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波 段红杰 付冬云 李林鹏(通讯作者)
(许昌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河南许昌 461500)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17~40d全部治愈,胃液引流量明显减少,腹部症状体征消失,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复查胃部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胃蠕动波正常,造影剂排空正常,造影剂可顺利通过吻合口。7例(58.33%)患者治疗2~3周后症状恢复;3例(25%)治疗3~4周症状恢复;1例(8.33%)治疗4~5周症状恢复;1例(8.33%)治疗后5~6周症状恢复。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部手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等辅助检查,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不能完全排除机械性梗阻者,应考虑手术探查。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069-02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为0.47%~28.0%[1]。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给患者给来痛苦。因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及时正确治疗可以避免再次手术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为此,笔者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措施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选取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中男8 例,女4例,年龄34~72岁,平均(52.4±4.1)岁。原发疾病:胃溃疡4例,胃癌2例,胃间质瘤1例,急性胆管炎1例,外伤性肠破裂2例,升结肠癌1例,胰头癌1例。手术方式:胃手术7例,其中胃大部切除术4例(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1 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3例),远端胃癌根治术2例。非胃手术4 例,其中胆总管探查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
1.2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符合Bar-Natan标准[2]
(1)腹部手术后急性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感、恶心、呕吐,腹部体格检查发现振水音;(2)胃引流量每日>800ml,时间持续超过10d以上;(3)经胃镜检查结果排除机械性消化道梗阻;(4)既往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病史;(5)患者术后无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服用史;(6)患者无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衡。
1.3 临床表现
本组12例术后胃瘫患者均在术后3天~7天,撤除胃肠减压,恢复饮食后发生,表现为:中上腹胀痛,反复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缓解,数小时后再次发作。再禁食及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2500ml左右)后症状可缓解,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查体有中上腹部轻压痛,胃振动水音,肠鸣音明显减弱。
1.4 辅助检查措施
本组胃瘫患者12例均行胃肠造影例,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0%泛影葡胺,均发现胃蠕动欠佳甚至无蠕动,造影剂少量通过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大部分残留胃内,呈明显排空迟缓征象,远端未见梗阻征象。4例行胃镜检查,提示残胃扩张,收缩及蠕动减弱或无收缩,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未见机械性梗阻存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3],通过核素标记餐测定胃排空功能,也可用于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而且此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是一种测定胃排空功能的很好的方法。
1.5 治疗方法
本组24 例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向患者解释病因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获取患者的支持和配合治疗; (2)嘱患者禁食水,进行持续胃肠减压,留置胃肠减压管,必要进行3% 高渗温盐水洗胃,以减轻吻合口水肿,避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3)加强营养,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谷氨酰胺(力肽),2次/周,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给予促进胃动力药物治疗,吗叮啉10mg/次,3次/d,经胃管注入;红霉素针50 万U,静脉滴注,2次/d;胃复安针20mg,肌注,4次/d;维生素B650mg,肌注;(5)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2次/d;(6)生长抑素24h维持静点,直至胃液减少到400ml/d。
2.结果
本组12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17~40d全部治愈,胃液引流量明显减少,腹部症状体征消失,夹闭胃管后尝试给予患者流食或半流食未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复查胃部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胃蠕动波正常,造影剂排空正常,造影剂可顺利通过吻合口。7例(58.33%) 患者治疗2~3周后症状恢复;3例(25%)治疗3~4周症状恢复;1例(8.33%)治疗4~5周症状恢复;1例(8.33%) 治疗后5~6周症状恢复。所有患者经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者。
3.讨论
胃瘫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下腹部手术后也可能发生,基本为上腹部手术后病例。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解释:(1)手术因素:腹部手术后胃肠抑制性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一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二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α、β受体结合,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抑制胃肌电活动,延缓胃排空;三是通过切断迷走神经,使小肠动力激素分泌减少,胃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相不易触发,同样使胃排空延迟;四是当手术切胃窦或部分十二指肠后可能导致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如胃泌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胆囊收缩素(CCK)等),机体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而产生胃肠动力紊乱;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高和儿茶酚胺增多,均会影响胃肠动力。(2)重建方式:毕Ⅱ式吻合较毕Ⅰ式吻合的胃瘫发生率高,这可能与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有关[4-5];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能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功能性改变,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应以对症治疗、综合治疗为主。治疗方案应包括心理治疗、禁食水、对拔出胃管的患者应继续胃肠减压,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同时给予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呱啶苯酰胺衍生物以及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等。而且应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可迅速纠正患者负氮平衡,但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可抑制胃肠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应留置螺旋形鼻肠管,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可保护胃肠粘膜、促进粘膜修复再生、还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对于长期留置胃管而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必要时可通过手术行营养性空肠造口[6]。本组研究12例患者治愈时间各有不同,笔者体会,大部分患者均可经非手术治疗而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对于经非手术治疗仍不能治愈的顽固性胃瘫,考虑存在明确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症状进行性加重或疑为机械性梗阻时应进行手术探查。
综上所述,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部手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不能完全排除机械性梗阻者,可考虑手术探查。
【参考文献】
[1]张保良.手术后胃瘫综合征[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107-108.
[2]Bar-Natan M,Lanson GM,Stephens G,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after gastric surgery[J].Am J Surg,1996,172(1):24.
[3]林敏,郁立菲,徐克群等.胃排空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1):13-15.
[4]白玉玺,童芝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793-1794.
[5]陈首虹,罗力等.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J]. 腹部外科,2001,14:180-181.
[6]常玉华,韩芳.经皮胃镜下胃造瘘及空肠营养管置放治疗胃瘫的护理[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2):196-197.
论文作者:赵建波,段红杰,付冬云,李林鹏(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术后论文; 腹部论文; 胃肠论文; 手术论文; 造影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