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为忠
文/鄯爱红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释义】凡可以有利于国家者,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这就是“忠”。
【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等。
ofo的黄色标志已经从理想国际大厦楼顶消失了。但这已不能成为ofo的新闻了,因为还有很多更糟糕的:巨额的供应商欠款、无法返还的用户押金、几乎无望的继续融资、濒临断裂的资金链、大规模的裁员和业务收缩。
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无数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佳话迭出。先秦时期的和石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醉石、北宋时期米芾、苏东坡对石头的痴爱等等趣闻轶事,无不积淀成中华石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记录了从鲁隐公(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公元前468年)这254年间,发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具有重要启发。
近年来独立影像诊断中心发展迅速,卫生行政部门不断跟进的政策文件为医学影像互认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新兴的独立影像诊断机构与现有影像共享体系之间如何实现系统对接、两者标准能否统一、相关者权责划分的依据又从何而来,随着独立影像诊断中心将来在我国的铺开,这些问题亟需深入探讨,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忠”,有“利君”与“利国”两层含义。首先,要求臣对君尽己奉献、忠诚不欺、尽心竭力,奉献自己的一切,正如孔子所说“臣事君以忠”。其次,这种奉献不应出于利己之私心,而应出于利君、利国、利社稷的公心,以道事君,所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利社稷、国家和民众的“公忠”观念。
所谓公忠,指的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公忠区别于忠于一家一姓一人的私忠。《忠经》以“至公无私”释“忠”,认为忠即是公正,不偏私,“不正其心而私于事,与忠相反也”。忠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忠者中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忠是对中正、正义的尽心竭力,公正无私。基于中国传统的公忠思想,由此引申出来的“天下为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知无不为,是一种为“公家之利”竭尽全力的精神品格,引申到人际关系上,不论是对君王,还是对朋友,都应当尽己所能,知无不为,知无不言。进一步而言,忠的含义是要助善而非助恶。“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盐铁论·刺议》)“人以事相谋,须是子细量度,善则令做,不善则勿令做,方是尽己。若胡乱应去,便是不忠。”(《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就是说,在为人谋事方面,只应“成人之美”,而不应“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忠是有原则的而非无原则的。党员干部的“忠诚”不是无原则的服从,而是有原则的坚守。领导干部要不怕得罪人,敢于直言,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如果出于畏惧心理,那些无原则服从或者面服心不服者,那些为了实现自我利益而“高级黑低级红者”,都是典型的“不忠”。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朱 健
标签:无私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论文; 《左传》论文; 作者简介论文; 《国语》论文; 公元前论文; 左丘明论文; 无不为论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