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一些教学基本规律是否还需遵循?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如何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新课程的精神,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意识中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规律;语文教学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后,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能够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却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感到迷茫或产生怀疑。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本来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却连声对其说“不”。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在有为之一辩的必要。如果是,而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整个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认为,无论语文课程再怎么改革,其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是不变的。
一、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现代汉语来说,是指具有现代汉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从内涵上讲,语文能力是个体完成语文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划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即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语文能力,如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力、准确而巩固的记忆力等。本文所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能力。
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更多的语文实践。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阅读方面,可以根据阅读对象分类。论述类文章,能力重点是概括提炼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的逻辑联系,做出初步评价。实用类文章,能力重点是筛选处理文本信息,准确解读。文学作品,能力要点是整体把握作品,感悟艺术形象,理解文本价值,个性化地解读。古文,能力要点是借助注释辞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还要梳理词句知识,学会运用。此外,课外阅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写作方面,各类文体的写作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论述类,要学会恰当地表达观点,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做到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记叙类,要做到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特别是要学会描写,能把人物事件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实用类,则要学会根据文体特点要求完成写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学 生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训练,不是繁琐的练习 “训练”,是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和学生的反复、多次的操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叶圣陶认为,要使学生把学习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在课程标准中,虽然少提“训练”字眼,但“训练”精神却一以贯之。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实践”也是在要求“练”。叶圣陶先生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主张教学时,学生“见不到处给他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练”,在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练”,培养正确读写汉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练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训”,就是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教师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载体,语言包括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过去重在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掌握;要教会学生理解、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即作者在具体情境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所透示出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韵味。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有人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虽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下来又有何用?不要忘记要学生积累的是语言的精华,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
教师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说、写训练。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行说、写的单独训练。“新大纲”提出“口语交际”是要进行训练的。总之,语言训练包括丰富的内容,不能用支离破碎的练习课来代替。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政,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三、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循循善诱,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夫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它符合教育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明白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有步骤的引导中,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出发点引导学习,当学生思维遇到阻塞时,给予启发;一处阻碍消除了,思路畅通了,还会有下一处阻碍,还要给予启发。学生就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学会学习。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更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违背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贵戚坊初中 044100))
论文作者:武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循循善诱论文; 规律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