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周卫娟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451150)

摘 要: 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与扶贫实践为现实依据,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将反贫困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体现了精准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维,强调了反贫困工作中人的主体作用,对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脱贫攻坚;反贫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思想基础, 以中国当前的社会贫困问题为现实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为中国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出发分析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的思想内涵及理论创新,有利于推进我国扶贫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不仅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还源于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制度是社会贫困的根源,只有消灭不合理的制度,才能实现消灭贫困与共同富裕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决定论、消灭剥削制度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社会制度是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以攫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为目标,将工业生产中攫取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此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产生了机器排挤工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失业和贫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说过,工人越劳动就越贫困,最终使劳动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只有消灭剥削制度,才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期望在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改善工人的贫困状态,那无疑是天真的幻想。 同时,马克思还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比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存在状态。普罗米修斯将神火带到人间,却被众神钉在岩石之上,承受着饿鹰啄食肝脏的磨难。与此相似,无产阶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遭受着日益贫困的苦难。因而,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打碎无产阶级身上的枷锁,才能根本改变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的命运。在如何消灭阶级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论著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消灭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制度,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其中,邓小平认为贫困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因为中国经济比较落后,所以消灭贫困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相当长时间内都要面对贫困问题。 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分阶段、分步骤地解决贫困问题。 具体而言,应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稳步解决贫困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多了,才能更好实现反贫困的目标。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 对当代中国而言反贫困就是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

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域下的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

进入21 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贫困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减贫发展目标,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在反贫困问题上的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反贫困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为了顺应世界反贫困的趋势,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在许多重大场合对我国反贫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略思想。

从图5还可以看出,随着等壁厚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夹芯层等效密度的增大,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呈现明显减小趋势,这与上述描述一致。结合公式(17)和(18)可知,双壁厚类方形蜂窝夹芯等效密度为等壁厚类方形蜂窝夹芯的1.5倍但当2种壁厚的类方形蜂窝夹芯等效密度相等时,两者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相差较大,随着等壁厚蜂窝夹芯等效密度进一步增大,2种壁厚的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越来越接近,由此可知等效密度对蜂窝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的影响比壁厚更大。

(一)以辩证思维把握贫困问题的症结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

(二)以精准思维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 社会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生存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扶贫开发中脱贫攻坚应当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建立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社会扶贫体系。习近平指出,应当建立中央、省市、县区、乡镇一起抓的扶贫体系,建构跨地区跨行业的、社会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引导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社会大众等充分参与扶贫开发。 习近平还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民生建设成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当将扶贫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将扶贫对象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官员的扶贫工作积极性。 此外,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差、劳动技能缺失,所以应当将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好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与此同时,应当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结合起来, 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方式保障贫困群众的生活[3]

(三)以系统思维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扶贫攻坚工作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贫困进行准确“研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的开发式扶贫取得了巨大成绩, 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但是现阶段我国贫困问题已经不是“面”的问题,而是被压缩于11 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一些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等“点”的问题,扶贫对象不够精准、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扶贫效果持续性较差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对扶贫攻坚工作提出六个“精准”要求,深刻阐述了扶持谁、如何扶、谁来扶等重大问题。这些新思想是对现有扶贫模式的重大突破,为创新扶贫工作思路、转变扶贫开发理念、提高扶贫效率指明了方法。 习近平还指出,要确保把真正贫困、需要扶持的人口弄清楚,把致贫原因、贫困程度搞清楚,以便做到因人施策、靶向“治疗”。 近些年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贫困人口识别等相关政策措施,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通过采取“滴灌”的方式,我国找准了导致深度贫困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模式预报结果的检验是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标准及算法进行的。使用了2016年7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模式预报数据和环保总站发布的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2015年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进行对比分析,使用了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来检验模式预报结果。

三、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 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及解决中国具体贫困问题的成功典范。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在解决主要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转变。 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 对我国现阶段系统治理贫困、 反贫困的深层次矛盾以及贫困问题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反贫困规律,开创了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习近平认为,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较低、生存环境恶劣,这些往往是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因而应当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同时还应当将脱贫攻坚与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结合起来,实现“输血”和“造血”的有机结合。习近平还强调,脱贫攻坚并不是简单地改造村容村貌, 也不是简单地为贫困群众提供扶贫贷款、贫困救济,而是将提高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2]

(一)将反贫困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 贫困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的,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论述, 也未就如何开展反贫困工作提出明确的思路。 在新时代反贫困实践中, 习近平指出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 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习近平还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贫困问题是最突出的短板,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他专门强调应当将脱贫攻坚列入议事日程, 制定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稳妥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出发点, 从当代中国的扶贫开发经验出发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新思路, 并将脱贫致富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性发展[4]

(二)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思路

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扶贫攻坚工作是践行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贫困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反贫困目标。为此,习近平提出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固然需要国家支持、社会帮助,但是内因才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最终需要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 2012 年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 习近平就将人民主体性思想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之中,提出了“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这一重要脱贫理念[5]。 践行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 就是要正确处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自主积极性与外部帮扶的关系, 鼓励贫困群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 提高贫困群众自主就业与创业的积极性。 在具体扶贫工作中,要改进和创新帮扶方式,多采取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提高其增收致富能力。 由上可见,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这无疑是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理论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创造性应用,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6]

(三)强调了反贫困中人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哲学、 政治经济学等宏观视野考察了社会贫困问题,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探索了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方案。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抽象的社会理论, 并不能直接用来指导反贫困工作实践,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社会现实、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才能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思路。 比如,习近平指出要甩掉贫困的帽子,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乡村旅游、农业开发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贫困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制度建设,完善扶贫资金拨付机制、扶贫监督机制,要通过建档立卡、干部驻村、精准考核等方式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此外,习近平还提出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扶贫工作要求,不断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显然,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扩展, 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变得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一直是全球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7 亿多人口脱贫,占世界脱贫总人口的70%以上,创造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当前的贫困问题为切入点,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略,比如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方略,“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科学扶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内源扶贫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些脱贫攻坚思想,不但为中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 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提出,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以开放理念拓展扶贫思路,加强扶贫开发经验的学习交流, 为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为正在开展脱贫工作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减贫经验和中国方案,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从而彰显了我国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担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此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帮助贫困人口的唯一途径。 显然,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安:我与帕内拉教授学习了两年半,后来因服兵役而不得不临时中断。根据规定,我不能离开军队驻地。但万分幸运的是,著名钢琴家齐科里尼居然应他朋友邀请,定期造访我所在镇上的一所私人学院,并为学生授课!在听过我的演奏之后,齐科里尼立刻决定收我为学生,还亲自出面请求军队负责人,为我创造了练琴条件。

总之,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当代解决贫困问题、 扶贫战略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现阶段解决贫困难题的思想纲领与行动指南。 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赋予了中国扶贫思想新的特征与时代内涵, 对解决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以及推动世界反贫困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与受访者的互动中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受访的所有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本省的藏族大学生基本没有恋爱对象且对于恋爱动机的态度持有保守的观点,而外省的90后藏族大学生(尤以云南为主),都持有比较开放的恋爱观,恋爱动机趋于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江峰,陈晨.试析《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辩证思维特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7-144.

[2] 张菊香.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时代创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2-46.

[3] 蒋英州.使命担当与理论开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时代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8-54.

[4] 陶卫平.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3):5-8.

[5]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18.

[6] 韩广富,葛一璇.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6-3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26(2019)11-0008-04

收稿日期: 2019-07-30

基金项目: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2018YB002)

作者简介: 周卫娟(1980—),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 刘奇征】

标签:;  ;  ;  ;  

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