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传统社区 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任务与对策
蔡红燕
(保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保山 678000)
[关键词] 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
[摘 要] 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文化环境的繁荣和发展作为支撑,而发展新型文化环境是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任务。当前,由于基础弱、适应差、问题多、经验少、力量缺的原因,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地域环境的人地关系困顿、经济环境的产能难续、制度环境的主体错位、族际环境的竞合欠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调研普查以便规划好2021~2030的发展蓝图,还要按共生型、附意型、边沿型三种类型分阶段建设文化环境,最终通过片区自评和分片验收做到评建结合提升布朗族社会文化环境发展质量。
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的前提和体现,是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文化环境的繁荣和发展作为支撑。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既是一项软实力工程,又是一项推动民族发展进程的活动,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
胸水HPV16、HIF1α及VEGF检测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 …………………… 史玉卿(4):475
一、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任务
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型文化环境。将文化和环境相结合审视问题是环境哲学的特有视角,发展新型文化环境是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告诉我们,从辩证法的维度而言,环境哲学的辩证法是对象性活动的辩证法,即实践的辩证法,它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真正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原有发展的简单延续与扩展,而有其新的特殊的内容与形式,其本质是创新。”(1) 陈雯.科学发展观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7. 只有立足当前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实际状况,以环境哲学的视角,辩证地对待文化环境的诸多问题,树立信心,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工作,才能建构好新型的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 参见: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也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同样要紧扣创新这一关键词,用环境哲学的理论指导工作开展。
改革开放前,布朗族传统社区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村寨里几乎没有劳务输出,族际间的交往多在相邻传统社区之间进行,布朗语是传统社区里的通行语言,民族习俗在代际之间自发传承,缅寺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对互补的教育体系,傣文是布朗族男子的习得文字。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迅猛地进入到布朗族传统社区之中,务工潮兴起,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带给布朗族经济生活的实惠时,也加剧了布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的极大改变,加速了布朗族文化的汉化。
这种情况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保护民族文化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制度和措施。其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已基本完成从一开始的经济扶持向文化扶持、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扶持向文化设施扶持转化的过程。目前,在精准扶贫等措施推动下,布朗族传统社区经济和文化环境将有一个新的改观,但如果处理不好文化环境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问题,不仅会减缓布朗族的脱贫步伐,还会造成布朗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布朗族传统社区处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中,有一些特殊问题和矛盾。一方面,布朗族传统社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关系的和谐传统,宗族观念初步转化为社区意识且有一定的自发保护行为,传统社区中的习惯法、原始宗教、节庆习俗等发挥着强化认同、规范教化的作用,具备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地域环境的人地关系困顿、经济环境的产能难续、制度环境的主体错位、族际环境的竞合欠妥等问题。随着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布朗族传统社区中还出现了因区域发展而出现的与文化环境相关的新问题,存在着思想观念更新不足、服务层次较低、创新载体缺乏、制度管理不健全、保护措施不科学、缺乏发展动力与后劲等问题,这些文化环境问题具有紧迫性和复杂性,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文化环境危机。从而导致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服务功能较差,地缘型社会关系归属感较弱,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低下,族际交往隔阂与族内代际交往疏离感并存,多种社会价值观没有有效调适与整合,社区文化认同度进度缓慢,与周边汉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互助合作社区关系尚未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建构缺乏有效的文化环境支撑等问题。问题环环相扣,错综复杂,从而影响了布朗族传统社区的基层稳定、经济发展与人的进步,因此,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所谓新型文化环境,就是布朗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地现实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合的文化环境,是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族际环境等组织单元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的文化环境,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活安康、生态宜居的文化环境。新型的文化环境同时应是优质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布朗族生活富足,社区安定,具有建设文化环境的丰盈物质基础;社区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人际友好,族际和谐,人的创造性有充分发挥的机会;社区精神是昂扬的,社区居民素质较高,有幸福感。
二、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遇到的挑战
本平台开发使用ASP.NET技术,前端框架采用Bootstrap,后端采用VB.NET,采用基于Web的数据库+文件系统组合方式,按照事物流的处理方式进行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实现了对测绘标准制修订的管理和测绘标准的查询。平台构建如图1所示。
五是力量缺。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的整体性合力,政府各级组织和部门的条块分割、传统社区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突出。
我们认为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建构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处理好人与文化环境的双向同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弱。与周边汉、回、白、傣等民族相比,布朗族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偏低,这直接影响到文化环境建构。譬如,布朗族传统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更多来源于朴素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对为什么要保护和发展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缺乏清晰认识,尤其当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发展相较时,会出现追求及时收益而忽视文化环境保护的情形,甚至某些破坏文化环境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的保护做法。基础弱还表现于物态文化环境介质形态的建设不足。
三是问题多。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些是遗留的,有些是新近出现的,有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些是还在进行理论争鸣研究的,有些是实践中久而未决的,有些是布朗族传统社区族群内部的,有些是布朗族与其他民族族际之间的,有些是政府决策、政策、制度缺失导致的,有些是布朗族长期因循的某些旧观念、旧传统和旧习惯带来的。
二是适应差。在布朗族的优秀传统和社区记忆淡化、衰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已经影响到了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四是经验少。关于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存在着区域研究和族群研究偏弱的情况,在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也缺乏经验总结和推广。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三、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第一阶段的时间大致可预设为2019年至2020年。这一阶段主要完成调研普查以及规划发展蓝图工作,并制定出台《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规划(2021~2030)》和分片区完成《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调研报告》。地方政府主管民族事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可以考虑组织成立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调研普查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分片区调研普查规划工作组,工作组可按布朗族人口聚居地的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分成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和保山四个组,然后再按布朗族传统社区数量,大组内再分小组。
根据《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规划(2021~2030)》的要求,第二阶段的工作是落实规划,时间大致预设为2021年至2027年,主要目标是完成建设规划的内容。根据调研所获得资料,可以将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分为共生型、附意型和边缘型三种类型,并进行差异化建设。
(一)调研普查,规划发展蓝图
在保护与发展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弄清楚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发展现状。要摸清家底,知道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状况如何,共生型、附意型和边缘型传统社区各有多少个,每一种类型的传统社区文化环境有什么样的本地特征,有哪些传统社区已经被列入当地政府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视野,具体有哪些措施得到推进等。只有摸清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建构举措进行分步实施。
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体上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文化环境建设的规律,分步实施。采用“三阶段、三步骤、三类型”来推进实施:“三阶段”即2019~2020年、2021~2027年、2028~2030年的三个时间阶段,与此分别对应的是调研普查、分类实施和评建结合的“三步骤”,而在具体的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又以文化环境共生型、附意型和边缘型“三类型”来进行分类指导和建构。
(二)分类实施,建设文化环境
现代青花在传统青花的表现手法上对料性进一步探究,打破了传统青花回绘制的技法,丰富了传统青花的表现技法,既把握了传统青花与现代青花的内在联系,又创造出新的笔墨程式及新的画面效果(如图3)。
对于共生型文化环境的布朗族传统社区,应该帮助其进行文化环境结构要素和组织单元的优化整合,尤其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寻求到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突破口。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由单一的传统农牧业产业结构向民族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牧业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型,建构生产、加工和营销“一条龙”的农牧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宣传营销,提高生产和营销水平,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发展氛围。要邀请相关学者和本地文化专家提炼布朗族传统社区的资源优势与民族特色,建构出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形象体系,制定出该社区的营销传播方案,强化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影响力。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发挥文化教育的力量,提高人口素质,让这一类型的传统社区率先建立“和谐型”的具有布朗族特质的新型文化环境。
对于附意型文化环境的传统社区,首先,要引导布朗族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帮助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将其融合到本地现实文化中,克服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的主观臆造问题,帮助他们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地现实文化之间找到一种价值取用的平衡,并克服文化和经济“联姻”过程中的“唯经济利益为大”的主观附意倾向。其次,要帮助他们在强调本民族文化差异的时候,树立民族差异化不是民族排斥化的观念,注重与周边民族传统社区搞好族际关系。再次,在加强政府、文化精英和民间资本等力量驱动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向广泛的、基层的群众力量方向扩容,真正唤起全体布朗族对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热情。最后,目前来看,附意型传统社区有的已经基本完成“附意恢复”层面的工作,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建立起传承体系,建设“共生和谐”型和新型文化环境。
测试方法:以4个标记构成测试路线,4个标杆形成十字,直线距离为5m,十字的中点位置放置标记作为信号接收的起点和信号应答完毕后的终点。受试者站立于中点位置,根据随机信号指令完成4个不同方向的触杆动作。在该项指标测试中,受试者需完成的触杆次数为4次,跑动距离为10m,不仅能够反映出受试者视觉信号的搜索能力、信号的应答速度,也能够体现出受试者在完成动作时肢体的协调配合、动作的高效组织能力。指标测试以速度为核心,计算受试者根据信号指示准确完成相应的应答动作的时间。
对于边缘型文化环境的传统社区,首先可以在挖掘当地布朗族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先重点建设可感知的蕴含布朗族特点的物化文化环境形态,建设具布朗族特质的区域环境物态载体。边缘型传统社区可以借鉴和吸收共生型或附意型传统社区中的布朗族传统文化特色“为我所用”,通过勤力挖掘、精心设计重构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结构要素,进行静态和活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其次,要号召布朗族参与到由政府主导、学者专家协作的规划蓝图的设计和实施中来。要切实了解布朗族的需求,切合他们的意愿,使他们深刻理解传统社区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参与文化环境建构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到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实际效果,感受和享有改善传统社区面貌、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的实惠,从而真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对文化环境保护、发展的热情。再次,要积极营造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传承氛围,引导传统社区布朗族文化环境建构由重构层面向附意层面自觉转化,再逐步发展为新型文化环境的传统社区。
图1、2a、3a:引自Sear ing H.New Amer ican ar t museums[M].Cal if or nia:Univ of Cal if or nia Pr ess,1982;
(三)评建结合,提升建设质量
第三阶段的时间为2028~2030年。在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文化环境的建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科学拟定《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规划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完成《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规划(2021~2030)》的评估验收,保证建设质量。
首先是片区自评。按照布朗族聚居区的分布特点,以县级单位为片区,对片区落实规划情况开展评估验收。各县级单位根据《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规划评估指标》开展自评,弄清楚以下问题:哪些地方还没有达到评估的要求,及时地予以落实;哪些地方还值得深入挖掘,可以通过进一步建设来提升质量,凸显片区建设的特色;哪些地方已经做得比较到位,哪些工作还落实不力,需及时弥补;哪些是片区的建设亮点,可以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建设经验予以推广。
其次是分片验收。可以由省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派出片区评估验收组,对各县级单位落实建设规划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验收。省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布朗族文化专家的作用,注重发挥他们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文化优势,指导各县级单位进一步开展布朗族传统社区的文化环境建设工作,提升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工作的质量。同时,在验收中要注意不同文化环境类型的基础不同,保护和发展工作难易有异,所以要强调因地制宜原则,对于某些文化环境基础条件弱的边缘型的传统社区要多进行指导。由于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复杂多样,所以不能强行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传统社区文化环境在一定时间阶段内达到同样的建设程度。即使在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布朗族保护和发展文化环境的自觉性,集中优势资源,建构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为实现“和谐型”的具有布朗族特质的新型文化环境的目标而努力。
The Ta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of the Bulongyi Nationality
CAI Hongyan
(Editorial Department,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Yunnan 678000)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mmunity the Bulongyi nationality; cultural environment; task
Abstract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vitality and vitality of a nati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need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sup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task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of the Bulongyi nationality. 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of weak foundation, poor adaptation, more problems, less experience and lack of strengt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of the Bulongyi nationality i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the main body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misplaced, and the inter-ethnic environment is not in harmon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survey in order to plan the developing blueprint of 2021-2030, and buil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types of symbiosis, attachment and borders, and final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Bulongyi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lf-evaluation and piecewise acceptance.
[作者简介] 蔡红燕,编审,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BMZ04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506(2019)05-0063-05
标签:布朗族论文; 传统社区论文; 文化环境论文; 保山学院学报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