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地区静态与动态发展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中国人口城市化地区静态与动态发展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我国人口城市化区域发展静态与动态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静态论文,区域论文,我国人口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6)01—0003—07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既包括非农产业人口与非农产业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集中过程以及乡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显性城市化”,还蕴含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以及城市内部地域的分化和组合,即“隐性城市化”。城市化表明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化的社会存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城镇化的本质是资源(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十五”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21世纪中国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区域公平与经济效率兼顾、充分发挥城市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主体作用的关键。因此,对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现状特征、发展演化轨迹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形成机制,对于推动新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静态比较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特征

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不断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但也可对某一时间断面进行横向考察。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对中国各省区城市化状况进行静态比较分析。

“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6.22%,比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为46%),滞后于世界整体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例如,2001年美国75%,德国86%,日本78%,英国90%,法国74%,加拿大78%,菲律宾47%,埃及43%,巴西81%,阿根廷90%[1]。从省市区角度分析(见表1),中国城市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表1 中国内地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比较表(2000年)

城市化类型

分类指标

省区市镇人口

经济地带

(城市化水平)

比重(%)归属

高度城市化≥70% 上海88.31 东部

北京77.54 东部

天津71.99 东部

基本城市化50%-70%

广东55.00 东部

辽宁54.24 东部

黑龙江 51.54 中部

吉林49.68 中部

接近 30%-50%

浙江42.68 中部

城市化 内蒙古 48.67 东部

福建41.57 东部

江苏41.49 东部

湖北40.22 中部

海南40.11 东部

山东38.00 东部

山西34.91 中部

青海34.76 西部

接近 30%-50%

新疆33.82 西部

城市化 重庆33.09 西部

宁夏32.43 西部

陕西32.26 西部

湖南29.75 中部

广西28.15 东部

待城 ≤30% 安徽27.81 中部

市化江西27.67 中部

四川26.69 西部

河北26.08 东部

甘肃24.01 西部

贵族23.87 西部

云南23.36 西部

河南23.20 中部

西藏18.93 西部

36.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以接近城市化和待城市化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般而言,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或等于30%为待城市化,在30%和50%之间为接近城市化,在50%和70%之间为基本城市化,大于或等于70%为高度城市化。2000年年底,中国内地31个省区中这4类省区分别为3个、3个、14个、11个,分别占省区总数的9.68%、9.68%、45.16%、35.48%,具有十分明显的以接近城市化和待城市化两类地区为主的特点,该两类型省区达25个,占中国省市区总量的80.65%。

2.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极为显著

在所划分的4种类型中,无论是类型间还是类型内的差异都十分突出。从类型之间分析,各类型之间分类临界值相差20个百分点;从省市区而言,最高者上海(88.31%)和最低者西藏(18.93%)竟相差近70个百分点。由全国31个人口城市化水平组成的数据系列的标准偏差达16.26个百分点,离差系数高达44.25%。区域差距之大,在世界各国中极为罕见。

3.城市化水平东高西低的态势明显

高度城市化的3个省区、基本城市化的3个省区中的前2个省区均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另一省区也分布于中部经济地带;接近城市化的14个省区中5个地处东部、4个位于中部、5个位于西部,位于西部的这5个省区也是接近城市化这一类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5个省区;待城市化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一类省区,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分别有2个、4个、5个。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省区全部位于中国东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占10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个省区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10省区全部位于这一城市化水平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的差别大,2000年底人口城市化水平东、中、西分别为44.60%、33.50%、27.66%。

(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机制分析

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经济条件是城市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自然条件对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大都实施了基本相同的城市化发展政策,现仅对生产力水平、人口文化素质等对城市化区域分异影响进行分析。受篇幅所限,自然条件影响不再进行分析。

1.生产力发展水平

城市化源于工业化,工业化的到来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工业化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条件,推动了人口城市化的起步与发展。事实上,世界城市化也正是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和勃兴起来的一种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运动。工业生产企业在地域上的适度集中可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因而适当的集中是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趋势。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通、商业、贸易、金融、房地产、邮电通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社会管理等生产性与生活性行业部门的配合。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人力资源在某些区位上不断集聚,不仅促使既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促进了众多新城镇的产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特别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初期、中期阶段更是如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工业与第二产业缓慢下降,第三产业上升,工业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趋于下降,城市第三产业则逐步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没有城市自身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可持续的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

城市的发展与其腹地经济总量的大小具有密切的关系,相同的土地面积条件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腹地经济规模越大,腹地对其中心地的支撑力度与需求越大。腹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促共进规律,这也是业已被世界发展历史证明了的不争的客观事实与规律。中国的城市规模大小差别悬殊,辐射力与吸引范围差别巨大,但是一般某省区所拥有的各个城市的吸引范围往往仅限于本省内部,吸引力超出省区界限的城市毕竟是少数,而且就是这极少部分城市的基本职能构成中为省外服务的比例极小,省外需求或市场对省内一般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有限的。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生产力总水平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定量分析也表明了同样的规律。200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人口城市化水平(y,%)与人均GDP(x,元/人)(资料见表2)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090,远大于当f=31-2=29,α=0.001时的临界相关系数0.562,呈极显著统计正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式为:

y=-4×10[-8]x[2]+0.0037x+12.367

R2=0.8557

表2 中国内地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2000年)

省区人均GDP(元/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省区人均GDP(元/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北京 22460 9.586 湖南

5639

7.312

天津 17993 8.558 广东

12885 7.406

河北 7663 7.26 广西

4319

6.97

山西 5137 7.344 海南

6894

6.995

内蒙古5872 7.26 重庆

5157

6.73

辽宁 11226 7.967 四川

4784

6.525

吉林 6847 7.825 贵州

2662

5.438

黑龙江8562 7.804 云南

4637

5.707

上海 34547 8.961 西藏

4559

2.998

江苏 11773 7.438 陕西

4549

7.188

浙江 13461 6.999 甘肃

3838

5.978

安徽 4867 6.473 青海

5087

5.586

福建 11601 7.08 宁夏

4839

6.311

江西 4851 6.914 新疆

7470

7.028

山东 9555 7.119 东部

10768 7.415

河南 5444 7.169 中部

5978

7.208

河北 7188 7.348 西部

4606

6.30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人口与劳动力素质的核心。文化素质高有利于劳动力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与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区域差异很大,其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对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形成施加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00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人口城市化水平(y,%)与全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x,年)(见表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07,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式为:

y=2.4863Ln(x)-1.9463

R2=0.6463

3.中国高城市化水平区域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具体原因各异,发展背景各不相同,现仅对高城市化水平区域分布及形成机制进行简要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中国高城市化地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城市区域型。包括上海、北京、天津3直辖市,城市化水平均高于70%,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3直辖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为省级建制,具有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和相对独立的体制环境,尤其是1978年以来在对外开放政策、战略发展规划、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不同程度的倾斜,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其辖区范围的狭小,也使其影响大大溢出其行政辖区范围,它们的发展也得益于行政辖区以外腹地的支撑。2000年上海、北京、天津3市人均GDP分别为34547、22460、1799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7062.84元/人)的4.89、3.18、2.55倍,具有较为坚实的发展城市化的基础。同时,从区域类型而言,城市区域城市化水平也应该高于非城市区域。

(2)对外开放型。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城市化水平为55%)、浙江(48.67%)、福建(41.57%)、江苏(41.49%)4省,城市化水平均高于40%。这一类型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形成了多元化、高层次、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上述4省人均GDP分别为12885、13461、11601、 11773元,仅次于3直辖市之后,分别居全国各省市区第5、4、7、6位。在该区域形成了城市人口密集、产业高度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大城市群。

(3)老工业基地型。分布在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城市化水平为54.24%)、黑龙江(51.54%)、吉林(49.68%)3省。 这类地区在旧中国既具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城市化基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并始终名列前茅。1965年辽宁、黑龙江城镇人口总量分别达1132万、827万人,各占同年全国城镇人口总量的8.68%、6.34%, 遥居全国各省市区前两位[2]。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上述3省1990年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0.86%、47.17%、42.65%,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3直辖市,分别居全国各省区第4、5、6位。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诸多矛盾,城市化步伐有所减缓,但总体水平仍居前列。

二、动态比较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区域差异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全国城镇人口由1982年“三普”的20658万人、1990年“四普”的29651万人增加到2000年“五普”的45594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0.60%、26.23%提高到36.22%。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约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10年间约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但是,中国各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地区差异巨大。根据1991—2000年10年间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绝对增幅大小,大体上可以将中国内地31个省区划分为三大类型(见表3)。增幅达到或超过20个百分点的为高速增长型,包括上海、江苏、福建3省市;增幅达到5个百分点但是不足20个百分点的为中速增长型,共包括21个省区,按照增速大小由高到低又可以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增速较高,包括广东、海南、浙江、重庆4个省区,第二亚类增速居中,包括广西、湖南、湖北、陕西、山东5个省区,第三亚类增速较低,包括安徽、云南、河南、青海、江西、吉林、河北、宁夏、内蒙古、西藏、山西、四川12个省区;增幅低于5个百分点的为低速增长型,包括贵州、北京、黑龙江、辽宁、天津、甘肃、新疆7个省区。“四普”至“五普”10年间,不同类型省区之间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差别巨大,高速增长型各省区的增长幅度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而低速增长型各省区的增幅均低于5个百分点, 增幅最大的上海高达22.08个百分点,最小的甘肃、新疆则均不到2个百分点,相差悬殊。

表3 中国各省区1991—2000年城市化水平增幅比较表

城市化增长速度类型 分类指标(2000年比1990地区[*]

年增长百分点)

Ⅰ高速增长型 Ⅱ-1

[15,20) 上海(66.23,22.08),江苏(21.24,20.25),福建(21.36,20.21)

广东(36.77,18.23),海南(24.05,16.06),浙江(32.81,15.86),

重庆(17.38,15.71)

Ⅱ中速增长型 Ⅱ-2

[10,15) 广西(15.1,13.05),湖南(18.23,11.52),湖北(28.91,11.31),

陕西(21.49,10.77),山东(27.34,10.66)

Ⅱ-3

[5,10) 安徽(17.99,9.91),云南(14.72,8.64),河南(15.52,7.68),青海(27.35,

7.41),江西(20.4,7.27),吉林(42.65,7.03),河北(19.08,7),宁夏

(25.72,6.71),内蒙古(36.12,6.56),西藏(12.59,6.34),山西(28.72,

6.19),四川(21.29,5.40)

Ⅲ低速增长型≤5 贵州(18.93,4.94),北京(73.08,4.46),黑龙江(47.17,4.37),辽宁(50.

86,3.38)天津(68.65,3.34)。甘肃(22.04,1.97),新疆(31.91,1.9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备注:*“地区”列各省区后面括号中的两个数据,第一个是199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第二个是2000年比199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加百分点。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省际差异机制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

就总体而言,中国过去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初期与中期阶段,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依然是影响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经济规模效益的实现以资本、技术、人口与劳动力等要素集中到一定程度为前提,而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集聚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市场引力,将会不断地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集中,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同的基本原因。定量分析也证明了这一论断。

表4是中国内地各省区GDP增速与城市化水平增速比较表。表中按1990年价格表示的2000年的GDP数量,是以2000年当年价格的GDP为基础,利用全国整体资料校核得到的。具体来说,是用2000年当年价格的GDP除以校核系数得到的。校核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校核系数=[2000年GDP(当年价)/(1990年GDP)(当年价)]/[2000年GDP(1978年价)/(1990年GDP)(1978年价)],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资料计算可得,校核系数为1.8697。

表4 中国区域GDP增速与城市化水平增速比较表

GDP 1991-2000

GDP 1991-2000

地 2000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GDP与 年城市化水地2000年 1990

2000

2000年GDP与 城市化水

区(当年价)(当年价)(1990年价) 1990年GDP之 平增幅(个区

(当年价) (当年价)

1990年价) 1990年GDP之 平增幅(个

比(1990年价) 百分点) 比(1990年价) 百分点)

北京

2478.76

500.821325.78 2.6474.46 湖北

4276.32

824.38 2287.222.774

11.31

天津

1639.36

301.95876.82 2.8203.34 湖南

3691.88

744.44 1974.632.653

11.52

河北

5088.96

896.332721.87 3.3077.00 广东

9662.23

1471.84 5167.923.511

18.23

山西

1643.81

429.27879.20 2.0486.19 广西

2050.14

449.06 1096.532.442

13.05

内蒙古 1401.1319.31749.34 2.3476.56 海南

518.48102.49 277.31 2.706

16.06

辽宁

4669.06

1062.74

2497.28 2.3503.38 重庆

1589.34

336.69 850.07 2.525

15.71

吉林

1821.19

425.28974.08 2.2907.03 四川

4010.25

849.53 2144.912.525

5.40

黑龙江 3253.00

715.232

1739.89 2.4334.37 贵州

993.53260.14 531.40 2.043

4.94

上海

4551.15

756.452434.22 3.21822.08云南

1955.09

451.67 1045.692.315

8.64

江苏

8582.73

1416.54590.54 3.24120.25西藏

117.4624.45

62.83 2.570

6.34

浙江

6036.34

879.993228.58 3.59515.86陕西

1660.92

404.3

888.36 2.197

10.77

安徽

3038.24

658.021625.02 2.4709.91 甘肃

983.36242.81 525.96 2.166

1.97

福建

3920.07

523.3 2096.68 4.00720.21青海

263.5969.94

140.98 2.016

7.41

江西

2003.7419.541071.36 2.5547.27 宁夏

265.5764.84

142.04 2.191

6.71

山东

8542.44

1511.19

4568.99 3.02310.66新疆

1364.36

274 729.74 2.663

1.91

河南

5137.66

934.652747.92 2.9407.6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计算用1990年价格表示的2000年GDP与1990年GDP之比值(记为x),与1991—2000年间城市化水平增长百分点(计为y)之间的相关系数,得0.67397,亦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2.2303x2-4.9913x+6.5839

R2=0.4673

2.城市化动力类型

就区域城市化发展动力而言,大体可分为第二产业推动型与第三产业推动型。浙江(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7%)、江苏(51.7%)属于第二产业推动型,两者“四普”至“五普”之间城市化水平各提高20.25、15.86个百分点,居各省市区第2、5位。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人力资源在某些区位上不断集聚,不仅促使既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促进了众多新城镇的产生。同时,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通、商业、贸易、金融、房地产、邮电通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社会管理等生产性与生活性行业部门的配合,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上海(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为50.6%)、福建(40.0%)、海南(42.3%)、重庆(40.8%)属于第三产业推动型。上述4省市“四普”至“五普”之间城市化水平各提高22.08、20.21、16.06、15.71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分别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3、4、6位。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从GDP构成分析,工业与第二产业缓慢下降,第三产业上升,在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城市化水平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工业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趋于下降,第三产业则逐步取代工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3.城市化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25%为城市化起始阶段,25%—70%为城市化加速阶段,大于70%为城市化完成阶段。城市化原有水平很高与很低的地区,增长速度都相对缓慢。如北京、天津2市,1990年城市化水平为73.08%和68.65%,到2000年各增长了4.64、3.34个百分点;而原有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广西、安徽2省区,1990年城市化水平为15.10%和17.90%,到2000年,则各增长了13.05、9.91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浦东地区的开放开发使得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在既有的高水平基础之上又有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剔除上海市这一极端事例,将其余的30个省区按1990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分为4种类型,分别计算这4种类型各个区域城市化水平绝对增幅平均的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5)表明:1990—2000年间,城市化水平大于40%的地区平均增幅最小,城市化水平小于20%的地区平均增幅倒数第2。

表5 中国城市化增速与既有城市化基础相关性

1990年城市化水平(%) 平均增幅(个百分点)

大于40

3.888

25-409.427

20-2511.704

小于20

9.42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三、简要结论

(一)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低,类间差、类内差大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静态区域特征。这是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和现实体现。

(二)中国已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经济规模的大小、增长速度的高低以及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是导致城市化动态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不同地区应采取相异的发展政策。东部地区尤其是直辖市以及东北、东南沿海地区应以提高城市化质量、调整人口结构为重点,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收稿日期]2006—02—16

标签:;  ;  ;  ;  ;  ;  ;  ;  ;  ;  

中国人口城市化地区静态与动态发展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