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壮大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构造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整体功能;加强流通领域的建设诸方面,结合福建的实际,探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市场经济 所有制结构 宏观调控 市场体系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轴心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不仅要按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配置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要通过市场引导交换和消费,使一切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物流和商流都能进行合理的转换,一切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保持良性循环。就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而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农村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它同农村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诸要素,包括所有制结构、经营体制、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宏观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每一个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任何一个体制或体系的改革和构造,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本文围绕上述诸方面,结合福建实际,就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问题,谈谈一管之见。
1 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壮大市场主体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构建农村所有制结构的目标是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补充,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通过多年改革,这个体制已基本形成。构成这个体制的基本生产单元是作为独立生产者的农户和乡镇企业。它们担负着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任务,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提高农户和乡镇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亦即是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1.1 农户方面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经营形式。农户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它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拥有生产销售的自主权,不必再受计划经济时期陈规旧条的约束。但是,现阶段的农户,无论在产权制度和商品经营方式、经营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到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转让处理权不明晰,农户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转让处置权,不利于土地流动和集中;二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关系和分配关系没有理顺,限制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到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市场主体的培育;三是传统的思维方式、种植习惯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不能自觉面向市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发展生产。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完全确立不同于传统集体所有制模式的新的农地产权制度,也没有真正培育出适应现代商品经济需求的、具有现代商品生产能力的微观主体—农户。因此,在培育和发展农户生产力方面我们应该有一种紧迫感,逐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以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户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
1.2 乡镇企业方面 培育乡镇企业市场主体,要点之一是明晰产权,完善股份合作制。对新建的企业,要按“资金共筹,利益共享、资产共有、风险共当”的原则,办成股份合作企业;对现有乡村集体企业,采取折股、扩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积极引导个体和联合企业按股份制原则实行更大规模的联合;积极鼓励企业之间实行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要点之二是优化结构。结构的变革是维系企业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因素。调整结构包涵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等。技术结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先导,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地区布局结构调整要按照区域总体布局和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地把工业区建设和农村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组织管理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基础上,实现市场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有机结合。这里所讲的计划调节,是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节。无论是所有制关系的确定或间接的计划调节都离不开有效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农业,由于它是弱质产业,没有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仅靠市场自发、盲目的调节,必然导致衰退,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计划调控:包括生产、经营指导性计划,发展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计划等,用于有效调拨使用资源,避免短期行为;②价格调控:包括价格保护和价格平准。主要用于减少市场波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③金融信贷调控:通过税率、信贷、保险等多种措施调节农副产品的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④信息调控:通过各种经济统计,生产预测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传递,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信息引导,弥补农民获得信息困难之不足;⑤法规调控:制定有关法律、条例和政策性规定,以规范生产主体、中间商、消费者的市场经济行为,保护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制定法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稳定市场、减少市场险,提高市场运作效率。
3 构造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整体功能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核心
市场经济要靠市场来运作。市场不是个别的、孤立的,而是由各自相对独立运动的不同类型的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与农业关联密切的市场主要有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中商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是农村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3.1 农村商品市场 包括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一般有初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初级市场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第一关。由于国家指令性计划收购大大减少,商业、工业及外贸部门和农民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尚没有形成,农产品进入初级市场的途径主要依赖集市贸易。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近年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批发市场内系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是农产品市场的枢纽,对农村商品流通起了重要的集散作用。农村零售市场是一种消费性商品市场,包括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两大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农村零售市场也已日益多元化。其特点是国营零售网点为主的销售方式已逐步为个体零售所取代。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相对于农产品市场而言,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由于传统的供给体制改革尚不彻底,而作为需求者的农民对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了解很少,致使一些新生的农资商乘机谋利,以假乱真,以劣充好、滥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资市场的混乱。
在健全市场体系的同时,要逐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在市场平等竞争中由市场调节价格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法规和经济手段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权威的市场监督机构,发挥消费者、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减少市场价格波动。
3.2 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资金的正常运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农行、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已远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农行和信用社无力在众多的乡镇企业和农户中广泛开展融资活动,而且传统体制中,农行设在县城经营贷款,信用社在乡镇经营存款,这种下存上贷的体制造成了农村资金外流和非农化倾向,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困难。因此,在新旧金融体制交替过程中,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和总体目标是,建立政策性的农业银行、经营性的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督的运行机制。农业银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农业提供政策性投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农产品收购储备,乡镇企业扶助,农业综合开发,老区和扶贫开发等专项贷款,以及财政对农业的基础性投资。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农村商业、工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非政策性的资金融通活动。可考虑由专业银行的经营部和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成新的商业性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民自愿组织的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应该看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之后,农村的资金所有者、需求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资金市场的主流,在这个多元化结构中,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在资金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这一状况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难以改变。因此,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城乡之间的金融政策,否则随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加剧,农村资金分流现象将愈演愈烈。
3.3 农村劳动力市场 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市场建设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它已远远超出农村经济的范畴而成为今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据国家劳动部估计,今后10年全国城乡剩余劳动力有2.8亿人左右,其中农村2.1亿人,城市6800万人。劳动力市场潜力之大,困难之多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显然,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完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尤为重要。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首先要突破城乡之间的就业壁垒,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以住房、职业、收入等基础生活条件为依据的落户政策,允许一部分农民到中、小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扩大一批中小城市的规模;另一方面以城乡企业发展为契机,把农村工业小区和农村集镇建设结合起来,调动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一批“农民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
有计划地组织区域间劳动力交流,是正确引导当前“民工潮”的当务之急。国家劳动部已经推出为期三年的第一期“城乡协调就业计划”,以劳动力主要输入省和输出省为重点,在输入省建立劳动力市场规则和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在输出省建立外出务工登记管理制度,并通过供求双方建立的劳力协作关系,推进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有序化。这个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4 建立和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流通领域建设,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
目前福建农村的市场中介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国家经济技术服务部门 如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包括农、林、牧、水利、水产、农机等推广服务部门,它们是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主导力量。但是,目前多数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与半瘫痪状态,未能履行国家推广服务机构应有职能。
4.2 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如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合作社、经联社等。这些组织由于带有过去生产大队、生产队的某些特征,其结社原则与真正的合作社原则还有一定差距,因而活力不大。
4.3 供销社 农村供销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中坚力量。但目前供销社的改革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今后改革的立足点主要应是如何做到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使之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合作经济组织。
4.4 专业研究会、技术协会 这是在农村专业化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众性自律组织,是农村市场中介的一支生力军。它们以行业为基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运销,沟通市场,对本行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5 产供销一体化组织 这种组织的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销售为龙头,以农户生产为依托建立的农业生产营销体系,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技工农一体化。主要形式有:①经联社+农民。以经联社为主体,为农民提供信息、供应、生产、技术、加工、保鲜、储运、销售等系列化服务。②专业公司+农户。以国营外贸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为龙头,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鉴定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由农民进行生产,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加工、组织销售,在分配上采用保值收购或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种形式突破了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和行政从属关系,将农工商、技工贸结合起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③专业研究会+农民。以农民自办的研究会、协会为依托、按照自筹资金、自找市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原则组织起来,研究会或协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生产资料、加工、销售等服务。
应该看到,上述市场中介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新旧体制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性和不成熟性,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仍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国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供销社组织系统,促进其职能的回归与扩大,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发展“经联社+农民”的产供销一体化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强集体经济基础;跨地区、跨行业的技贸工一体化的“专业公司+农户”的中介组织,是农业生产企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象征,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积极加以倡导。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国家服务中介为主导,以民间服务中介为补充,两个体系并行,共同服务,共同发展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