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中医医院 四川 雅安 625302)
【摘要】在耳鼻喉科中,咽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属非特异性炎症。据统计,它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鼻炎、扁桃体炎和喉炎并存,是各种微生物感染咽部而诱发产生的炎症。从当前临床医学角度来看,引起咽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传染途径以飞沫或直接传染相对多见。分型主要包括急性咽炎、链球菌性咽炎,慢性咽炎等几种,其中慢性咽炎又可分为慢性肥厚性咽炎、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过敏性咽炎、慢性反流性咽炎等。借此,本文对罗荣钧老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附案例1例。
【关键词】慢性咽炎;中医;扁桃体炎;喉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341-02
通常情况下,慢性咽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有局部性咽部炎症和咽淋巴组织炎症两种。据统计,慢性咽炎无传染性,临床医学上常将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作为诱发慢性咽炎的主要病因,其多发群体主要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居多,病程长、反复发作极明显,严重者甚至迁延月余或数月难愈的现象。若患者长期咽炎明显时,不仅常有如鲠在喉,咳吐不出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笔者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与经验传承人,在与罗老师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罗老师在慢性咽喉炎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故对其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进行临床总结:
1.慢性咽炎在中医中的病机分析
在临床医学中,慢性咽炎的发病概率极高,所慢性咽炎主要是指咽部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病变,在中医中属“喉痹”范畴,将其称作“梅核气”,多发于成年人群。据某中医药典记载: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2]。从发病因素来看,慢性咽炎的发生与患病者出现情志抑郁、抽烟、情绪波动有较大关系,其中咽部干燥、灼热、发胀、发痒、堵塞等均是慢性咽炎发生后的常见症状,其咳嗽是清理其分泌物最常见的方法,且清晨咳嗽是常引起恶心,咳嗽时吐出的痰块粘稠性极高。有的学者在临床教学与就诊时常常引用《素问·阴阳别论篇》中的一句话对喉痹进行阐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但对于何谓“一阴一阳结”却在历代医学中注解略有不同。有的学者引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话对其进行阐述: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也就是说一阴一阳相互搏结时,则容易引起咽喉闭塞或不通,最终诱发慢性咽炎[3]。有的学者则认为外因壅遏肺系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继而导致患者咽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或喉底出现颗粒突起,最终导致慢性咽炎的发生[4]。在《证治准绳》中云: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尽得以病之,然统其所属者,乃在君相二火而已。与此同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中则明确的指出,慢性咽炎的发生主要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另外,清张璐在其《张氏医通》中明确指出: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痹者,闭也,必肿甚,故咽喉闭塞[6]。
而罗老师则认为上述学者中对慢性咽炎归属于“喉痹”的阐述提出了异议,罗老师解释说:在中医治疗喉痹时,不应太过于纠结于所谓:一阴,何谓:一阳;《素问·阴阳别论篇》中所谓的“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的中心意义主要是在阐述慢性咽炎的发生时阴、阳两股邪气相互搏结,继而导致咽喉部的闭塞不通,并最终引发慢性咽炎。从中医解剖学角度来看,咽喉主要位于“七冲门”中的“吸门”部,即人身的半表半里之处,在“贲门、幽门”之前,“飞门、户门”之后。当病入少阳,且游荡于半表半里之间时,常导致肝胆气郁,继而影响三焦气机,上焦不利极易导致“咽干”之症,风邪内扰则常引发“咽痒”之症,痰气交结则极其易引起咽部异物感或咳痰不利等症[6]。故在临床治疗时,罗老师则多采用具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之效的中药配方对该病进行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基础方相关性探讨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慢性咽炎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发生,临床上以阴虚为多,阳虚相对少见;另外,该病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兼挟“痰凝“或“瘀血”之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常常以辨证治疗为主。故罗老师在临床中常将解半表半里之邪作为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参考:本方由桑叶30g,玄参、麦冬、桔梗、赤芍、生地黄、浙贝母、燀苦杏仁、野菊花、蜜紫菀、蜜百部、丹参、红花各15g,甘草、燀桃仁各10g,共2剂,水煎,口服、每日一剂。在《神农本草》中记载,慢性咽炎常见的病理包括肺肾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故咽干痛或异物感;症状朝轻暮重,可伴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虚烦失眠、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等症[7]。故在临床治疗时,贵在疏利阴虚火旺、虚火上扰之热,是半表半里之邪能得到从外而解。桑叶,气淡,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其功效在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是治疗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的不二之选;故加以甘、苦、咸,微寒的玄参与麦冬行清热散结、滋阴降火;桑叶与玄参合用,苦寒清热,解半表半里之邪,同时还可有效的起到疏通少阳气机,使三焦通利,阴阳相合,表里相协。桔梗,性平,味苦、辛,行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探究表明,通过给大鼠或豚鼠腹腔注射桔梗提取物及桔梗皂苷后镇咳作用良好。赤芍,苦,微寒,行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生地黄,性寒,味甘,行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浙贝母,性寒,味苦,行清热散结、化痰止咳;蜜紫菀,止咳,化痰,行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红花,味辛,性温,行散瘀止痛,活血通经;野菊花,苦、辛,微寒,行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甘草,味甘,性平,行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燀桃味甘、苦,性平,有止咳平喘,活血化瘀[4]。
3.案例分析
患者,男,45岁,患者于2017年4月24日来本院接受治疗,自述:因外出偶感风寒不幸出现外感,当时并未在意,后来逐渐出现恶寒,全身酸痛,头痛头晕,鼻塞咽痒,自行去住所附近的诊所就诊,并服用感冒西药与抗生素治疗,病症缓解。后因工作原因晚归再次感染风寒,病情比上一次更加严重,且出现明显的发热喜饮,严重性咳嗽,经临床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在输液治疗和辅助抗生素治疗后1周左右好转;后来便经常出现咽干瘙痒、咳嗽阵发,稍遇冷风寒气则出现阵发性咳嗽等症。本次来院就诊前4d因遇冷,出现上述症状加重。经诊断为咽干、咽痒、咽痛、阵发性咳嗽,且咽中痰气严重,有明显的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之感;查体:发现患者咽后壁有明显的充血迹象,且滤泡明显多于正常人水平,咽部及周围组织覆盖有明显的淡黄色分泌物,同时还伴有扁桃体充血迹象,但未见明显肿胀迹象。
中医辩证:风寒化热,痰气内生。治法:外祛风寒,內散里热,理气化痰,利咽散结。治方为:上述药方加马勃散加减:金银花、木蝴蝶、马勃、连翘、板蓝根各20g,柴胡、半夏、射干、僵蚕各15g,黄岑、枳壳各12g,乌梅、白芷各10g,细辛6g,合计6剂水煎,3次/d,1d/剂。
按:按患者的临床主诉情况来看,首因遇饮食起居有关,且两感风寒并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岁稍有好转,但终未治愈。其原因在于肺卫之气首伤后,因卫郁结而营涩,故而出现恶寒现象,久不得治而出现全身酸痛,风邪上受,喉部气机不畅。而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胃失运而最终聚津为痰,痰凝而气滞,痰气互阻,则相互结于咽喉。故方中半夏行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金银花与连翘行清轻宣散、解毒利咽之效,细辛、白芷行辛温通利、散寒通窍与止痛之效,同时考虑患者病症迁延时较久,且有反复咳嗽之况,继而极易导致肺气耗损,同时由于患者咽后壁有明显的分泌物渗出[8]。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中的“火郁发之”之理来看,细辛、白芷还具有开郁达邪之效,当然这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琢磨过还有明确的记载: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另外,当前的诸多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还发现,细辛、白芷等药物还具有良好的抗炎与阵痛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有效的佐证了细辛、白芷等药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优势。罗老师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以马勃行宣肺利咽之效,同时在加入射干的基础上适当的予以乌梅辅助以收敛肺气、利咽生津,故而达到一宣一收,一散一敛之效。而如此阴阳相合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有效的抑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罗老师真深谙黄帝、岐伯之道。
综上所述,罗荣钧老师在在慢性咽炎治疗中不仅紧跟中医传统理念之道,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慢性咽炎阴阳搏结。痰气交结和寒凉错杂的基本病机,积极探索治疗本病的方法,继而将辩病、治病结合起来,据理立法,大胆创新,依法统方,这样既有效的契合了慢性咽炎病机,也有效的发挥了方药实际疗效,故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当然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许立珊,郑小伟.郑小伟应用温阳法治疗慢性咽喉炎经验[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5(1):55-57.
[2]黄燕凤,杨洋.何焕荣诊治慢性咽炎的经验举隅[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7):184-185.
[3]黄素耐.辨证穴位贴敷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6):96-97.
[4]欧阳伶,黄瑞怡,周钊娜.中频穴位贴敷仪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肺脾气虚型咳嗽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7):75-77.
[5]周燕萍.壮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119-120.
[6]谷巍,毕宝曰,金小仙,等.针刺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2(1):38-42.
[7]许凌之,朱雯.慢性咽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 中医学报,2016,31(2):285-288.
[8]刘金华,赵玉玲.穴位贴敷联合超短波治疗慢性咽炎58例[J]. 河南中医,2016,36(6):1091-1093.
论文作者:陈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咽炎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咽喉论文; 老师论文; 细辛论文; 阴阳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