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而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总结了当前乡村景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余姚市西街村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寻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之路,以期为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1、引言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即不能将村落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又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特定景观形态、组成、功能及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美丽乡村”景观的外在属性,即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产生的影响,包括山体、水系、地形、农田、建筑、设施小品等多种实体景观;其二是“美丽乡村”景观的内在属性,即作为乡村精神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需求,如传统技艺、风土人情、服饰、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非物质的精神文化。
2、当前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规划设计“流水化”倾向明显,园林景观趋于雷同
随着“美丽乡村”再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推进,各地相继开展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出现了大批缺乏地方特色的、流水线化的园林景观,导致乡村失去了它本来的个性和乡土性。
2.2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美丽乡村”的乡村属性不够突出
在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经济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不断瓦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趋势,表现在乡村景观上就是缺乏乡土气息,城市化味道过重。
2.3乡村景观规划缺乏总体考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欠缺
由于我国的乡村景观的建设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规划设计的不合理以及片面的追求功能属性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使得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存在破坏村落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情况。
2.4景观打造仅考虑外在属性,缺乏对地方精神文化内核的挖掘
各地方在打造“美丽乡村”景观时,往往只考虑了景观的外在变现,忽略了景观与地方的精神文化内核的契合,使最后呈现出的景观缺乏地方特色。
3、案例分析
3.1西街村概况
西街村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西北,属姚西平原,距余姚城区8公里,下辖石卜坎、西街、老屋、叶家、前孙、后孙、郑家、前严巷、中严巷、后严巷等10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2.54平方公里。西街区域优势显著,水陆交通便利,余姚大道与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连接线阳明互通落户该村,余禾公路穿村而过,长泠江水绕村而行。西街村距慈溪20公里,上虞25公里,距宁波市区60公里,宁波栎社机场50公里,宁波北仑港口80公里。与周边各城市联系便捷,交通可达性较强。
2018年全村共有户数 874 户,常住人口 2610 余人,外来在册 2200 余人。在经济方面,西街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冷江鳖业、虾塘养殖业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业以及草莓、水蜜桃等传统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还坚持实施工贸兴村战略,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建立村级工贸功能区,现有各类工贸企业、公司 130 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5 家,已逐步形成了以手电筒、打火机等为主的特色产业。
3.2规划设计内容
3.2.1规划范围和目标
本次规划的一般整治区域主要为前严巷、前孙、郑家、石卜坎等自然村,以及中心村西街村的部分区块和冷江鳖业养殖基地,面积约 0.48 平方公里。整治内容按照《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要求,结合现状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改造。重点整治区域主要是叶家村的建筑风貌以及环境提升行动,余禾线和育才西路道路沿线两侧 “改旧”整治,老街的复兴整治以及夜市周边商业品质的提升。最终以期实现悠悠古韵、江畔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品质。
图 2西街村规划机构图
3.2.2规划结构和空间布局
基于西街村村庄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地理状况,西街村总的规划结构按照“一轴、两带、四片”展开,空间布局对应分为集中发展区、控制萎缩区和特色凸显区。
(1)余禾线美丽公路精品发展轴
在余禾线两侧精心设计,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要素融入到余禾线项目中,以“畅、安、舒、美”为规划目标。
(2)长冷江滨水景观带和余姚大道特色景观带
长冷江孕育了西街和西街文化,是西街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长冷江滨水区域也是构成西街村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本次规划设计主要是把人工改造的环境与现状环境相融,增加景观整体风貌。
西街村北侧为阳明互通所在地,通过对互通内部及周边田园的特色提升,运用均衡、韵律、比例、尺度等美学原则,通过对小桥、流水、农居、田野的元素打造,展现田园风光。
(3)老街传统居民区、新建住宅示范区、田园风光自然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区
传统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石卜坎和老街区,是西街村历史的载体,反映了西街村村民的生活习惯及地区文化,规划保持原有的街巷肌理,打造传统风貌村庄,色彩及尺度充分考虑甬派传统民居风貌,统一周边环境。
新建住宅区主要位于余禾线南侧,建筑发展要做到风貌统一协调,体现农村现代、科技的新风貌,该区块重点打造美丽庭院及特色小品塑造。
田园风光自然区主要是北部的各自然村,由于阳明互通的建立,北部村庄作为余姚大道的乡村背景,将着重对整体村居建筑群进行打造,配合周边的绿化造景,形成水墨画卷。除了表面的景观美学外,更侧重于“意境”打造,对建筑打造以明净淡雅、不重华饰为特征,景观塑造以虚实相济、连续而富于变化为特点,色彩则以青白为主。
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西街特色产业冷江鳖所在地,内有较大的池塘,产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本次规划设计把周边农田一并纳入示范区内,通过种植特色果树,形成观光产业景观区。
(4)集中发展区、控制萎缩区和特色凸显区
未来西街重点集中安置点主要集中在余禾线南侧,是文化、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地点,景观主要有景远小区、老屋等。
控制萎缩区主要集中在北侧各自然村,居住用地不再扩大,以控制为主,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有村庄,改旧内容主要是对村庄背景画面进行处理。
特色凸显区集中在长冷江沿河及风情老街,将成为西街文化历史的传承点和特色风貌的展示地。
3.2.3景观风貌控制
西街村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目标是“江水萦绕、村田相融”,通过对水系景观、村落景观和农田景观三者的统一规划设计,展现水乡风貌、田园野趣。
(1)水
西街村内河道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但水质一般,驳岸基
图 3西街村景观风貌总图
本都运用石材,景观突兀,缺乏生态性;河岸两侧绿化缺乏整体规划,稍显杂乱,需加以改造、提升。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文化型乡村水系景观和自然聚落型乡村水系景观。
历史文化型乡村水系景观缩影凝固乡村的建设和发的历史,通过适度修缮,合理的功能置换,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风貌与和谐恬静的江南水乡风韵相融合。
自然聚落型乡村水系景观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水体形态,尺度大小不一,形态丰富多样,通过一定措施对村庄周边的自然河道、农田沟渠、鱼塘湿地等水体进行整治,可以形成良好的乡村水系田园风光。
(2)村
老街传统民居风貌区的整治应突出西街特色、建筑风貌,并提升整体环境,保护街巷肌理,丰富街区功能,保留传统老街区的形态魅力、业态活力,突出市井生活。
新建住宅区建筑质量较好,从整体来看体现了现代新村住宅建筑的特色。在今后周边地块规划设计时,住宅设计应集中突出多元性、合理性和科技性。其中多元性表现为多类型,多户型,多种空间形式,多种变化的可能;合理性则表现为明确的内外、动静和昼夜分区以及厨房卫生间和设备管线的合理设计;科技性表现为高科技,节能技术和成套产品的应用。
西街田园风光自然村落尽可能的保留村庄原有的自然景观,在村内活动场所、道路、宅旁和水旁,采用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错落有致,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宅旁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见缝插绿,不留裸土。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塑造自然独特的田园风光与绿色走廊。
3.2.4重点项目设计
基于对西街村的总体规划布局,着重打造独具西街特色的八个一工程,凸显西街村的自然特点、人文特色和景观风味。
(1)迎宾入口:一处鲜明的入口门户节点-西街西大门入口设计工程
本项目位于余姚大道东侧,余禾线南侧,地块呈三角形状,主要是对交叉口的绿化进行整改和提升,涉及面积约4000平方米,同时增加路口标志和景观雕塑。
(2)风情老街:一条体现民俗风情市井文化的步行老街-风情老街整治改造工程
本项目位于西街村老西街,东至长冷江,西至新庙,全长230米,老街两侧有建筑30栋,基本为低层建筑,商铺界面形式有传统风格的排门板式和窗台式,现状建筑质量较差。此次整治要求界面连续但不一定贴线,应使用传统材料和色彩,建筑雕饰皆以木石材质的本色作饰,不施丹青,保留天然纹理和色泽,且砖木本色雕饰与砖石墙壁和木构屋架应同色同质,浑然一体,形成和谐共存。
(3)多元共存:一条展现多元生活的活力滨水景观带-泠江西路滨河整治工程
本项目位于长冷江西侧,整治长度约1公里,重点整治区域为中方桥至新方桥段,其他滨河近期主要以环境提升及围墙和外立面粉刷为主。重点整治区域的整治主要包括建筑外立面和围墙风貌的统一,外挑平台搭建,休闲小空间的打造以及沿河栏杆及景观灯的更换,其中搭建平台总长约80米,外挑2米。
(4)文化活动:一处供村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场地-西街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
本项目位于西街中心村内,用地面积为3333平方米,建筑包括文化宫、活动室、家园馆和走廊,总的建筑面积达2042平方,将成为西街村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
(5)粉墙黛瓦:一片展现甬派传统民居特色的村落-自然村立面景观整治工程
涉及叶家村等8个自然村的立面景观整治,主要通过摆设村口指引牌,增加村口景观层次,以此提高入口辨识度。靠余姚大道一侧的建筑及村庄入口处建筑外立面统一进行粉刷,统一成甬派建筑风貌,并对围墙广告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此外,在余姚大道一侧种植疏朗的季节性乔木,营造乡村田园意境,村内布置必要的景观小品,提升村庄品质。
(6)印象西街:一处展现西街文化特色的村民公园-西街公园打造工程
本项目位于余姚市西街村党员活动中心南侧,余方路东侧,面积约为1380平方米。根据公园的功能和社会效益,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要充分考虑村民对于休闲娱乐和观赏风景等各种活动的需求,并从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宜人性进行科学配植。设计中还应考虑人流动向和视线焦点以及道路设计的人性化考虑,景点设计的高低错落和层次分明等。
(7)产业发展:一处展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示范点-冷江鳖及周边特色农业示范工程
项目主要包括冷江鳖特色产业区、兴宜路两侧特色农业区和阳明互通特色农业区。在本次改旧中,冷江鳖业附近环境整治及宣传墙可通过企业出资方式完成,减轻财政压力。兴宜路可通达北侧各村庄,是乡村间生活性田园风格景观道路,两侧农田规整,范围大,现状为水稻种植地,在该地段可设置特色果树,如水蜜桃、草莓等传统农业。阳明互通特色农业区位于阳明互通转盘中心,现状为农田及小池塘,此区域的设计主要考虑视觉景观 感受,可设置色彩农田示范区,亦可进行农田绘画等创作,作为特色农田景观处理,成为有西街记忆的区域之一。
(8)宜居宜业:一处宜居的现代品质生活区-景远小区环境整治工程
景远小区环境整治工程主要是对位于景远小区以东的集中绿地进行整治提升,建议打通南北道路,与北侧文化礼堂衔接,完善道路系统。集中绿地可布置小型广场,并在广场内设置必要的配套设施,如垃圾桶,休闲座椅,运动器械等,绿化植物可适当采用西街特色植物进行布置,争取疏朗有度和季相明显,村口位置放置具有辨识度的村民指示牌。
4、结束语
建设美丽乡村,做好景观规划和设计工作,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设计与建设美丽乡村景观时,我们应尊重当地原本的建筑风貌和风俗民情,在此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用最新的设计手法,保留并改造最淳朴的乡村元素,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景观,使景观更加贴近群众,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乡村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乡镇企业.2011,06.
[2] 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105-108.
[3] 袁嘉悦,向燕琼.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成都市郫县青杠树村为例[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7,(12):52-53.
论文作者:陈威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西街论文; 景观论文; 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特色论文; 风貌论文; 老街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