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理环境探索_政治论文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地理学论文,地缘论文,新发展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2-09-18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5-0123-06

1 引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政治地理学,特别是地缘政治理论部分,以其宏观的思维模式、鲜明的理论格调和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敏感关注,在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成为近现代地理学思想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支[1]。政治地理学以其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同时又是一门介于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政治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历史性、政治性和综合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4]。

在西方,政治地理学的根源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模式[5]。在随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时期(古代—19世纪中叶)、初创时期(1897-1914年)、发展时期(1914-1945年)和繁荣时期(1945-)四个阶段。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地理学著作,如R.J.约翰斯顿的《地理与国家》(1982)、R 缪尔的《当代政治地理》(1975)、S B科恩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和政治》(1973)、L J康特瑞和S L斯比格合编的《地区国际政治》、G 帕克的《共同体欧洲的政治地理》(1983)等等。在我国,政治地理思想更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以及东汉末年形成的魏、吴、蜀三国长达90年的鼎立时期,为我国古代政治地理思想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诞生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著名的政治地理观。近代,我国在反抗外国入侵的民族革命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政治地理学思想。林则徐的海防边防地理政治观和孙中山的陆海空权并重的地理政治观是中国近代政治地理思想中的精华和杰出代表[4]。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政治地理学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我国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如李旭旦、鲍觉民、吴传钧等,多次在学术研讨会或发表的论文中号召地理工作者加大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力度[6]。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确实迎来一段繁荣时期。如1991年张文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政治地理学》专著[7],1993年王国梁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世界政治地理》著作[8],1991年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行政区划论文集《中国行政区划研究》等等[9]。此外,中国高等院校开设了政治地理学课程,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引进并翻译了一批国外重要的政治地理学研究成果,如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10]、杰弗里·帕克的《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1]等。在此期间,《人文地理》杂志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兴起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6,12-16]。

然而,1990年中期之后,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壮大相比,政治地理学的发展不温不火[17]。虽然逻辑上仍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形式大于实质。政治地理学在我国的这种发展状态明显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复杂的政治地理位置不相符,更无法满足21世纪中国崛起的特殊敏感时期的“维权、维稳、合作、发展”的外交任务。为此,针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日益确立而周边地缘形势严峻异常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在外交部的支持下,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作成立了“中国周边地缘研究中心”。中心陆续举办了“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与地理空间信息建模”、“周边地缘环境解析”两次研讨会。参与单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水利部、环保部、总参测绘局、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民政部减灾中心、外交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

中心的成立、研讨会的召开以及相关主管政府部门、基金委、高等院校、科院院所的积极参与,预示着我国地理界为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兴起所做的努力。与20世纪80年代政治地理学的第一次兴起相比,此次研究有着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标——地缘环境研究。

2 我国早期地缘环境研究概况

根据2012年3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周边地缘环境解析”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Ronald F Abler、副主席Giuliano Bellezza、秘书长Micheal Meadows三人指出,“地缘环境”这个词语对应的英文单词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这点体现了“地缘环境”这个词语在我国的首创性和研究的前沿性。

在我国“地缘环境”这一术语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最早出现在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杨吾扬作了题为“论中国发展的地缘环境”的主题发言,该发言刊发在1995年《大自然探索》第14卷第51期。杨吾扬指出地缘环境是放大了的地理环境,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有形实体,也涉及介入其中的无形关系,其所阐述的地缘环境主要由地缘自然环境、地缘经济环境和地缘人文环境三部分构成[18]。随后,1996年毛敏康、陈淑芬、张绪良三人据此划分原则初步探讨了山东省地缘环境状况[19]。1999年姚晓瑞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俄国海军的地缘环境状况,即一是俄国地处高纬度地区,缺少海军常年活动的不冻港作为海军基地;二是俄国重要海军基地所临海域相对封闭,出海口不畅,舰队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三是俄国四大舰队所在海域被陆地隔绝,互不相连,各舰队彼此孤立,难以集中和相互配合;四是俄国缺少需要保护的海外利益也缺少控制海上要道的据点和海外军事基地,这对俄国海军的成长和远洋作战的能力都有严重的影响[20]。这里的四点阐述更多涉及的还是地理环境特征,特别是地理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缺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其它地理因素的探讨。而此前,陆俊元(1995,1998)已从地理角度对俄罗斯海权发展的不利地理因素和障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1,22]。

2000年以后,“地缘环境”在中文期刊出现的频率开始明显的增加。如在1995年到1999年五年间,论文题目中出现“地缘环境”的有4篇,2000到2004年五年间发表7篇,2005年到2009年则共发表11篇,而2010年一年就发表4篇(图1)。研究主题主要有中国崛起的周边地缘环境[23]、地缘环境与地缘政治、地缘冲突[24]、地缘安全[25]、地区地缘安全合作[26]、地缘战略[27]、民族文化[28]和文明[29]、资源(如油气)地缘格局[30]等。

然而这些论文和研究主题中虽然出现了“地缘环境”这个词语,但是却少有人真正探讨地缘环境的概念、内涵,更不用说借助地缘环境来构建相关的理论进而指导具体的地缘政治研究。甚至有些论文除在题目中出现地缘环境之外,通篇文章再无地方提及,俨然成了地缘政治或地理环境等相关词语的代名词。地缘环境虽然被界定为扩大的地理环境,但是其实质却并无差异。因为除传统的地理环境被界定为仅仅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外,广义的地理环境本身就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部分组成。这样地缘环境与地理环境在概念上就显得毫无差异。因此,早期我国学者选择采用“地缘环境”一词来表达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综合研究视角,其研究思路为当今地缘环境研究开启了方向,但其研究内容却没有相应的突破。

3 地缘环境解析

研究地缘环境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缘环境涵盖了国际关系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对地缘环境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同时,由于国外缺乏相应的词语,而国内大多数研究学者将其界定为放大了的地理环境,或者直接等同于地理环境,这样就无形中加大了对地缘环境概念界定的难度。

3.1 地缘环境涉及的相关概念

“地缘环境”一词主要涉及“地”、“缘”、“地缘”和环境等相关核心概念。“地”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字,与不同的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其含义相差非常大。归纳起来“地”大致有11种含义:①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如地球;②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如地质;③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如陆地;④地球表面的土壤,如土地;⑤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如地区;⑥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如地板;⑦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如地点;⑧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易地以处;⑨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的领域,如见地;⑩底子,如质地;(11)地理环境,如天时地利。在这11种含义中,除第6、8、9、10四种含义没有出现在地理学中外,其他6种含义均不同程度的涉及。如吴传钧在解释“人地关系”中的“地”时,就指出所谓“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31]。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源自希腊语,“Ge”原意是地球之神,在此引申为各种类型的人类家园[32]。所以,结合政治地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案例研究,我们又可以推断出“地”在政治地理学中的含义同时包含了1、2、3、4、5、7、11七种含义。因此,将政治地理学中的“地”仅仅理解为地理环境是不全面,也是不准确的。

图1 我国各年发表论文题目中含有“地缘环境”的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Thesis Topic Contains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Published in China

“地缘政治学”对应的英文单词为“geopolitics”,从中无法看出“缘”字。所以,“地缘政治学”既然是个外来词,从中文译名的角度看,早先国内翻译时选用这个“缘”字想必是经过推敲的[33]。“缘”在汉语字典中有一个重要词义,就是“因缘”;它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以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来说明它们生起和变化的现象,为事物生起或坏灭的主要条件叫作因,为其辅助条件叫缘”。所以,在地缘政治学中这个“缘”字的含义就是为了表达国际政治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含义相对“地”来说是比较明确。

“地”与“缘”相结合构成地缘,其直观含义就是为了表达某事物与“地”的关系。但“地缘”词语含义的确立则有着更深远的国际政治和地理环境背景。杰弗里·帕克指出,“如果说地缘政治学已变为时髦术语的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由国际形势的彻底转换来加以解释的话,那么,更为有意义的是,在人类及其地理环境间的全部关系的认知方面业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32]。在某个特定的言论背景中,它作为前缀强调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隐含着政治行为必须考虑在全球范围。因此,“地缘”的概念并非通常的“地理”概念,它是专指在国际空间范围内,用于表达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外政策与地理背景之间关系的一个特定概念[31]。

“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面有不同的解释。对生物学来说,由于其研究对象是生物,环境更多的是指生物生活的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群体和种群;对社会学来说,由于其研究对象为人,那么环境就是指具体的人生活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社会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由此可知,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3.2 地缘环境定义

由于地缘环境研究隶属于政治地理学,而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那么,地缘环境研究所要界定的环境就是指影响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所有内、外部条件的总体。索尔·科恩在其论著《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中所界定的环境(setting)为由地理特征、模式和这两者形成的多层次地区组成[34]。在这里科恩没有使用英文单词“environment”,而是选择了使用“setting”这个词语,不能不说其目的有一部分就是为了避免把地缘环境与地理环境相混淆。因为,从地理环境的定义可以看出,地理环境与这里界定的地理特征、模式和这两者形成的次地区组成还是相差非常大的。除地理特征能够纳入地理环境之外,地理模式和地理特征与模式组成的次地区就无法归并为地理环境之中。

所以具体到地缘环境研究,我们就可以如此界定,即所谓地缘环境就是指地理上相邻近国家或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关系,以及由地缘关系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结构、功能和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而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社会文化、地缘资源环境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地缘环境包含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仅仅是影响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的一部分。而地缘环境更多是由地缘体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由众多地缘关系所构成的地缘结构、功能等组成。

3.3 地缘环境构成

根据地缘环境的定义,可看出地缘环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理环境,主要指地缘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总和。地理环境在地缘环境中构成基础性的作用,是属于静态的基础分析。地理环境的分析适用于对地缘体内政治区域基本情况的描述,不涉及其与其他地缘体之间的关系。如王晓文在分析文化或文明形成的过程中都将其重点放在地理环境上,如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山脉走向等[35];程广中甚至认为地理位置是确定军队结构的直接依据[36]。

二是地缘体的地缘关系。地缘体的地缘关系立足于政治区域间的地缘关系,这种地缘关系主要指政治区域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地缘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地缘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地缘资源环境关系。然而在这五个地缘关系中,不同研究学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塞缪尔·亨廷顿强调地缘社会文化关系中的文化因素对世界地缘秩序的重建作用[37],多米尼克·莫伊西则侧重地缘社会文化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对塑造世界地缘秩序的作用[38];范洪颖则认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是研究特定区域地缘环境极为重要的两个变量,因为其能够解释当今区域一体化作为一个既是经济过程又同为政治过程的现象[39]。

三是由地缘体的地缘关系构成的地缘结构和功能。由于地缘体、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的差异,必然在不同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形成差异的地缘结构,进而产生不同的地缘功能。关于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具体的政治区域来阐明,即东北亚地缘区与中东破碎地带。在谈论东北亚地缘安全时,更多是讨论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军事安全,而研究中东破碎地带时则是着重分析大国对该地区资源的干预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索尔·科恩就指出,没有什么比中东的石油及天然气管道系统以及政治与战争对它们的运用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中东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34],而这点又被该地区的民族的、宗教的、种族的、稀缺水资源和可耕地之类的争端进一步强化了。

3.4 地缘环境分类

为进一步对地缘环境的内涵、构成等进行辨析,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地缘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影响地缘环境的因素划分,可以将地缘环境划分为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环境、地缘军事环境、地缘经济环境、地缘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缘资源环境六类。

按传统与非传统因素划分,可将地缘环境划分为传统地缘环境和非传统的地缘环境。传统地缘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环境和地缘军事环境,非传统地缘环境则包括地缘经济环境、地缘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缘资源环境。

按影响要素的单一性和综合性划分,地缘环境可以划分为单一的地缘环境和综合的地缘环境。单一的地缘环境指仅仅依据地理环境或五个地缘关系分析得出的环境状态;综合地缘环境是指依据地缘环境六大要素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地缘环境结构。

3.5 地缘环境研究的空间尺度

环境是对应于主体而言的,有大有小,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均不例外[18]。地缘环境涉及的空间尺度也如此,有大小之分。地缘环境研究的空间尺度有四种等级:全球尺度、地区尺度、国家尺度和边境尺度。

全球尺度地缘环境分析将重点集中在以地区为整体的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作为统一的地缘体其所处在的全球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对该地区的地缘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全球尺度的地缘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地理区位、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等构成。地区尺度地缘环境分析将重点集中在以国家为整体的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作为统一的地缘体之一的国家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对比在塑造整体地区地缘环境结构、特征、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尺度地缘环境分析将重点集中在国家内部的行政区的政治区域上。国家内部民族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教信仰等成为国家尺度地缘环境分析的着重点。边境地区和边界在塑造国家的地缘环境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国家的首都和核心区。边境尺度地缘环境分析将重点集中在国家间的边境地区。边界地区稳定、发展成为国家间重点考虑因素。

3.6 地缘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地缘环境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不同尺度地缘环境的空间分异与对比。地缘环境研究的尺度涉及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和边境尺度,对不同尺度的地缘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对比研究将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有赖于地缘环境要素的获取,而地缘环境要素获取是地缘环境研究中首要的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将遥感与地理信息融合,过程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并应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定量遥感反演技术等应用于缺资料/少资料地区的地缘环境要素的获取,是我国当前地缘环境信息获取的重要技术。②地缘环境不同尺度各安全领域和综合安全的评价。地缘环境不仅涉及四个尺度,同时根据地缘环境的分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安全领域和综合安全领域。不同尺度地缘环境涵盖的安全重点相异,同一尺度不同安全领域的内容也不相同。因此,在对不同尺度地缘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不同尺度的安全重点和同一尺度不同安全领域的差异是进行安全评价的前提条件。③地缘环境理论总结和提升。早先的地缘政治由于过于偏重军事安全和战略研究,产生了“国家有机体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等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而地缘环境研究扩展了其研究内容,将其他安全领域与军事安全等同起来,必将导致地缘政治新的理论出现。这需要我们及时的总结和提升。④地缘环境与国际政治互动,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为探讨国际政治与“地”的互动,地缘环境研究避免了单一要素和地理环境决定论,采用综合的研究途径,突出各地缘关系构成的地缘结构与国际政治互动的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我国地缘环境研究从其第一次正式以研讨会(2010年12月)的形式出现到现在,不满二年的时间,但是却吸引了众多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缘环境研究符合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切实需要,是我国政治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地缘环境研究不仅为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扩展了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新的视角是指地缘环境研究不仅包括早期地缘政治学所强调的地理环境,而且囊括了地缘经济学、国际关系学中的社会文化理论。此外,地缘环境研究还重视地缘结构在政治地理学中的作用。地缘环境研究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但并非逐一研究,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因为,无数实例研究表明,地缘格局的改变从来不是单一要素影响的结果。然而,正如杰弗里·帕克指出的那样,没有人认真尝试把各种构成空间范围的因素综合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11]。而作为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突出表现在其研究内容上。随着地理学中的3S技术的发展,采用遥感、GIS等技术挖掘或获取地缘环境的要素,特别是缺资料、少资料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了适应学科定量发展的需要,地缘环境研究立志扩展早期的偏重定性分析的方法,借助GIS、数理模型和地统计模型开展地缘环境的定性—定量—定位评估。

本文通过简要的回顾我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历程和早期地缘环境的概况,从探讨地缘环境涉及的基础性的概念出发,初步给出了地缘环境的定义、构成、分类、空间尺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肯定存在众多不足。希望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此目的达到,那么重新振兴我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就指日可待。

标签:;  ;  ;  ;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理环境探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