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外资准入意味着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味着什么论文,人才市场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蛋糕”分食者有了洋面孔
今年8月,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唐军就向媒体透露,国家将正式制定法规允许外国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将允许建立中外人才中介机构。
10月1日,由国家人事部、国家工商总局共同签署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实施,此举标志着人才市场外资准入已由政府意向变为实实在在的国家政策,意味着国内人才市场这块蛋糕的分食者将出现“洋面孔”。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的外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必将大举进入,中国人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
那么,人才市场外资准入后的影响将有哪些?人才中介市场这块“蛋糕”又将如何切分呢?
“蛋糕”将会这样切分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人才流动服务机构3749家,其中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2889家,占总数的88.5%,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441家,民办中介服务机构419家,全国共有挂牌人才市场2785家。“数量多,但规模大的少。”人事部行政科学研究所的刘文彬这样评价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
对此,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处主任杨永和深有同感。据杨永和介绍,北京地区现有人才中介机构171家,从业人员1700多人。“这些人才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面向社会的主动性,整体水平不高,行政色彩较浓,大多数为一般性服务,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市场,特别对高科技人才、科技农业需要的人才服务市场尚未建立起来。”
人才市场中,进场应聘的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据青岛市人才中心主任董立勤提供的信息,青岛人才市场今年上半年共有7000家(次)单位计划招聘69400个岗位中,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为3930个,约占计划招聘岗位总数的5%。在进场应聘的32万人次中,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者,仅有500人,约占进场总人数的0.15%。“就供求信息而言,我们往往只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但不太清楚高层次人才分布在哪里,如何去寻找。”董立勤如是说。
而这正是外资公司的长项。据介绍,在国外,猎头服务是人才中介机构的主营业务,该词源于英文"Head Hunting",是美国二战以后出现的新词汇。当时美国政府在占有战败国科技资料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网罗科技人才。其行动方式是先找到目标,然后再使用各种手段将其“捕获”,颇似丛林狩猎,由此就有了猎头的说法。
对此,北京浩竹猎头公司经理王长江显得颇为忧虑。他认为,和国内许多中介公司相比,外资公司不论在观念上、经营上还是管理上,都与政府主办的中介机构区别极大。他们经验丰富、操作规范,人员素质高,极具竞争力。同时,由于强烈的认同感,带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比较认他们,跨国公司在招聘高级职位时都会交给他们去运作。另外,从资金上看,外企财大气粗,资金量的不对称几乎注定了国内企业在外资进入后的艰难处境。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对国内的市场、企业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都会有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外资公司短时间内所难以达到的。和其它行业不同的是,人才市场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这一因素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有人认为,外资公司会“水土不服”。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呢?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认为,由于目前外资准入尚属合资形式阶段,所以,它对国内人才市场的冲击,其影响力有限,特别是对中初级大众化市场冲击不大。但他同时强调,外资参预竞争的主要是真正的高级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块正是人才中介服务利润最大的一块。从长远看,这种影响带给国内企业的形势是严峻的。
按照国际惯例,猎头公司的收入来源于用人单位所付的佣金。一般高级人才是年薪的1/3,中级人才则是3个月的月薪。业界人士估计,一般跨国公司在招聘高级职位,比如CEO时都会交给他们熟悉的外资猎头公司运作,这方面国内公司无法涉足。国内猎头只能做一些外企的中层职位,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职位,二者的酬金不可同日而语。外资企业将会从国内人才市场切去多大一块“蛋糕”可想而知。
一起把“蛋糕”做大
如此多的外资公司看中国内人才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据介绍,衡量一个国家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二是工资的市场决定程度。目前,这两个指标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一般来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能达到80%左右,美国大约为95%。一些数字表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仅为美国的一半。
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80%以上的国企经营者是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的,非国有企业的这个数字是28.9%,上市公司是59.2%。这说明了我国人才配置的方式还是行政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北京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剑的解释是,以前国内由于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放开,影响了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与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一切将会有很大改变。他认为,外资机构进来之后,会带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市场逐渐规范起来。以前很多国内客户不是很认人才中介机构,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人才中介机构自己有缺陷。而先进的管理方法、规范的市场规则的引进,就会使国内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多地借助于中介机构,市场需求就变大了。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将带来人才需求和流动的高峰。深圳最近20年里,人才总量增加了100多倍,目前需求仍旺;上海2005年要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总量将达到137万;而西部大开发各省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今年全国人才的流动预计将逼近1000万。这些都意味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巨大的市场机遇。
“这个市场很大,做都做不完。”黄剑说。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目前可以利用外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学习外资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技术含量,缩短与外资中介企业的差距,壮大自己的力量,直面冲击。毕竟,政府把这个市场放开的目的也是为了做活,做大,使它更加规范。
超越市场之外的思考
谈到外资引入对人才市场的影响,另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那便是时下国内人才网站的合资热潮。1999年成立的中国目前最大的招聘服务商“前程无忧”于2000年5月引入80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目前在线职位10多万,注册用户150万,每天浏览量多达200万人次,经营集“报纸招聘广告+招聘网站+猎头公司+人力资源软件开发”四项服务于一身,2000年收入达800万美元,利润率15%。该公司总裁甑荣辉称:“开放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
据统计,短短两年,我国人才网站的数量迅速增加300多家,一些较大规模的人才网站如西部人力的“中国人才热线”和南方人才市场的南方人才网等也都吸纳海外风险投资,以完全的商业化模式运作,这对改变整个人才市场的格局影响很大。
综观国内人才市场的发展,它的形成首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可以说,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现实来看,人才市场的繁荣是与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人才市场的高速发展就是一个明证。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才市场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及一系列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做保证。应对外资冲击,除了人才市场自身的硬件设施要改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外,相关问题也应解决。
其一,相对于技术流、资金流等其它生产要素市场来说,人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指出,目前,技术、资金可以跨省市、跨国界自由交流,但人的自由流动却难以做到。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以及户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不利于形成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要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才能建立面向城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全国性的各类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其二,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首先应对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社会保障环境。事实上,目前社会保险的跨省转移尚未实现,区域壁垒明显存在;另一方面,人才市场的法制化程度太低,立法层次不高,立法不统一,执法队伍也明显不足。这些都不利于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相关的用人制度应该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应该继续深化。只有“单位人”真正变成了“社会人”,用人机制才能真正灵活起来,由此才能带来人才市场的真正繁荣。更多的有识之士指出,人才市场外资准入后,除了对市场本身的冲击之外,其实更加让人忧虑的是对于本土人才的争夺,由此带来的国企人才的流失将更为严重。因为有能力进入国内人才市场的大多是实力非凡的跨国中介公司,它们提供的猎头服务也是跨国界的,不限于所在国使用,即人才国际化。人才市场外资准入,同时意味着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级人才的争夺战场将从留学生扩大到国内优秀人才的层面,由此带来的高级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将会更加严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设计更加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由此看来,人才市场外资准入,它的影响不仅仅是人才市场的重新洗牌问题,它还涉及到一系列配套措施需要改革和完善,其影响边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深远得多。
标签: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