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谓词组件时“和”的区别_定语论文

连接谓词组件时“和”的区别_定语论文

“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谓词论文,成分论文,区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5)01-0013-04

1.引言

并列连词“和”“与”“并”都可连接动词性成分:

(1)a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

b[重温与反思]这段创业史。

c中国昆剧在台湾[演出成功并引起了巨大反响]。

并列连词“和”“与”“而”都可连接形容词性成分:

(2)a他带着[惊愕和疑惑]。

b极端的[肃穆与严酷]。

c面向新世纪,任务[光荣而艰巨]。

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又在哪儿呢?李英哲,卢卓群(1997)从历时的角度讨论了汉语连词发展中的四个特点,其中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第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这两个特点对“和”“与”“并”“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和侯学超(1998)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均指出了“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的功能,但对它们之间用法上的区别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辨析。本文尝试通过对真实语料的考察,回答这个问题。

在本文的考察中,我们把标记形式“和”作为参照的基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两两比较,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和困难,同时也因为“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为频繁、最为典型的并列结构标记形式。本文以《人民日报》1998年1月的语料作为考察对象中的例句均取自于此。

2.“与”与“和”

“与”“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共同的特点是连接后的并列结构体不能单独作谓语。朱德熙(1982)指出:“由‘跟、和、与、及’等连词连接谓词性成分造成的联合结构却是体词性的,不是谓词性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也指出了这一点。“与”“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是,所连接的并列结构在具体出现的句法位置上显现出差异。

在连接谓词性成分时,“与”连接的并列结构经常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黏合式定语、主语、宾语这些句法位置上。例如:

(3)a这份[坚韧与博大]。

b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功能。

c[合作与排斥]并存。

d加强[磋商与合作]。

朱德熙(1982)指出,名动词(名形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是“1.可以充任准谓宾动词的宾语;2,可以受名词直接修饰”。俞士汶等(1998)指出,“能直接修饰名词”也是名动词(名形词)的一项语法特征。名动词(名形词)的语法特征基本上对应着“与”并列结构的句法位置。虽然带“的”定中结构中心语、主语不是名动词(名形词)的语法特征,但这两个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其表述功能也已经指称化了,语法性质向名词发生了漂移。可见,连接名动词(名形词)是“与”的一个显著的语法特征。汉语的名动词(名形词)和英语的“nominalizations”有一些类似之处,名动词(名形词)一般就翻译成为英语的“nominalizations”,附加“-tion,-ment,-ness,-ity”这样的词缀。Biber et al.(1998)通过对语料的统计调查表明,“nominalizations”在学术文体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小说文体和口语文体的4倍,并进一步解释“学术文体使用nominalizations,是把动作行为和过程看作是独立于人类参与的抽象的客体”。同样的,汉语名动词、名形词的使用也应看作是书面语体的色彩。一般认为,“与”是从文言继承来的,多用于书面(朱德熙,1984),那么多地连接名动词、名形词正是“与”书面语色彩的体现。

“与”连接谓词性成分时也可处于带“的”定语位置:

(4)a一个[开放与合作]的英国将对欧洲事务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b中东必须实现[公正与持久]的和平。

“与”连接谓词性成分时也可处于述语位置:

(5)a[重温与反思]这段创业史。

b来[研究与掌握]这种新兴的资本形态。

根据对《人民日报》1998年1月份1个月语料的考察发现,“与”连接谓词性成分出现在述语位置上的频率远远小于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黏合式定语、主语、宾语的位置上的频率。

“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常出现在述语位置:

(6)a[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b用手[启动和关闭]这个燃烧器。

c自觉地[探索和认识]未来。

d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

“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也可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黏合式定语、主语、宾语以及带“的”定语的位置:

(7)a资产经营热的[兴起和消退]。

b这是一次[营救和搜索]演习。

c[改革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注:“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按理说是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但在真实语料中这种情况很少,c的例于是作者自造的。)。

d甚至还有[失望和痛苦]。

e似乎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根据对上述语料的考察可见,“和”连接谓词性成分出现在述语位置上的频率远远大于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黏合式定语、主语、宾语的位置上的频率。

“与”与“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可表示为表1。(“√”表示可以出现,“√√”表示经常出现,下同)

表1 “与”“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

定中结构  黏合式

  带“的”

句法功能

 

 主语 宾语  述语

 中心语

 定语 定语

“与”并列结构

√√√√

√√ √√

“和”并列结构

√ √√

√    √  √√

3.“并”与“和”

“并”连接的并列结构经常出现在述语位置,这时的“并”可以替换成“和”:

(8)a[引发并强化]了许多艺术家的使命感,

[调动并激发]了他们所有的创造力。

b[引发和强化]了许多艺术家的使命感,

[调动和激发]了他们所有的创造力。

“并”连接的并列结构还经常出现在谓语位置,这时的“并”不能替换成“和”:

(9)a彭尼·理查兹[参加会见并出席宴会]。

a′**彭尼·理查兹[参加会见和出席宴会]。

b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国对非洲形势的看法和对非政策]。

b′**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和介绍了中国对非洲形势的看法和对非政策]。

c′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作出批示并召开会议]。

c′**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作出批示和召开会议]。

c〃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作出批示和召开会议]。

c、c′和c〃的区别是明显的:c中“连续作出批示”和“召开会议”是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行为,作并列的谓语,状语成分“连续”只修饰“作出批示”这一个行为;将“并”替换成为“和”之后,c′“[连续作出批示和召开会议]”不成立,因为“和”连接的并列结构不能单独作谓语,状语成分“连续”应该同时修饰“作出批示”和“召开会议”两个行为,c〃因此成立。

“并”连接的并列结构还可出现在带“的”定语位置:

(10)a在第一轮比赛[爆冷并有不俗表现]的河南男排本轮比赛又有上佳表演。

b在永兴岛上第一个[开垦菜地并获得种菜成功]的人叫梁坤奠。

在连接动词性成分时,“和”连接的并列结构经常出现在述语位置上,这时的“和”可以替换成“并”:

(11)a[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b[加强并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黏合式定语、主语、宾语这样的句法位置上,而“并”不能,这些句法位置上的“和”都不能替换成“并”:

(12)a资产经营热的[兴起和消退]。

a′**资产经营热的[兴起并消退]。

b这是一次[营救和搜索]演习。

b′**这是一次[营救并搜索]演习。

c[改革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c′**[改革并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d必然趋于[没落和灭亡]。

d′**必然趋于[没落并灭亡]。

“和”连接的并列结构还可出现在带“的”定语位置:

(13)此次接受的[捐赠和赞助]的资金。

“并”“和”连接动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可表示为表2。(“×”表示不能出现,下同)

表2 “并”“和”连接动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

 定中结构

 黏合式

 带“的”

句法功能

主语 宾语

  述语

谓语

 中心语定语 定语

“并”并列结构  ×

 ×

×   ×   √

 √

 √

“和”并列结构

√ √

 √

 √

 √

×

4.“而”与“和”

“而”连接的并列结构经常出现在以下句法位置:

谓语,这时的“而”不能替换成“和”:

(14)a阿克莫拉冬季[漫长而寒冷]。

a′**阿克莫拉冬季[漫长和寒冷]。

b面向新世纪,任务[光荣而艰巨]。

b′**面向新世纪,任务[光荣和艰巨]。

补语,这时的“而”也不能替换成“和”:

(15)a唱得[动情而到位]。

a′**唱得[动情和到位]。

b沙龙活动办得[热烈而生动]。

b′**沙龙活动办得[热烈和生动]。

带“的”定语,这时的“而”可以替换成“和”:

(16)a这种[单纯而质朴]的情怀。

a′这种[单纯和质朴]的情怀。

带“地”状语,这时的“而”也可以替换成“和”:

(17)a[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

a′[正确和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

在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时,“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定中结构中心语、主语、宾语这样的句法位置上,但“而”不能,这些句法位置上的“和”都不能替换成“而”:

(18)a东非大草原的[神奇和壮丽]。

a′**东非大草原的[神奇而壮丽]。

b[气忿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上的洞了(注:例句摘自《鲁迅全集》,转引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b′**[气忿而失望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上的洞了。

c他带着[惊愕和疑惑]。

c′**他带着[惊愕而疑惑]。

“和”连接的形容词性成分还可出现在带“地”状语、带“的”定语位置,这时“和”可以替换成“而”:

(19)a以求[公正和彻底]地解决与英国在此问题上的争端。

a′以求[公正而彻底]地解决与英国在此问题上的争端。

b采取的[灵活和公正]的立场。

b′采取的[灵活而公正]的立场。

“而”“和”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可表示为表3。

表3 “而”“和”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

 定中结构带“的”

带“地”

句法功能主语 宾语谓语

补语

 中心语

定语

 状语

“而”并列结构  ×

×   × √

 √√

“和”并列结构

√√

 √×    ×

5.从表述功能看“和”“与”“并”“而”的区别

虽然“与”“和”“并”都可以连接动词性成分,但在句法分布上显现出差异,它们出现的句法位置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表4 “与”“和”并”连接动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

定中结构

 黏合式

 带“的”

句法功能 主语 宾语

 述语

谓语

中心语 定语定语

“与”并列结构

√√

√√ √√

√√√

 √

 ×

“和”并列结构

 √

 √ √

 √√

×

“并”并列结构

×

×

×

  ×

 √

郭锐(2002)指出,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表述功能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陈述、指称、修饰、辅助,表述功能可以转化,转化可分成零标记的和带标记的。借鉴郭文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动词性成分形成的并列结构出现在主语、宾语、定中结构中心语这样的句法位置,其表述功能发生了转化,由陈述转向指称;动词性成分形成的并列结构出现在黏合式定语这样的句法位置,其表述功能也发生了转化,由陈述转向了修饰;动词性成分形成的并列结构出现在带“的”定语这样的句法位置,表述功能既可以是陈述,也可以是修饰;动词性成分形成的并列结构出现在谓语位置上,这是陈述功能的“原型”句法关联。由表4我们可得到下面的推论。

从标记形式观察:1.某种程度上并列标记“和”“与”可看作是并列结构由陈述转化为指称的形式标记,由它们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定中结构中心语这样的句法位置上,但不能出现在谓语这样纯粹陈述的句法位置上。储泽祥等(2002)指出,由“和”类连词连接的两个动词形成的联合短语,动词性减弱,词性被中和。“和”跟“与”相比较,“与”的指称化倾向要更浓烈一些。2.“并”的陈述化倾向很浓烈,由它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谓语位置上,但不能出现在主语、宾语、定中结构中心语这样的带有指称意味的句法位置上。

从句法位置观察:1.“与”“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带“的”定语位置上,其表述功能是指称性的;“并”连接的并列结构也可以出现在带“的”定语位置上,其表述功能是陈述性的。这说明,带“的”定语位置既可以是指称性的,也可以是陈述性的,这个位置对表述功能没有特别的限制。这和郭锐(2002)的研究是相吻合的。2.根据郭锐(2002),黏合式定语的表述功能是修饰。“与”“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这个句法位置,而且用“与”的并列结构更经常出现在这个位置,但用“并”的并列结构不能出现在这个位置。由此可推知,所谓的“修饰功能”可能更接近于指称功能。张敏(1998)从另外的角度证明,小句及含时体标记的复杂的动词性成分不能进入黏合式定语的位置,这与用“并”的并列结构不能出现在黏合式定语位置是出于同样的理据。张文进一步指出,“直接作定语的动词,它们的功能根本就不是报道特定场景中实际发生的事件,而是表达事物在某方面的属性”,这也说明了修饰功能和陈述功能差别很大。3.我们颇感疑惑的是,为什么“与”“和”“并”连接的并列结构都可以出现在述语位置?按照一般的认识,述语也应该是陈述的“本色”功能,难道述语的陈述功能要小于谓语,换言之,难道述语具有了稍许的指称功能?

虽然“与”“和”“而”都可以连接形容词性成分,但在句法分布上显现出差异。“与”“和”的区别同上,它们和“而”的区别如表3所示。

由表3我们可得到下面的推论。

从标记形式观察:1.“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具有了指称功能,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定中结构中心语这样的句法位置,但不能出现在谓语、补语这样纯粹陈述的句法位置上。2.和“并”一样,“而”的陈述化倾向很浓烈,由它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谓语、补语这样的句法位置上,但不能出现在主语、宾语、定中结构中心语这样的带有指称意味的句法位置上。

从句法位置观察:1.补语和谓语一样,是陈述功能对应的句法位置。2.“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出现在带“的”定语、带“地”状语位置上,其表述功能是指称性的;“而”连接的并列结构也可以出现在带“的”定语、带“地”状语位置上,其表述功能是陈述性的。而且,这个位置上的“而”“和”可以互相替换而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这说明,带“的”定语位置、带“地”状语位置对成分的表述功能没有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指称性的,也可以是陈述性的。

6.小结

虽然“与”“和”“并”“而”都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但它们在句法分布上显现出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可解释为表述功能上的差异:“与”“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其表述功能是指称性的;“并”“而”连接的并列结构其表述功能是陈述性的。

标签:;  ;  ;  

连接谓词组件时“和”的区别_定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