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对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现状及出路的分析_科技论文

关于深化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对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现状及出路的分析_科技论文

对深化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现状与出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科学研究所论文,体育论文,几点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6/2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6-1207(2001)03-0002-02

1 问题的提出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下称体科所)成立于1959年,迄今己有40多年的历史。从开创时只有10多位科技人员、设备简陋的小所,发展到高峰时期拥有百余人,学科相对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的国内同类型大所,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贡献。自建所以来,体科所共获得了国家级,部、市级,局级各类科技进步奖达100项。

但是,综观体科所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现在的体科所并不存在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期。用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在科技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科研能力还是在仪器、设备等方面,与体育科技进步的要求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科所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体育科技对体育事业所起的作用减小、减弱。据上海体院的一份调查材料分析,1991年至1996年,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平均只有21.7%。虽然对上海未作过这类统计,但还是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上海的多所高校及部分区县设有体育科研机构,但作为市科委和市体育局双重领导下的体育科研所仅此一家。高校及区县的体育科研机构研究面相对较窄,承担体育事业“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大部分科研攻关和服务的任务都落在了体科所的肩上。体科所的发展与兴旺,在体育科技对上海体育事业的支撑方面,产生着全局性的影响。

上海“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了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任务。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对上海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技的主要承担单位,如何应对形势发展对我们的要求,抓住机遇,求得发展,取得突破,已引起体科所体育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认真的思考。分析阻碍体科所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认清体育科技的历史责任,抓住体育改革的有利时机,用创新的思路探索体育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体育科技开创新局面的出路所在。

2 阻碍体科所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原因

在生产力众要素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体科所就逐渐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如今,体科所的科技人员队伍出现断层、科技骨干缺乏、人员结构失调,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除了管理上的原因外,体制改革滞后是其深层次的原因。

2.1 体制陈旧

在计划体制的条件下,体科所曾做出过成绩,也存在着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弊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对地方体科所己提出了面向体育实践,侧重应用研究的定位要求,但是体科所的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造成了人才流失、结构失调、科研能力下降等,阻碍了科技效能的发挥,事实上很难达到这一定位要求。体科所体制上的最大问题,在于体制结构与市场经济讲究投入产出的原则相违背,体制结构“游离”于被服务的对象之外。体科所是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体育局双重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其业务由市体育局主管,主要经费由市科委下达,管理相对独立。这种体制结构形式上有主管领导,有经费来源,还有一定的自主权,似有发展潜力,但实质上经费保障与工作目标相脱离,生存环境与工作效益相脱离。低水平的人员经费得到保障,但必不可少的课题经费常有缺口,效益奖励资金没有固定来源。体科所既可以守着市科委下达的人员经费,过着吃的饱,吃不好的大锅饭生活,又无奈缺少体育事业需要的体育科技研究发展资金,既没有生存危机,又缺乏激励的条件。

2.2 机制落后

体科所的运作机制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工机制的落后,目前的聘用合同制并未达到人员进出自如的目标:二是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大,收入构成中的活的部分偏小,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三是管理机制落后,实行的仍是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下任务、提要求,缺少分类、分层次的科学管理,尤其难以确定科技人员业绩管理的评价体系,管理缺少客观性、公正性。

体科所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尚未根本脱离不讲成本、不讲效益、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状况。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体制落后是造成科技人员流失、人才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2.3 观念滞后

中国的体育事业得益于举国体制,但举国体制下的不讲成本、不讲效益的现象也使体育事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减慢。体育科技长期以来不太强调投入产出,不太强调效益和效率,分配上还存在大锅饭,导致了体育科技人员还未完成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弊端助长了观念的落后,落后的观念又阻碍了体制、机制的改革,给体育科技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3 上海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

(1)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迎来了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上海“十五”期间体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以“四五三一”工程为重点,多层次的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把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

“四五三一”工程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5%;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力争夺得3枚以上金牌;体育产业贡献率占上海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

从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提出的总目标中可以看到,“十五”期间,上海的体育事业将有一个大的飞跃。要达到预期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方方面面来不得半点闪失。体育科技作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十五”期间必须抓住快速发展的机遇,起到科技先导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实现科技兴体,适应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体科所的体制、机制,探索一条与上海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科技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体育科技对体育事业的支撑力度,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应该也必须是体科所对新世纪快速发展的上海体育事业的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

(2)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进入21世纪第一年的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委、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权威人士指出,通过科研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成果和服务活动无法得到相应回报的公益性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机构不可能按企业模式运行和发展,但必须具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和活力。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社会化”:经费来源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社会化。内部管理探索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任制,自主决定人员数量、岗位设置、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及受聘人员等级,以合同方式确定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执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但是对工资构成中的活的部分要加大力度。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的政策导向,给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较大的改革空间。

(3)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迎来了结构调整的机遇。国务院决定,原六所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部属体育学院,除北京体育大学以外,改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体育学院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其中一所,在2001年上半年已完成了签字仪式。上海在完成第九届全运会任务后,市体育局所属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体科所及上海体育学院将作较大的结构调整。体科所将按集约化模式,走内涵型发展的道路配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布局合理的科研机构。

(4)上海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为体科所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获得机遇。体育科研是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它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集人体研究和器材研究为一体,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为一体,不仅包括运动医学、运动人体力学、运动训练学等传统体育学科,而且与遗传、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学科关系密切。在新世纪,中国尤其是上海科技事业已经和必将获得更加迅猛的发展,在体科所改革转制后,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将能更顺利的被体育领域所借鉴和应用,使体育科研取得更大的效果和效益。

4 对深化上海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以上所述,已经说明了体科所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论述了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遇到的良好的机遇。但真正实施改革,还要积极、稳妥。我认为,体科所的改革,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与提高管理水平密切结合。当前要抓住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全面改革和上海体育局系统内部结构调整的机遇,使体科所的局部改革与市体育局的整体改革相配套,以实现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实质性的启动和突破。

4.1 经费运作

实现科研机构经费来源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是体育科机构改革产生活力的重要环节。改革基本到位后的体育科研机构的经费主要应来源于承担政府、事业单位(运动队)、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委托项目,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等途径获得发展资金,辅以接受政府、社会捐赠,保证资金来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4.2 领导体制

主管部门逐步变直接领导为间接领导,逐步过度为国家出资者代表通过理事会参与机构决策,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逐步吸收捐赠者和本领域专业人才参加理事会。实行“所长”负责制,要有一位有市场经济头脑,有开拓创新思路,精通科研、行政管理,能够广纳贤才,为广大职工谋利益的“一把手”全权负责,带领全体科技人员,走出困境,闯出一条体育科技市场化的道路。

4.3 组织机构

探索实行优秀运动队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的新的体制,使科研与体育实践密切结合;探索启动立项、招标、投资、科研、成果、应用、效益、报酬一条龙的运作机制,使科研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索科技人员根据岗位任务合理分流,实行教学、训练、科研岗位流动,鼓励兼职,实行人才的优势互补;岗位设置要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核心,实行内聘与外聘相结合,保证科技人员队伍的活力;体科所内部机构的架构要清晰、科学、合理、精简,保证重点。

4.4 业绩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设计不同的业绩管理系统,业绩要以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和完成工作的时间为依据进行核定;实行分层次管理,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明确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负起责任。积极探索知识和科研效益参与分配、奖励以及末位淘汰的绩效管理机制;实行根据效益分配奖金的机制,直至科技人员保留档案工资,实行全新的职务工资制度。

4.5 用工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自主决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岗位设置、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吸引海内外更多有志于体育科研的人才到体育科研机构工作,实行人才流动,使科研人员队伍保持新陈代谢,提高质量与水平。

4.6 人才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懂外语、重实践的体育科技人员队伍。形成培训、实践、评价、监督、激励、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大力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重视人才的二次开发。

4.7 加强合作

广泛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全国区域和上海地区的科技合作,提高体育科技的质量和效益。实施“走出去”的开放式体育科研战略,探索重点公关项目面向上海,面向全国的公开招标的新方法;开拓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课题研制机制。

新世纪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体科所的体制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科技兴体的前景美好,前途无量。本文侧重论述了体科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提出了对体科所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此说明理顺体科所科技体制对造就体育科技人才,发挥体育科技效能,进而进一步支撑新世纪的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科研机构的名称己不重要,规模和形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为体育科技寻找一条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能获得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效益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这才是体育科技发挥效率和效益的最根本的出路。体育科技是体育事业的一部分,体育事业又是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的一部分,体科所的体制改革受到体育事业体制状况和文教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这在体科所体制改革中也是万万不能忽略的。

标签:;  ;  ;  ;  ;  ;  ;  

关于深化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对上海体育科研院所现状及出路的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