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实验学校 25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其可行性,旨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接收到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能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有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因素 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取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从人性化出发的全面设计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成果中来看,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过多地集中在理论方面,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对个性化教学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为提高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而尽力。
一、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指的是以教学内容为桥梁,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组织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体验、选择与深思,使得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更加的活跃。教师通过在于学生的对话中位学生搭建平等的对话空间,由此避开可语文教学中“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
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能够概括于反应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其蕴含的昂扬饱满的民族精神、生命精神的好文章。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领路人,在授课的时候需要借助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将隐藏在语文课本文字表面下的文化内涵还原,为学生展现原汁原味的生活图画。
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处在青葱年华的初中生,他们在这一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认识上也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学生从心底渴望的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位一体,让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托,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运用各种形式去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因素
1.学生学习的因素。就生理变化而言,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在面对着新的学校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在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情绪上会表现得非常的强烈,他们开始追求远大目标和理想,敬佩和向往英雄模范人物,初中生还具有渴望独立性;就学习方面而言,初中生的有意识记忆的主动性增强,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主张,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方便。
2.教师教学的因素。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沉稳,有的激进,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教师的不同性格造成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其教学的认可程度也不尽形同。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中不时地穿插小故事与幽默的笑话,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浪费一点时间,但是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有的语文教师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们总能突破文章的讲解内容,让学生大开眼界。例如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的教师就能给学生讲一段南宋抗元的历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大开眼界,对学习的兴趣愈发浓烈。由此可见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展示教师的魅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的个性又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魅力的展现在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奉献,保持好对学生的爱心。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抗情绪日益增强,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总会让他们深受感动。
2.授课方式生动幽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授课方式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高,我是有着深刻的体验。在给学生讲鲁迅的《故乡》时候,我为了说明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并没有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一步一步用幽默的语言带领学生去体会、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有着很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其基本的要素。
3.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教育在实质上就是美育。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所以教师要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更好的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让教师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方面将教学的艺术与学生的深思相融合激发学生爱美、赏美、赞美的情感,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可以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论文作者:王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教学中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