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中国加入WTO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中国加入WTO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加入WTO,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产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严峻的内需不足引致了经济增长减缓。我们认为,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占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而着力发展重工业,即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而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抑制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也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受到扼制。因此,目前的内需不足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地区有需求但无支付能力,即有无效的需求;二是先富裕起来的阶层有支付能力但无相关的产品,即存在着无效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认为,尽管在局部某些方面已显示出达到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但中国的整体工业化阶段仍是处于钱纳里所划分的经济增长阶段的第二时期末,即传统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转型阶段。产业结构也正经历着从低层次向高度化的调整变迁的过程,以及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正逐步整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全面的转型阶段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的真正完成,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对我国进入WTO后发挥比较优势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工业化

1.工业化一般进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阶段,也是延续时期最长的阶段。工业化首先是对既有农产品的利用,发展初级加工业,也就是说工业化首先是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工业化之所以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以资本或技术密集产业为起点,是因为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在工业化开始以前就一定程度的存在,劳动生产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导致了三种结果的出现:一是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富余,但资本和技术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产品开始出现富余,农村开始有了提高消费层次的强烈愿望;三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技术准备基本具备,这是农业经济中萌芽作坊式工商业的结果。因此,工业化初级阶段只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比较低的技术条件下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即低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出现,并从此开始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

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导阶段是指一端连接着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一端连接着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化中高级阶段的那一段漫长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起飞和完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使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逐步从事非农化劳作。因为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偏低,难以从事繁杂的工业生产,只有在比较简单的技术条件的行业里才能找到工作的位置,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找到出路,同时为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大量工人。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工业化上升到更高一级即资本密集型阶段积累资本。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利用,必然创造出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起飞阶段都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如日本在20世纪初期,纺织和食品两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率高达75.2%;我国台湾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阶段,其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占制造产值的52.9%;而韩国在同一时期,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值比重高达77.3%。(注:尚启君:《我国能否跨越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载《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巨大的资本积累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一般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完全不同。从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开始,我国的工业就不是内生地从最基本的农业即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开始工业化的,而是外生地通过政府强制地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建成工业化体系,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战略的实施,表现为轻农业、轻轻工业而重重工业;重城市而轻农村。其结果虽然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也促进了经济的较大增长,但由于开始时的工业化基础薄弱和不彻底,致使一方面有了较高阶段的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却仍然停留在最低层次的原始农业化阶段。这种结构性反差和不平稳,必然对我国的整体工业化推进形成巨大困难。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大发展,处于工业化体系边缘的农村得到了工业化初步阶段的转型效率改进,从而带动了我国80年代的经济大发展。这种发展的动力基本上来自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轻工业。这样,我国形成了双重工业化格局: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着重发展吸收劳动力多、资金投入少的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工业化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换代而出现产业空洞化的断层,而且,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既大大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又使城市工业化得以改造和升级。(注:周振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及近阶段重点内容》,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大大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整体进程。农村工业化的代表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自组织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扭曲后的逻辑回归。乡镇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充分发挥其生产要素和制度创新的优势,带动了沿海地区从农业向非农化的转移。目前,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其工业化过程已达到了较高阶段。可以设想,假如广大内地的农村地区也依靠其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乡镇企业,那么我国的非农化过程会更深入,整体工业化进程会更快。

二、对目前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再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对选择以哪一类产业为主导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作出了研究,如江小涓、王岳平等,(注:参见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王岳平:《对我国工业化阶段及工业地位的认识》,载《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3期。)但因角度不同,认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同样利用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对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进行考察。钱纳里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根据收入水平变动过程将结构转换划分为六个时期,从第二时期开始为工业化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从第三时期开始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其划分如下:

时期 1

2 3 4 5 6

收入变动范围 140-280 280-560 560-1120 1120-2100 2100-3360 3360-5040

(人均美元)

注:1970年的美元。

为便于直接比较,我们将这个“标准”模式的人均收入变换为1996年的美元值。根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1970的美元换算为1996年的美元其换算因子约为3.8。(注:此换算因子是根据《98'国际统计年鉴》中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计算而得。具体见该年鉴第435页。)那么,这六个阶段的收入变动范围应相应调整如下:

时期1

2 3 4 5 6

收入变动范围 532-1064 1064-2128 2128-4256 4256-7980 7980-12768 12768-19152

(人均美元)

注:1996年的美元。

1997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79元人民币,按实际汇率计算接近8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3070美元。一般都认为,按照汇率计算低估了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又高估了。实际应为两者的中间值。这里取其均值的偏上值2100美元较为合理。对照换算后的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我国实际人均GDP处于工业化初步时期的末期或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即结构转换的第二个时期向第三时期的过渡。

另外,我国非均衡的工业化战略导致的工业化结构失衡,容易使人们误解我国已到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1997年,我国工农业国内总产值的比例为18.7:42.5,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头。从这个数字看,我国似乎已达到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特别是重工业产值过高,掩盖了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实质。然而,衡量工业化还有一个指标,即就业人口的结构,这个指标应该更具有深层意义,比工农业产值比例更具决定性。因为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就业结构就完全可以反映这种方式的变化。我国农业劳动人口仍占全部劳动力的60%以上,距农业劳动力份额只占30%以下的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目标尚远;城乡人口的比例为29.92:70.08,还未达到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36%的标准。这个指标反映出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过程的任务还很艰巨。

总的说来,我国的工业化仍处于初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显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远未停止。目前,我国推进工业化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农业人口向非农化的转移。事实证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这个转移过程有重要意义。农业工业化一开始就立足于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表现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效应。乡镇企业的产值虽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但却占用了全国工业总就业人数的大部分,(注:曹新:《农业工业与中国工业化》,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而其中的大部分基本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的。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第一,是总量过剩还是结构失衡。连续几年的总体物价水平下降,表明生产总量与人们的有效需求相比出现了过剩。然而,若把供给品进行细分则会发现一部分产品是过剩的,另一部分产品却不存在过剩;同样,把总的有效需求进行细分,也可发现有效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且悬殊极大,有些层次的需求并没得到满足。富裕阶层需求的休闲享受物品与农村人口需求的基本生活工业品是工业产品结构的两极,这两极工业品并没出现过剩,过剩的是中间层次,主要是一些贫困农业人口买不起而富裕人口又不愿购买的一些工业品。从这个角度看,经济过剩又是结构性的,增加农村人口收入、扩大农村人口有效需求是中国经济目前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一条根本途径。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还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拓展为主。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结构性的,即农村人口有效需求不足是关键。扩大农村有效需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厂务工是重要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因地制宜,分层次分地区进行。在发达的沿海地区,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为主,在内陆农村地区以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拓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包括劳动密集型工业也包括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虽然目前在总量上似乎已趋于过剩状态,但这是由于盲目上马,乱铺摊子造成的结果。实际上劳动密集型工业仍有市场细分、产品创新的巨大潜力。而对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来说,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产业结构上升到以资金和技术密集为主导的阶段后,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劳工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为产业升级作准备,也是农村人口非农化、提高人口收入水平的必要选择。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是立足现实还是要追求理想。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现实的需求结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是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如果结构的调整方向都是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靠拢,使国家有限的财力只能更少地配置剩余劳动力,那么,这种调整就不可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这种调整才是现实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只能通过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供。当然,并不是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重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更强,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然而,事实也证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边际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移,从而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关键是工业化处在哪个阶段。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就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昂贵的问题,这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失去优势,只能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从而自动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不是主观愿望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要求的结果。因此,认清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既不能失去产业升级的机会,更不能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地“大跃进”。

四、加入WTO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成为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一部分,市场机制将促使我国具有的比较优势潜力得到完全的开发。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其产品在国际上也就具有更强的价格竞争力。近年来,由于一般加工业的过度竞争,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使劳动密集型工业倍受打击,加上一些国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恶意地反倾销投诉不断发生,致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亏损增加。我国加入WTO后,互设的低关税壁垒有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出口增加将带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整个经济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二,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将发生大的调整,从而为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作好准备。世界市场需求结构与国内市场需求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适应世界市场需求,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要进行重大调整,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趋向更合理。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资金积累起来了,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大大增加了,产业升级的时机就到来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五、几个应明确的问题

第一,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和具有较长的延续时间,但并不否认这个阶段可以努力缩短。实际上,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工业化过程只有40多年时间,而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就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改革开放前30年延误了许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说,自发的工业化进程似乎也可以从80年代算起。这样说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时间还很短,但我国工业化却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可以大大缩短。但目前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阶段,或者说处于开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过渡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能并未完全释放出来。

第二,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要加强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并不否认我们还要跟踪国际产业结构的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今天,不快速赶上世界最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别人。然而我们认为,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更快地使我国经济走上高速轨道。这种模式并不是要放弃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为了提高有限的资本的利用效率。因为在不具备相关条件下强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只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产业升级的愿望也难以达到。正确的选择是,一方面,集中力量进行高科技研发以跟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全面升级。

第三,强调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并不否认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将面临着严酷的挑战。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我国加入WTO后,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还会萎缩,对于这一部分工业要么完全放弃,要么进行技术升级增加其技术含量,使其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标签:;  ;  ;  ;  

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中国加入WTO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