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运行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不要保持连续和稳定,换句话说,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对这项政策作出调整,这无疑是目前宏观决策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当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下面,我们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对宏观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当前的失业现象是不是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物价涨幅大幅度回落、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等方面,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目前失业现象特别是造成失业现象原因的分析不同。这是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预计到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超过3%,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下岗待岗人员。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问题是造成目前失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能否成为改变适度从紧宏观经济政策的理由,这就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了。
我们认为,近几年来,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又明显降低了物价涨幅。目前失业率上升是在经济连续几年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城镇每年新增700万以上劳动力就业的情况下出现的,显然,不是那种与经济大幅波动相伴生、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失业现象。也就是说,不是由于实行适度从紧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主要理由:一是50、60年代人口政策失误,导致人口基数过大,这是造成当前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据测算,60、70年代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劳动年龄后,近十几年平均每年净增劳动力1680多万。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国城乡净增就业岗位平均每年达1320多万个,但还是不足以吸纳社会劳动力资源。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失业现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不看到这样一个基本现实,简单地套用所谓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菲利蒲斯曲线理论,即“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经济增幅下降、通货膨胀减缓——失业率上升”的分析方法是解释不了的。从未来15年的情况看,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据测算,1996~2010年将累计净增劳动力1.5亿,平均每年净增1000万。考虑到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时间增加,以及自愿失业等因素,劳动参与率将有所下降。即使如此,也还需要净增加约1.3亿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年850万个。按今年人代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就业弹性系数按0.1测算,今后15年累计也只能净增加就业岗位8500万个,平均每年560万个。这与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相比较,累计将有4350万,平均每年290万人得不到安置。需要指出的是,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是基本相适应的,寄希望通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来扩大劳动就业是不现实的。因此说,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如果勉强地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扩张总需求,刺激经济过热增长,至多只会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但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分高昂的。用扩张需求、经济过热替代失业率的结果,只能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最终反过来在治理高通货膨胀时带来更加严重的失业。
二是目前的失业现象是体制转轨过程中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安置大量新增劳动力就业,政府部门不考虑企业实际需要,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安置任务,导致企业冗员过多。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在3000万人以上。严重的冗员现象,使我国经济陷入了一种低水平均衡陷井状态。这不仅牺牲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使劳动者丧失了岗位竞争意识和劳动热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就业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逐步释放出原有体制下的无效就业,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特别是近几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取得成效,在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状况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容量的行业,如纺织、机电、仪表等,由于对过剩的和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必然要出现一批、甚至是一大批下岗待岗人员。这是调整原有不合理产业结构,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状况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部分下岗、待岗人员只能通过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再就业培训、广开就业门路来解决。如不进行结构调整,可能暂时不会出现较多的下岗待岗人员,但这只能是使就业的矛盾不断累积,加大今后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同时,也将严重影响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延误两个转变的进程。
此外,目前一些转轨国家,如波兰、匈牙利以及原东德地区的失业率一般都在2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也都近10%。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既便是考虑到下岗、待岗人员也还是比较低的。但为什么我国在失业率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反映会很强烈,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一部分失业者或下岗、待岗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失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总之,依据目前的失业现象要求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的观点,是缺乏对我国经济现实的深入分析的。
二、部分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这是一个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大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进一步改善。对目前企业存在的困难,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并由此得出要增加投资、扩大需求,改变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结论。这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从今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看,很难得出需求不足的结论。今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1%和12%左右,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前10个月的各项短期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1030亿元,10月末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和26.4%,分别相当于和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幅度之和。从对今后两个月的发展趋势分析看,各项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状况不会改变,这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适度的拉动作用。因此说,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
其次,对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困难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不难看出,企业不存在困难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二是在需求膨胀、经济过热时期。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的产供销全部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运转,要生产不存在原材料采购的问题,要销售不存在市场的约束,企业没有任何压力;在第二种情况下,企业可以粗制滥造,萝卜快了不洗泥,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涨价效益。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企业不感到困难,或者并不感到特别困难,但对经济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运行效率是低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困难,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停滞、社会商品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为代价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没有困难,但造成的后果是宏观失控、通货膨胀严重、投资项目严重超概算、各方面经济关系紧张,甚至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当前实行的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没有造成需求下降、经济增长停滞,而是需求适度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部分国有企业困难,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近几年得到大幅度推进,结构调整得到加强,市场约束在不断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取向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去积极开拓市场,而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缺乏深刻认识,对市场竞争的严酷性缺乏思想准备,从而陷入目前的困境,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也不可能成为改变适度从紧宏观经济政策的理由。
第三,判断企业效益状况,要注意区分企业帐面效益和实际效益。在经济过热时,尽管企业帐面效益好,但不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货膨胀效益。所有企业都获得通货膨胀效益是不能持久的,其结果必然是泡沫经济。只有在经济总量保持基本平衡、市场约束强化的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来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企业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效益,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效益。今年以来,从企业的帐面效益上看,利润下降较多,效益不好,这是个事实。但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是否象帐面利润所表现的那么严重,要具体分析。近年来,企业的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折旧制度、纳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关系。据估算,由于国有资产重新评估,即使不提高折旧率,今年企业也要比去年多提600多亿元折旧费,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去年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的总额,同时还少缴200多亿元的所得税。另据财政部资料反映,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分配构成中,流转税、利润总额、折旧和职工工资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29.8%、10.4%、12.9%和24.4%,变为今年上半年的26.0%、0.8%、22.3%和27.4%。两期相比,只是上缴财政流转税比重下降的3.8个百分点,表现为职工个人工资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企业的利润和折旧所占比重的总和没有变化。虽然企业当期的利润减少了,但由于折旧增加,企业实际掌握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同时,还应该看到,经过几年来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开始有所增强。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广泛开展学习邯钢经验,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目前国有企业的效益状况与年初相比较,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化。一季度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4.07亿元,二季度增加到69.16亿元,三季度为77.72亿元。一至三季度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已达到96.2%,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第四,造成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有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历史负担沉重等,但最突出的还是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目前企业遇到的市场需求问题、产品积压问题、资金紧张问题以及资产重组问题等等,应该说,都与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是结构不合理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反映。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某些行业盲目发展,总量失控,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容量。比如,我国目前纺织行业有4000多万锭的生产能力,而实际市场需求只有3000万锭左右。这就必然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企业不可能充分开工。其他一些行业如机电、仪表等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企业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严重脱节。企业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生产结构,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不足,外商趁机抢滩,迅速投入产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多。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大,本身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从市场正在逐步发育和成熟,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逐步发挥作用,许多企业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这又是一件好事。因此,解决当前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不能采取放松银根、增加投资、扩大需求的办法,只有继续坚定地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必要的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转机建制,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使部分国有企业从困境中走出来,使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得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