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效应对失地农民社会化进程的探讨论文_张连妹

基于推拉效应对失地农民社会化进程的探讨论文_张连妹

张连妹 中央民族大学 10081

摘要

失地农民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目的在于实现失地农民在城市中更好的发展。该文在推拉理论前提下,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化进程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化进程中积极的推拉因素和消极的中间障碍因素。

关键字:推拉理论 失地农民 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土地被大规模征收,失地农民以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现在社会之中。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群体中,为了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成功转变,使自身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失地农民需要对城市群体的行为规范与生活模式进行认识和学习,实现市民身份和市民意识的匹配。

我国对于农民社会化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多侧重于宏观思考和问题分析,缺乏过程研究。本文旨在了解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基于推拉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其由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化的的推拉因素和消极的阻碍性因素进行分析,既为我国相关研究做以补充,又号召广大社会群众对失地农民社会化的关注。

二、推拉效应分析: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变及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化过程存在三种动因:一是“农民”身份和“农村”促进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推力;二是“市民”身份和“城市”对于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拉力;三是实现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的中间障碍。

3.1 推力分析:失地农民社会化的内在动力

1.失地农民自身意识发生转变

失地农民由不同的年龄阶层构成,年轻农民主动进行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心理意愿更强烈,自身意识的转变是积极且迅速的,而年纪较大的农民在更多情况下其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过程是被动进行的,但依然有助于促进自身意识发生转变,使其自身的行为也不断向城市行为规范靠拢。

2.积极学习和模仿市民行为

市民作为失地农民学习和模仿的参照群体,对失地农民自身的行为有规范和比较作用。 当失地农民将自己归属为市民群体时,将逐渐开始学习和模仿市民的行为,了解不同行为背后的符号意义,并在与市民的交往中实践和检验自身行为是否得当,是失地农民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与内容。

3.就业方向的转变

失去土地后,农民的职业由农业生产向非农业生产转变。就业与土地的联系减少,意味着与乡土文化联系的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文化会逐渐为城市文化的进入创造空间,从而使失地农民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化逐步靠拢,促进其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3.2拉力分析:失地农民社会化的外在吸引

1.户籍身份的变更

户籍身份作为一种符号,其背后所内涵的教育、卫生、医疗等的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失地农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身份的变更使失地农民拥有了社会化的基础,提高了他们社会化的积极性,失地农民通过群体互动、社会交往等一系列行为促进其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市民互动的增多

市民互动的增多,是促进失地农民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动力之源。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产生于群体之间,并对群体产生影响。互动意味着价值观的传递,失地农民在互动中无形的内化了城市文明与价值观,促进自身的改变和社会化进程。

3.3障碍分析:失地农民主观与客观的到达路径不畅

1.交往群体的同质性相对较高

失地农民失地后的安置方式多为统一安置,居住范围仍相对集中,原有的互动群体变化不大,且同质性较高,因此,对于城市文明与规范存在“屏蔽”作用,同时,受交往群体的影响,失地农民原有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会持续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2.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不易变更

失地农民长期受乡土文化的熏陶,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很难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乡土文化产生于农业生产,并长期独立的影响失地农民的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生活习惯、举止行为,尤其是乡土意识的保守性,使失地农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接受力相对较低,对于新观念、新文化的排斥性较强,存在部分失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的现状,这对失地农民的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带来巨大挑战。

3.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性

作为失地农民的接收单位,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性[]。城市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环境体,城市对于失地农民既有空间上的开放又有心理、文化上的排斥。市民群体并不十分愿意让农民群体融入其生活,失地农民群体由于自身的自卑性和独立性,与市民的互动亦不十分充分,从而导致了失地农民的“边缘化”[],进而不利于失地农民社会化的进行。

4.城市赋权不足,归属感不强

在现有的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上,政府仅仅积极促进失地农民的身份的转变,即由农民转为非农民户籍的改变,却未赋予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赋权不足直接结果是失地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于此,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形成对抗,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会导致失地农民社会化的积极性降低,导致了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从而不利于失地农民的社会化。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各方面问题也将日益涌现,然而其社会化问题无疑是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基于推拉理论对失地农民社会化进程中积极的推拉因素和中间障碍性因素做以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化问题需要得到广大社会群众尤其政府部门的关注。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失地农民和城市市民的互动与融合,加快赋权的步伐和深度,使失地农民与城市市民拥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为失地农民的社会化提供更多的社会空间和接纳水平。只有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解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晓光. 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 国外社会科学. 2001(03)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海波,童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1)

[4] 张汝立. 从主动边缘化到被动边缘化——农转工人员的进城行为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3)

[5] 毛丹. 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 社会学研究. 2009(04)

作者简介:张连妹(1991.03——)女,25岁,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论文作者:张连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基于推拉效应对失地农民社会化进程的探讨论文_张连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