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衔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更有效——以统编版二上教材为例论文_沈朝明 舒雨静

(浙江省桐庐县方埠小学沈朝明,311512)

摘要:活动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常见形式,也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常态课教学中,活动设计缺乏有序衔接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活动衔接有断层、重叠和交叉等现象;教师往往根据一个主题设计一个孤立的活动,或在同一个层面上设计多个活动,致使课堂活动虽然形式丰富多样却收效甚微。笔者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为例,进行了聚焦有序衔接开展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探究,从“与教材目标的有序衔接”“与教材内容的有序衔接”“教学活动间的有序衔接”三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有序衔接;课堂活动;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活动性特点,教师往往会选用大量的活动来充实课堂,却忽视了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致使问题丛生:

(一)活动衔接有断层

在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往往围绕教材内容的某一个主题展开活动,没有考虑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衔接性,导致活动孤立断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切换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比如,某某老师在执教《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设计了“走进新中国”、“祖国信息我知道”、“英雄故事我来说”和“国旗、国徽、国歌我来认”四个板块的活动,活动三夹在活动二和四中间,前后都没有明显的联系,既不是承接上一个活动,也没有连接下一个活动,显得特别突兀,这样的课堂活动显然不够严谨。

(二)活动衔接有重叠

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常常会围绕教材内容的某一主题展开,可能会在同一平面开展多个重复性活动,活动指向的教学目标存在重叠现象。比如,某某老师在执教《我们小点声》这一课时,设计了“我们的新同学闹哄哄”这一活动,通过“闹哄哄”这一人物引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吵闹现象,再通过“我是小医生”和“我们一起做测试”,学生已经对噪音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了下课时应该轻轻说话、轻轻关门、轻轻摆放桌椅等好习惯。可是紧接着“噪音先生”这一活动使教学又回到原点,和活动二的教学目标重叠了,造成教学时效的浪费。

(三)活动衔接有交叉

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常常出现因对教材内容解读不到位,导致对教训目标的逻辑层次把握不准确,最终造成活动与活动之间出现交叉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含糊不清。比如,某某教师在执教《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在活动二“祖国信息我知道”中设计了“交流:你发现国庆节街上有什么变化?你是怎样庆祝国庆的?”“视频:《60周年国庆大阅兵》”“交流:看了视频,你想说什么?”三个环节,但是庆祝国庆的内容其实是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呈现在第一课时,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出现了明显的交叉现象。这样的活动,因指向性不够明确,无法较好地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有序衔接的概念界定

当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约束性、呈现某种规律时,称该事物或系统是有序的。 衔接,指使事物相连接。 笔者认为,有序衔接,即有流程的、基于一定的条件逻辑的有层次的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有序衔接体现在能够承上启下,既良好的立足于上一个活动,又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

三.课堂活动有序衔接的实践

那么,如何聚焦衔接,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笔者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为例,从“与教材目标的有序衔接”“与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活动间的有序衔接”三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与教材目标的有序衔接

首先,依据教材进行教育主题目标梳理。二上的教育主题是共有共享。共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财物的拥有外,还包括人人都有的共同享用的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这是人的共通性的一种体现。针对二年级学生促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的生活世界中,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本册核心目标: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烦恼承担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内容设计:包含两条线索——明线: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体现为各册各单元的安排逻辑:沿着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不断展开,同时与儿童现实生活时间契合(如有关我们节假日的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暗线:学生的道德成长,表现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如中秋节或国庆节)或者问题。

课堂活动设计应立足于教材目标,再细化单元目标,聚焦课堂目标展开,使活动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

案例1:二上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目标体系

1.教材目标: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烦恼承担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

2.单元目标:

图3

3.《团团圆圆过中秋》课堂目标:

①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及习俗;

②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秋节所蕴含的情感,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二)与教材内容的有序衔接

1.课文与课文之间

以道德与法治二上教材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为例,第五课《我爱我们班》旨在培育初步的班级集体感,感受集体荣誉与团结协作。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日常班级生活,使学生理解规则对公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好的公共生活需要规则的意识,然后通过规则的制订、模拟使用和修改的过程,懂得公共规则大家定的生活伦理。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明确值日生责任,掌握责任实行的策略,并引导学生明辨不当做法,争当优秀值日生。第八课《装扮我们的教室》通过现实行动深化公共意识,深化公共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公共生活的能力。

2.课时与课时之间

以道德与法治二上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我爱我们班》为例,第一课时包含“班级生活快乐多”和“团结友爱的同学们”两个栏目,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第二课时包含“我为我们班点个赞”和“全班来跳集体舞”两个栏目,在有了初步的共同生活感并享受快乐温暖的群体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集体荣誉感,提升团结协作意识。

3.栏目与栏目之间

以道德与法治二上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我爱我们班》第一课时为例,栏目一 “班级生活快乐多”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积极的班级生活体验,反思集体生活,有初步的共同生活感并享受群体生活。能够拥有这么快乐温暖的班级生活,是因为有一群团结友爱的同学们。栏目二“团结友爱的同学们”,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交往,感受班级同学友爱与温暖,初步感知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三)教学活动间的有序衔接

聚焦课堂目标,一堂课往往会设计几个活动来分别实现某一个具体目标。如何使课堂活动之间衔接紧密,笔者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实践。

1.课前活动——导学有方向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达到课堂活动有效展开的目的,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课前导学活动,该活动在课前完成,可以直接应用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并和课堂中其他活动产生联系。

案例2:二上道德与法治《我们不乱扔》活动设计

活动二:展一展,干净的环境

1.交流:你们想去怎样的地方旅行?(板贴:干净整洁)

2.活动:向组员推荐一个我们身边适合参观旅行的地方,小组派代表上台推荐。

3.过渡:小朋友们,在这些地方旅行,你有什么感受?是呀,真舒服!(板贴:心情愉悦)

4.音频:医生科普健康小知识。

5.小结:干净整洁的环境真好,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呢!让我们从不乱扔做起吧!

课前设计导学活动:寻找身边干净整洁的地点,拍照制作一份旅行推荐单。这是基于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比较脏乱的环境和干净的环境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初步体验‘我们不乱扔‘使环境更整洁,让我们更舒适”来设计的。

课堂一开始,教师以“旅行”为话题展开,先通过看一看脏乱的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脏乱差的环境让人不舒服,不想在这里旅行。接着询问学生想去怎样的地方旅行,引出干净整洁的需求,然后就开展了“推荐旅行地”的活动。此处分享的就是课前导学活动的成果。

2.课中活动——实践有层次

课堂活动设计常常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针对某一目标设立一个孤立的活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出现断层;二是在同一层面可能出现多个活动,逻辑层次不分明。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中实践活动时一定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理清层次,由浅入深进行活动设计,一般而言教学活动是层层递进的。

案例3:二上道德与法治《大家排排队》活动设计

1.排队地点我来找(明确:在哪里需要排队)。

2.排队规则我来说:

①绘本故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质疑:怎样排队好)。

②情景教学“银行一米线”“排队吃饭”“做广播操”(总结:排队要注意间距)。

③视频对比教学(总结:排队要先来后到)。

④表演“上厕所时的特殊请求”(总结:排队要考虑他人)。

3.排队标志我来做。(巩固强化排队规则意识)

4.文明排队我评价。

教师在本课的课中实践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目标,并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一、通过制作排队标志这一个大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白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和怎样排队好。 二、通过绘本、比一比、视频、演一演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所排队有不同的规则,初步懂得排队规则的运用。三、通过“争做排队-文明之星”的评价活动,将学生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排队规则的行为落实,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堂充分消化和吸收“排队”这一公共文明习惯。

3.课后活动——拓展有延伸

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的实践体验和学习,能够产生较强的规则意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一旦学生脱离课堂,往往会产生意识和行为脱节的现象。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把规则意识融入生活,因此设计课后拓展活动非常重要。而且,课后拓展活动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目标相吻合,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延伸。

案例4:二上道德与法治《我们小点声》活动设计

活动四:文明集赞我坚持

1.出示文明集赞卡:评选最美学子,共同营造安静、舒适、美好的校园。

2.总结:请小朋友轻轻整理好东西,轻轻放好凳子,轻轻走路,最后轻轻关门离开。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活动进行21天行为习惯科学养成的延伸教学,实现了教学的长期评价和阶段性反馈,使学生从意识形态走向实践生活,有效实现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更体现了活动设计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应用的成效

关注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有序衔接,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初有成效:

(一)精准目标定位,体现整体性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其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立足于教材整体目标,细化单元主题,明确课堂教学的活动目的,能够有效体现活动的整体性特点。

(二)落实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明确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容划分、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层次,能够更好的把握活动设计的方向,使教师的教学层次分明。

(三)优化活动设计,体现逻辑性

课前导学活动能够真正与课中实践活动相融合,不再是空洞无指向性地走过场,学生导学有目标,实践有线索。课中实践活动由浅入深逻辑推进,让学生的道德思维和法治思维循序渐进。与课前、课中活动顺延产生的课后拓展活动有效提升了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指导学生生活这一目标,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就像是一个完整的圆。

以上是我对有序衔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更有效的一点思考与实践,尽管很稚嫩,但我愿意尝试、敢于尝试也必须去尝试。我期待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2]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王宗远.《学科活动》2018年5月(总第138期)

[3]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研究——以人教版为例[D]赵鑫.上海师范大学.2015.

[4]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高得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6]百度百科

[7]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78.

论文作者:沈朝明 舒雨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有序衔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更有效——以统编版二上教材为例论文_沈朝明 舒雨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