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波[1]2002年在《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1.制备反映可靠的偏头痛急性发作的动物模型,为偏头痛等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2.观察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鉴定:体重为2.5~3.2kg的短毛猫20只,随机分为4h(n=6)、8h(n=6)、20h(n=8)叁个区组,每个区组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刺激组。实验动物以兽用氟胺酮(0.01ml/kg)麻醉后,用电钻钻开颅骨,暴露SSS。假手术对照组不予电刺激;刺激组分别于手术后4h、8h和20h,以单刺激为脉宽250μs、电流1.5mA、频率3Hz的方波刺激SSS区硬脑膜2小时。刺激结束后1小时灌注固定,并取脑干及上颈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行延髓和上颈髓冰冻切片c-fos染色。 2.NO在叁叉神经血管系统中枢痛觉信息传递中作用:体重为2.5~3.2kg短毛猫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刺激组、生理盐水组、L-NAME(100mg/kg)组和7-NI(10mg/kg)组,分组处理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延髓和上颈髓连续切片,行冰冻切片c-fos及nNOS染色。 结果: 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鉴定: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部浅层和C_1后角的Ⅰ、Ⅱ层,为核染。在孤束缝核和中央核及中央导水管周围X层也有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表达。假手术对照组动物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少;8h刺激组和20h刺激组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较相应区组内假 中文摘要 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多。 2.NOS抑制剂对。-fos表达的影响: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 延髓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段和CI后角l、11层,表现为核染。LNAME 组和 7-NI组两组之间的 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无显着差异,但均 较刺激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刺激组动物的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 经元数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加,而与生理盐水组无显着差异; 3.nNOS表达及NOS守制齐对其表达的影响:nNOS免疫反应阳性一经 元主要位于延髓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段和CI后角的浅层门门层),与 C-fOS表达的部位相似,但以胞浆染色为主,无染色的胞核清晰可见; 其深层、孤束缝核和中夹核、中央导水管两侧可见数个直径较大、轴突 较长的 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而 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 遍布后角及中央导水管两侧,并似向前角和后角浅层方向投射,其中后 角浅层着色明显比其它部位深。电刺激后可见较长的纤维呈串珠样改 变。刺激组动物的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 明显增加,而与生理盐水组无显着差异;LNAME组和 7-NI组的 nNOS 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刺激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但两组之间 无显着性差异。此结果与NOS抑制剂对C1OS表达的影响相似。 结论: 1.刺激SSS区硬脑膜可激活与在血管性头痛痛觉中枢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的叁叉神经二级神经元;延长手术和刺激间隔的时间可减少非刺激固素 的影响;猫 SSS区硬脑膜刺激诱导叁叉神经脊束核。-fos表达的模型可‘作为研究偏头痛等血管性头痛病理生理机制、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稳定可 靠的动物模型。 2.No可影响叁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痛觉信号传递,卜NAME和7-M可能通 过抑制NO的生成,阻断叁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的激活,从而终止偏头 痛发作。NOS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将来治疗偏头痛发作的一种新型特效 3 中文摘要 药物。
刘若卓[2]2003年在《交感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1.研究PAG在血管源性头痛如偏头痛涉及的伤害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 2.观察交感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传导中的作用。 方法: 1.PAG在偏头痛的痛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以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假手术对照组(n=10)、刺激组(n=20)叁个区组。空白对照组为过深麻醉后直接处死;其他两组大鼠以台式牙钻颅骨钻洞暴露SSS后,将电极固定于其上硬脑膜,假手术对照组不予电刺激;刺激组以单刺激为脉宽250us、电流1.5mA、频率3Hz的方波电流刺激2小时。刺激结束后1小时灌注固定,取脑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冰冻切片c-fos蛋白(Fos)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染色。 2.交感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传导中的作用:以雄性SD大鼠 中文摘要 (体重为 220-2509)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叫) 和实验组(n—10)两个区组,假手术对照组手术暴露右侧颈上 交感神经节;实验组行右侧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术,以手术侧 出现 Horner征为手术成功的标志。10天后以台式牙钻颅骨钻洞 暴露HS;给子电流刺激2。J、时,刺激结束后1小时灌注固定, 取脑干和上颈段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中脑导水 管周围灰质和上颈段脊髓连续切片,行冰冻切片C-fo S蛋白(F O S) 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染色。结果: 1.PA G在偏头痛的痛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F O S和N O S免疫反 应阳性神经元刺激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假手术 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F。S和NOS免疫反应阳性神 经元主要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区和腹外侧区,阳性 细胞数头侧至尾侧逐渐增多。 2.交感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传导中的作用:FOS和 NOS免疫 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区和腹 外侧区、叁叉神经脊束核(Sp5C)和上颈段脊髓灰质后角的第 I、11板层,双侧对称。F仍和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行 3 中文摘要 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术的实验组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结论:1.刺激大鼠上矢状窦(SSS)区硬脑膜可激活PAG,PAG可能参与 血管源性头痛如偏头痛的痛觉中枢调控。2.交感神经节摘除术增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疼痛刺激的反应,同 时 NO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疼痛调控过程。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 偏头痛中伤害性感觉信息导致的疼痛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并对疼 痛有抑制作用。
李佳川[3]2008年在《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头风愈滴丸是以西南区域性中药特色资源川芎、白芷等配伍制备而成的创新性药物,临床拟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本课题拟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探讨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为头风愈滴丸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分别采用硝酸甘油偏头痛动物模型、利血平致低5-HT化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表现的影响,检测分析相关神经递质、神经肽及血液生化物质等指标,并辅助以离体血管、脑血流、脑膜微循环实验,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实验,镇痛实验,探讨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偏头痛动物模型方面: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头风愈滴丸能明显减少动物的阳性反应次数,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中DA的含量,升高脑组织中5-HT、NE的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降低血浆中CGRP、TXB_2、6-keto-PGF_(1a)的含量,升高血清中NOS的活性及血浆中ET的含量,并纠正ET/NO比值、TXB_2/6-K-PG比值的平衡失调;对利血平致低5-HT化小鼠偏头痛模型,头风愈滴丸能明显升高偏头痛模型小鼠脑内5-HT的含量。(2)血管方面:头风愈滴丸对高K~+致离体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痉挛具有明显解痉作用,且无内皮依赖性;能明显增加麻醉家兔的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指数,但对动物的心率及心电图无明显影响;对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头风愈滴丸能明显增加微动脉管径及毛细血管网交叉点数目,且微静脉管径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对断头法致小鼠的缺血、缺氧,能明显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及张口次数。(3)血液方面:头风愈滴丸对体外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对抗“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引起的体内血栓形成,减少动物死亡数并使偏瘫恢复正常;头风愈滴丸还能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黏度。(4)镇痛方面:头风愈滴丸对福尔马林致小鼠慢性神经性疼痛反应,能明显减少动物的舔后足时间,改善小鼠的伤害性疼痛行为反应;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能明显延长扭体的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的次数,但对热板致小鼠舔后足反应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头风愈滴丸具有较好的防治偏头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相关:一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神经肽,减少致痛致炎物质、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降低神经细胞、脑血管的进一步损伤,缓解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二是通过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叁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抗血小板聚集,减少5-HT释放;四是通过提高机体痛阈值,缓解或预防头痛的发生。
谢娜[4]2012年在《PKCε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中的作用及加巴喷丁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KCε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中的作用及加巴喷丁的干预研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144只,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 group)、假手术组(C group)、偏头痛模型组(M group)、氟桂利嗪组(F group)、加巴喷丁组(G group)和H-7组。每组大鼠24只,共144只。分别用电生理、Western-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法等技术或方法,从硬脑膜血流量、叁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PKCε膜转位水平和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等方面进行实验。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处理,显着性水平P<0.05。结果:本实验成果复制Moskowitz偏头痛大鼠实验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出现刺激侧咀嚼肌收缩、口鼻分泌物增加以及前肢频繁搔头、紧闭眼睛、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等行为学改变。(1)硬脑膜血流量检测:造模后2h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增加,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加巴喷丁组和H-7组分别与氟桂利嗪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H-7组与加巴喷丁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氟桂利嗪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加巴喷丁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H-7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2)叁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监测:偏头痛大鼠造模后,叁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到造模后2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与模型组相比,放电频率明显下降,P<0.01;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放电频率增加,P<0.01;H-7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加巴喷丁组和H-7组与氟桂利嗪组相比,放电频率明显下降,P<0.01;H-7组和加巴喷丁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PKCε膜转位水平测定: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KCε膜转位水平明显增加,P<0.01;H-7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和模型组相比,水平明显降低,P<0.01;加巴喷丁组和氟桂利嗪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H-7组和氟桂利嗪组相比,膜转位水平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H-7组和加巴喷丁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4)脑脊液氨基酸含量测定: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与正常组相比,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增加,P<0.01;H-7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与模型组相比,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明显减少,P<0.01;加巴喷丁组和H-7组与氟桂利嗪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或P<0.05;H-7组与加巴喷丁组相比,同样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与正常组相比,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和丝氨酸)水平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加巴喷丁组和H-7组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PKCε参与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形成机制,可以作为治疗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药物靶点;(2)氟桂利嗪、加巴喷丁和H-7均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有治疗作用,加巴喷丁的药物效果优于氟桂利嗪,而H-7的疗效优于加巴喷丁。创新点:1、初步探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证明PKCε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2、从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入手,研究治疗偏头痛新的药物靶点。证明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形成抑制剂,如氟桂利嗪、加巴喷丁和H-7均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有治疗作用。3、初步研究偏头痛中枢敏感化不同治疗药物药物疗效。证明加巴喷丁的药物效果优于氟桂利嗪,而H-7的疗效优于加巴喷丁。
王蓉飞, 于生元, 刘若卓, 姜磊[5]2007年在《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核因子(NF)-B 蛋白在偏头痛痛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方法雄性 SD大鼠,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区(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后电刺激该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中脑导水管(PAG)周围灰质 NF-B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刺激组每张切片 PAG 区的 NF-B 蛋白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111.7±15.7、112.9±10.7、508.7±30.8,刺激-组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2,t=-36.21,均 P<0.05)。结论在 PAG 区出现 NF-B细胞的激活,表明 NF-B 蛋白在偏头痛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何农[6]2002年在《N-甲基-D-天门冬氨酸》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实验观察了大鼠鞘内注射NMDA、MK801和L-MANE前后的缩爪反应潜伏期;在叁种疼痛模型上,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了鞘内注射MK801和L-MANE前后大鼠脊髓背角中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FOS的变化,并对NMDA-NO系统在脊髓痛觉过敏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方法 1.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G_1,对照组);NMDA 0.01μg(G_2组);NMDA 0.1μg(G_3组);NMDA 1.0μg(G_4组);NMDA 10μg(G_5组):L-NAME 250μg(G_6组);先注射L-NAME 250μg,10min后,再注射NMDA1.0μg(G_7组)。MK801 250μg(G_8组);先注射MK801 250μg,10min后,再注射NMDA1.0μg(G_9组)。先注射L-NAME 250μg和MK801 250μg,10min后,再注射NMDA 1.0μg(G_(10)组)。给药后每隔5min采用热板测定一次大鼠的缩爪反应潜伏期(HWL),然后换算出大鼠的疼痛指数(AI),直至60min为止。 2.160只大鼠,随机分成16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大鼠左侧后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μl,24h后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Fc组);大鼠左侧后掌皮下注射4%甲醛50μl,然后在注射后第1h、4h、8h、12h和24h时,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分别记为F_1组、F_4组、F_8组、F_(12)组和F_(24)组);大鼠鞘内注射MK801 250μg,15min后,向其左侧后掌皮下注射4%甲醛50μl,然后在注射后第1h、4h、8h、12h和24h时,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分别标记为FM_1组、FM_4组、FM_8组、FM_(12)组和FM_(24)组);大鼠鞘内注射L-NAME 250μg,15min后,向其左侧后掌皮下注射4%甲醛50μl,然后在注射后第1h、4h、8h、12h和24h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分别标记为FL_1组、FL_4组、FL_8组、FL_(12)组和FL_(24)组、)。每个脊髓标本均取腰膨大处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此处的FOS、CGRP和SP的含量。 3.160只大鼠,随机分成16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坐骨神经,术后取脊髓标本(C_C组);制成标准的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取脊髓标本(分别记为C_1组、C_3组、C_5组、C_7组和C_(14)组);鞘内注射MK801 250μg,15min后,制成标准的慢性结扎损伤模型,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处死,取脊髓标本(分别记为CM_1组、CM_3组、CM_5组、CM_7组和CM_(14)组);鞘内注射L-NAME250μg,15min后,制成标准的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处死大鼠,取脊髓标本(分别标记为CL_1组、CL_3组、CL_5组、CL_7组和CL_(14)组)。每个脊髓标本均取腰膨大处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此处的FOS、CGRP和SP的含量。 4.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神经刺激仪只
参考文献:
[1]. NO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中枢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D]. 王贺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2]. 交感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痛觉信息传递中作用的基础研究[D]. 刘若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
[3]. 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佳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4]. PKCε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机制中的作用及加巴喷丁的干预研究[D]. 谢娜. 泰山医学院. 2012
[5]. 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影响[J]. 王蓉飞, 于生元, 刘若卓, 姜磊.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6]. N-甲基-D-天门冬氨酸[D]. 何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