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应急演练是应急预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本文结合兖矿集团救护大队矿山应急救援综合模拟演习系统应用实践,对救护队员通过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后心理素质变化进行分析,科学地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了评估。
关键字:矿山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心理素质; 训练效果
1 引言
应急演练是应急预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应急救援演练的主要内容有:体能训练和高温浓烟训练;防护设备、检测设备、通信及破拆工具等操作训练;建风障、木板风墙和砖风墙,架木棚,安装局部通风机,高倍数泡沫灭火机灭火,惰性气体灭火装置安装使用等一般技术训练;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医疗急救训练;模拟实战演习等。
为满足矿山应急救援的需要,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可以充分模拟井下环境的演习训练巷道,并在其基础上研究开发一套模拟明火、高温、浓烟、有毒气体的灾害环境模拟系统,实现视频监控、语音通讯以及人员定位等功能。训练巷道能模拟井下各种事故的复杂条件,使救护队的演习接近实际。根据模拟系统制定应急救援演练方案,通过多次模拟训练,对救护队员身体及心理素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矿山应急救援综合模拟演习系统建成以来,通过模拟演练,对救护队员心理素质影响较大,训练成效明显。
2 参训人员心理素质变化分析
心理素质即指构成心理的因素及其水平,构成心理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人在复杂、恶劣或陌生条件下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恐惧和紧张两种形式,这对救护队员的工作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救护队员能否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在灾变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正常发挥救护队的功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1恐惧心理
一般来说,当人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恐惧是人的基本心理状态之一,是指人对某些事物(观念的或实在的)给自己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的心理反应。恐惧感的产生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或陌生的环境的力量或能力而造成的。
研究表明,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除了人的表情动作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外,人的有机体内部会发生如下一系列生理变化:
(1)呼吸系统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常会引起人的呼吸系统的变化,一般表现为呼吸的加速或减慢、加深或变浅。例如人在受到创伤,产生剧痛时的反应是呼吸加深、加快;恐惧时则呼吸减弱、放慢,甚至临时中断;在狂欢或悲痛时,呼吸会发生痉挛现象。
(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在愉快时心跳正常;恐惧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中氧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化系统的变化。愉快的情绪通常促使胃液、唾液、胆汁等的分泌;而感到恐惧时,胃液等会减少分泌,甚至停止分泌,从而使人会感到口渴。
(4)外分泌腺的变化。人在愤怒、悲哀、喜悦时都可促使泪腺分泌;愤怒时常出热汗,恐惧时则会出冷汗。
(5)内分泌的变化。肾上腺素、肠岛素、肾上腺皮脂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分泌,均受情绪影响而发生变化。人感到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血压等变化。
矿山救护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矿井火灾、瓦斯、煤尘、水、顶板等灾害事故,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救护队员的工作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并存在较高的危险性,这不可避免的造成抢险救灾人员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往往会给抢险救灾任务的完成、工作效率的提高等带来消极影响,产生—定的负面效应。首先,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救护人员会发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手抖腿颤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增加误操作的可能性;其次,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导致救护人员对困难估计过高,表现在决策上出现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行动上缩手缩脚,降低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救护人员往往仓促处理相关事项,从而可能给二次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通过模拟演习训练,培养救护队员对灾变环境的认知和熟悉程度,增强救护队员对恶劣、危险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矿山救护工作意义重大。
为了考察系统在减轻救护队员恐惧心理方面的作用,在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通过测试呼吸系统的变化作为考评的指标。把人的恐惧程度分为强、中、弱、无恐惧感三类,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利用呼吸描记仪,对参训队员的呼吸活动进行观测纪录,结果如表2所示,对应的呼吸次数变化趋势线如图1所示。
图1 参训队员训后呼吸次数变化趋势线
由记录结果可以看出,通过训练,参训队员对灾变时期的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恐惧心理逐步减轻,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增强,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下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能力和条件。
2.2 紧张心理
紧张是指当个体认识到由于自己不能达到环境的要求(或缺乏对环境的控制和适应能力),并由此会产生严重后果时,个体对于环境要求与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导致人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当面对一个生疏的工作任务时,因对其不了解而产生紧张心理;
(2)当面对意外发生的事件时,因担心自己无法应付这一局面而产生紧张心理;
(3)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新情况,导致个体无法应付时产生紧张心理;
(4)当人处于危险环境下时,由于恐惧而产生紧张心理;
(5)时间紧迫时,担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可能完不成任务时会产生紧张心理;
(6)在情况不明、信息不充足情况下行动时,因担心某些无法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降临时,也会产生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对工作效率、人的可靠性和安全生产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必要的、适度的紧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一旦紧张状态持续得过久,或者紧张过度,不仅会严重影响工作安全,而且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很大损害。首先,心理紧张容易导致无效的、错误的操作行为;其次,人在高度紧张时(如在危急情境中),常表现为反应迟钝且反应不适当,或者手足失措,甚至干脆放弃可行的操作;最后,长期的或过强的心理紧张会导致心理疾病。救护队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其不可避免的产生紧张心理,通过训练的手段把救护队员的紧张心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于提高救护工作的水平意义重大。
紧张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有程度高低的区别。根据人的生理变化,可分为四种情况:
a.紧张缺乏或不足,人心情平静,紧张不足也就是不太紧张,对待工作无所用心;
b.紧张适度,这是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此时机体的生理反应只发生中等程度的改变,个体自我感觉良好,工作能够持久,动作的可靠性高,一般也不会产生严重的违章操作或错误动作;
c.紧张偏高,此时紧张开始对人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d.紧张过度,此时能量消耗很大,生理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动作可靠性降低。利用“矿山应急救援综合模拟演习训练系统”,兖矿集团救护大队组织了一系列演习心理。通过对参训队员的训后生理反应和动作灵活性反应性等的测试分析,我们对队员的紧张程度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随着训练的深入,从紧张程度上看,参训队员对灾变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紧张心理逐步减轻,训练后期基本上达到了适度紧张的范围;从比例上看,参训队员中心理紧张过度的人员数理逐步减少(如图2)。
图2 不同阶段不同紧张程度的人员比例
3 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参训队员的心理变化数据并结合救护队员在煤矿现场的实际表现,救护队员通过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加深了救护队员对复杂危险环境的认识,增强了队员在危险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救护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达到训练效果。这保证了队员在实际抢险救灾过程中能够做到“处乱不惊,熟练操作”,有利于矿山救护队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兖矿集团矿山救护大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王永胜(1967-),汉族,辽宁凌源人,硕士研究生,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任公司通防部副主任,从事矿井通风工作多年。
论文作者:王永胜1,范宝贵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3
标签:紧张论文; 心理论文; 队员论文; 环境论文; 矿山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 应急救援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