建的科学的心理学成为不可能。福多同时认为,由于不能提供一种合理的意义归因的理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中意义整体论的产生都缺乏充分的理由。其次,通过分析福多对意义整体论中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概括了意义整体论的基本论证模式后指出,拒斥分析性、接受推论作用语义学以及组合性原则三者构成产生意义整体论的支持性的关系结构,福多接受对分析性的拒斥以及组合性原则,拒绝承认推论作用语义学。但是,与传统理解不同,福多没有在拒斥分析性的前提下接受整体论的结论。一方面福多与蒯因一样认为由于涉及不可解释的同义性问题,分析性是无法得到完满的说明的,另一方面,与蒯因不同,福多承认意义的实在性,在心智层面上存在像"褐色的奶牛是奶牛"这样的结构性推论。同时,由于自下而上的组合性原则是说明表达式的语义属性的基础性原则,而组合性原则本质上是非推论性的,因此,不可能从中得出整体论的结论。这一结构的展示表明,在对意义概念的理解上,福多和意义整体论者具有不同的理论立场,即对意义的关注从语言层面转向心智层面。再次,在福多意向实在论的基础上,从思想语言假设出发,分析其意义理论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福多的意义理论是在其思想语言的本体论基础上,结合心灵表征理论的内容理论。福多认为,对意义概念的把握所需要的是一种完善的语义理论,它能够说明语词和语句的意义是如何得到明确化的。这种理论不仅应该具有对日常行为作出心理解释的功能,还要能够具有指称功能。在福多看来,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解中固有的认知循环将无法使其提供这样一个完善的理论,像解释主义那样用信念归因说明内容归因的方法完全是一种颠倒次序的做法。因此,只能在承认意义的心智属性的前提下,从思想语言层面来构建这一理论。而由于思想语言的类语言特征,对作为思想语言表达式的命题和概念的内容的性质的解释就成为福多意义理论的核心。在这一理解下,语言的意义是认知条件下的产物,而在福多看来,由于认知活动的缠绕性,不能为意义提供完满的解释,且必然会导致整体论的后果。但与此同时,对思想语言的性质,以及在内容解释上如何协调关系性质和非关系性质之间的关系等的质疑也体现了福多理论中存在的困境。复次,肯定福多对意义的语言分析路径和思想分析路径的区分,以及"思想首位"的意义理论对语义内在论和外在论所作沟通的价值。同时指出,在其强表征主义的思想背景下,福多的思想语言的功能必然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它是一个只具有表征功能的符号系统,由于其内在性,这样的符号系统本质上不可能真正具有公共性条件下的学习和交流的功能。割裂语言的意义和思想的意义的联系,福多的表征符号要么是纯粹的句法形式,要么通过他的语境化方案实现与世界的关系;但在这样的方案中,福多将不得不接受一种整体论的约束,即在解释主义或普特南等人意义上的语言共同体的约束,意义是在共同体的言语和心智行动中得以展现的。最后,本文在肯定福多区分思想的意义和语言的意义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试图运用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思想,通过构建一种精致的行动主义方法论为一种温和的意义整体论提供辩护。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基于语言-思想-对象的三域划分,用言语行动、心智行动和客观行动的逻辑结构沟通三者之间的关系,承认语言的意义(语意)和思想的意义(思意)的并存性,由此表明语言表达思想和思想表征对象之间形成一个以行动为媒介的相互支撑结构。在此结构中,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思想语言,纯粹的符号形式既无法拥有公共语意以表达思想,也无法具有内容以表征世界,语意与思意都必须通过行动而获得。由于在语言、思想和对象三域以及相应的三种行动之间并不预设其中之一的在先性,行动主义方法论由此可以摆脱福多对单一的意义本原的追求,通过把本原问题相对化,在语言、认知和实践三个行动层次上共同把握意义的结构。而在弱化福多为保证意义归因的确定性所设定的强同一性标准的条件下,从意义的双重结构和行动主义方法论的立场,对上述语言的意义和思想的内容的说明都需要一种整体论的保障,但不必像福多那样在强整体论和原子论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以采纳一种温和的整体论策略。
尹金萍[8]2014年在《自我诠释与善》文中认为本文以查尔斯·泰勒认同伦理思想为研究主体,对其进行存在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的阐释。通过对现代自我及其道德根源的转换,分析现代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价值根源。在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了现代认同的功利主义建构、理性神学建构和表现主义建构,并在泰勒丰富深邃的思想中探寻其对现代自我认同的解决方案。从存在论角度,泰勒把人理解为语言的存在、共同体的存在、社会想象的存在;从方法论角度,泰勒把语言哲学和解释学融入到对作为价值承载者的人的理解之中,形成了具有诠释性特征的哲学人类学;从价值论角度,泰勒的认同伦理思想以善和自由作为核心价值,善作为人存在的本质条件,对于人具有构成性作用,是作为意义与价值存在的精神栖居之所;蕴含深刻道德根源的处境化的自由,是形成现代认同,保障个体独特性的关键。解决现代认同危机最关键的就是,如何链接现代自我与其道德根源,重新找回现代人生存中失落的精神维度。泰勒深入分析内在自我与其道德根源的转换,以视域融合的新的地平线,通过诠释性自我的重新表达,赋予天主教这一超善以道德力量,重构现代自我认同,为现代自我的心灵寻找藉以慰藉的精神家园。
胡朋志[9]2012年在《理性主义的复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乔姆斯基作为研究对象,不是因为他名气太大,而恰恰是因为他在哲学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国内更为严重。所以,本研究将主要关注乔姆斯基语言研究的哲学贡献,通过理论梳理与对比分析,论文旨在论证乔姆斯基作为一位重要哲学家的身份。乔姆斯基对于哲学的关注源于对语言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及其回答表明了他语言与哲学研究的整体思路。首先,什么是语言?乔姆斯基的回答是:语言是人类的生理官能,它是内在的、个体的、内涵的,不存在公共的语言。其次,为什么要研究语言?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的认识器官之一,因此在当前自然科学还无法解释人类认识现象的情况下,对于语言的研究将会为解开人类认识之谜提供一把钥匙。最后,如何研究语言?乔姆斯基采用了内在化、理想化、形式化的路径,它们分别强调了人类生理基础赋予的“猜测本能”、突出重点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与形式演绎的理论构建方法。这既是理性主义的,但却同时又包含着分析哲学的特征。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均可以概括为:我们是如何在证据如此之少的情况下知道的如此之多?蒯因曾发出过十分相似的追问,不仅如此,这一问题同时也是历代认识论哲学家关注的基本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认识论之谜”。乔姆斯基对于“认识论之谜”的解答遵循了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思路,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承认“天赋性”的存在,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经验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另一方面,他坚持内在的理论构建路径来形成认识、推进研究,这一路径的特点是内在化、形式化、理想化,假说与演绎是理论形成与构建的基础。然而,乔姆斯基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复兴并不意味着传统理性主义的复辟,乔姆斯基的理性主义是经过自然化改造的理性主义。具体说来,首先,乔姆斯基将“天赋性”定义为“生理遗传”,即经过自然进化而来并世代遗传的生物特征,同时乔姆斯基也并没有如笛卡尔一样对经验持否定态度,在他的理论构建过程中,经验始终是理论的起点与最终的验证依据。其次,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遵循了自然科学中最为普遍的“假说+检验”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或现象背后的本质做出大胆“猜测”,形成假说,然后通过演绎形成具体认识并交付后续经验检验。这一模式的采用有两个依据,分别是“溯因推理”逻辑(皮尔士)与“伽利略—牛顿风格”。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自然化改造,乔姆斯基有效地实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复兴。基于自然化改造之后的理性主义思想,乔姆斯基尝试对“认识论之谜”做出自己的回答。在他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进化而来的生理基础与入接触世界的经验,前者决定了认识的形式与内容,后者激发认识活动产生并检验认识结果。这一回答实现了对笛卡尔理性主义思想的自然科学式解读,并且是对康德“先验论”的经验化改造。就此看来,乔姆斯基无愧为理性主义的“当代复兴者”这一称号。蒯因基于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同样力图用自然主义来改造传统认识论,但与乔姆斯基相比,蒯因的改造不够彻底,因此也没有成功。本论文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为切入点,以他对理性主义思想的自然化改造为主线,通过理论梳理与对比研究,论证了乔姆斯基在认识论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论文共分为7章,其中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重难点、研究方法等,第7章为结论,主要总结了乔姆斯基“哲学家”、“科学家”与“政治评论家”的身份以及它们的共通之处。除此之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5章,第2章为理论渊源,论述了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对传统理性主义与分析哲学的继承关系;第3章为理论内容,重点介绍了乔姆斯基的几个主要理论成果(天赋语言观、I-语言、原则与参数框架)与它们对于认识论研究的意义;第4章分析了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其中乔姆斯基对皮尔士“溯因推理”的继承与他对伽俐略—牛顿式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论述的重点,同时本章第3节通过对比蒯因“自然化的认识论”阐明了乔姆斯基的“方法论的自然主义”;第5章基于对语言与儿童语言习得的不同理解,对比研究了乔姆斯基与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思想,通过对比初步明确了乔姆斯基作为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挽救者与复兴者的历史定位;第6章为论文的理论归结,主要从语言观与本体论两个角度总结了乔姆斯基对于认识论研究的理论贡献,并基于此分析了两个哲学研究中争论已久的话题:私人语言与心灵自然化,在这一章中,乔姆斯基作为哲学家的地位得到巩固。
杨莉萍[10]2004年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心理学有许多基础信念:“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因此得以借助言语、行为的中介了解或反推人的心理;语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图画;等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烈要求消弭主客思维。它认为,第一,主客体的分离和对立是一个错误。离开感知的心灵就没有任何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主客体统一的、经验的世界。第二,任何“反映”都依赖于“反映者”的前理解。对任何对象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做的无前提的把握,而是在先有、先见、先把握中先行给定了的。第三,要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内心世界,必须首先能够准确地识别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但“心理”不同于物质,它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重量”,我们实际上无法准确地区分和识别它们,更谈不上对外“表达”。运用再先进的科技手段所测定的也只能是由心理变化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对于心理的内容本身,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直接测定或再现。第四,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言不是对事物的表征,语言的意义来自生活游戏的约定。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的产物。感觉不仅是大脑的生理功能,更是“传统”的一部分。记忆不是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社会事件”或“集体行为”,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情感并非人或有机体对于刺激的“自然反应”,而是对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情感剧本”的表演。人的性别同样是社会的建构物。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因此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从个体内在心理向外部的社会建构过程转移。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现代心理信念的批判,不是对后者的“证伪”,而是试图说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的或惟一的“真理”。同样,社会建构论并不认为自己对后现代心理信念的重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把它当成现代心理信念之外的“另一种建构”或“另一种可能性”。至于我们选择那一种建构或可能性,不是根据它们的“真假”、“对错”,而应考虑它们分别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发展和心理生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 郝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语言存在与知性的经验基础[D]. 刘照惠. 西南大学. 2016
[3]. 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D]. 郭广. 武汉大学. 2015
[4]. 述评罗蒂对镜式哲学的批判和改造[D]. 屠军. 湘潭大学. 2004
[5]. 洛克观念论中的语言问题探析[D]. 贾星北. 黑龙江大学. 2010
[6]. 社科文献中人称代词的理解与翻译[D]. 高菲. 山西大学. 2013
[7]. 杰瑞·福多意义整体论批判之研究[D]. 施展旦. 南京大学. 2017
[8]. 自我诠释与善[D]. 尹金萍. 黑龙江大学. 2014
[9]. 理性主义的复兴[D]. 胡朋志. 浙江大学. 2012
[10].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 杨莉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标签:哲学论文; 洛克论文; 语言哲学论文; 乔姆斯基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 理性主义论文; 本雅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