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改革_传统观念论文

论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改革_传统观念论文

论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观念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传统观念本身具有两重性,即具有积极和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正是传统观念的两重性决定了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本文探讨传统观念中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负面影响的根源和现象进行反思,引起重视,寻求对策和办法,促进深化高等教育体制。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以皇权为中心。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家一体化的宗法政治观念积淀为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君主神圣无所不包的支配权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随着封建皇权的逐步上升以至最终演化为独尊,独断的局面,这种皇权独尊的政治制度的政治力量必然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表现出强制的规定性影响。

政治意识往往形成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对政治权力的无上尊崇和屈服久已成为历代文人学士的最高理想,以忠于皇权作为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特权独尊对民族思维方式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无疑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政府行为。从近代1895年盛宣怀所奏办的天津中西学的头等学堂到新中国一律照搬苏联模式的作法,文革时期的停课闹革命,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制度等等,无一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

我国的高等学校一直是以官办为特征的。政府办学,控制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学生分配,学校无权决定学科设置,无权决定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无权不经政府审批任命教授和领导干部,无权自行支配政府拨款的开支。全国上千所高等学校只有一个模式,一个声音,学术发展也是如此,难以发展,难以创新。地方高等教育无法发展,无法突破国家的硬性控制,学校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无论高校办学的横式,还是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均缺乏个性和特点,总体上求同多于存异。学生的个性,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受到硬性压抑摧残,更谈不上自由发展和有效教育。

尊卑有序的等级与皇权独尊的政治观念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左传·昭七年》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层层欺压,等级森严。在这座金字塔上,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威。《礼记·曲礼上》云:“礼不下庶人,邢不上大夫。”官与民是两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等级,则此造成平民百姓对官吏的敬畏,形成全社会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家庭、家族的伦理观念以最集中表现于汉儒提出的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天理,严重剥削了臣、子、妇的人权,给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苦难。

等级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严重的。中国人重权威的价值观念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就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师生共同讨论,习惯于向学生提问题,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习惯于用预先准备好的提纲教案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乐于按教师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给分,忽视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教育思想方面,习惯于简单训斥。而不习惯于师生之间展开开诚布公的,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坦诚讨论;在学生管理方面,习惯于发号施令以及严格监督和惩罚,而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我管理,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说一不二的权威意识,而不被教师所意识。它是传统师道尊严观念在当代教师意识中的一种体现。

由于受传统皇权、等级观念影响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意识。唯书维上的思想较浓,没有完全摆脱人身依附观念的影响。学术上解老经解新经之作占大多数。具有现代科学精神,见解独到和具有大胆怀疑精神,具有学术上否定,求异思维之作极少。学术风气以追热点,赶时髦,人云亦去为时尚。与上边精神保持一致的多,独立思考,坚持己见。择善固执,直立独行者几近无有。干部管理实际上的终身制,论资排辈,形成老人天下,熬年头,压抑了有思想,有创见的优秀人才,及时脱颖而出。管理上缺少民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界线分明,管理者高高在上,大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盛行。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害怕被管理者的民主参与和自我管理,压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皇权、等级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价值取向上,就是“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价值观念一直统治着历代学士。传统教育思想,是以培养统治人才为核心目标而形成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学习而掌握,治国天下的统治手段。通过“士”做官而“立德、立功、立言”,核心是当官掌权,这势必造成“学而优则士”成为全社会推崇的对象和知识分子追求目标的局面。中国高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与这种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在人们心目中搏取功名是教育唯一值得争取的目标,那么,当教育能与获取功名改善地位联系起来时,就会拼命追求升学,拼命追求文凭;当教育不能与获取功名,改善地位联系起来时,“读书无用”的思想就会像潮水一样漫溢开来。

学而优则士的价值取向在道德休养上提倡“正其义(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道德休养的提高不是依赖于生产实践和人生阅历的锻炼,而是希望于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重理论轻实践。受这种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直重视单一化的,着重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不能重视,着重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地阻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不重视基础科学和理工科的发展,而是重视理论、轻实际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脱离,不重视实际应用开发,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实现商品化,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开发效益低下。至今,我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在世界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培养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不能胜任大公司,大企业的企业家和总经理;我们培养的工程科学高级研究人员,不能胜任施工现场的高级工程师;我们培养的法学家,很难胜任高级法官与律师等等。

中国的传统观念具有两重性,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即有积极推动的一面,又有消极阻碍发展改革的一面。当高教改革与发展同传统观念相一致或不相抵触时,传统观念就会成为一种促进力量,推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反之当高等教育改革与传统观念相冲突时,传统观念就会成为一种强劲的阻力,阻碍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或者使改革偏离预定的目标,甚至会把一时取得的改革成效渐渐地消蚀残尽。中国近代以来,无论在创办同文馆和算事馆、兴办实业学堂,或在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和建立新学制等方面,传统观念都显示出了顽强的阻力。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学而优则士”的传统价值观念是造成近、现代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教改革几经反复,始终在封闭状态中步履艰难徘徊。所以,千万不可低估传统观念对高教改革的影响力。

既然传统观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那么要破除,克服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就是一场非常艰难的历史性革命。这场革命必然伴随着社会深刻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而发生。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就无从淡起。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新中国成立至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发了那么多文件,领导人对高教改革发表了那么多重要讲话,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冲击,逐步打破了欧洲大学古典主义的封销,开创了创造新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局面。鸦片战争西方帝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局面,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僚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办洋务兴学校,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的序幕。“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化深层结构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并以“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的哲学、道德、文学和史学等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创造了中国近代新文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使解放区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推及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固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至伦理观念与中国数千年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是相抵触的,因此,这场改革实际上伴随着一场文化观念的更新,必将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这种新文化的创造,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市场经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相融合。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要充分地估计传统观念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制约与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对传统观念变革所起的作用。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改革相适应,相配套,避免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式改革和为改革而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仅要吸取传统观念中的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借助于政治大革命或中外文化大融合的强大冲击,推进传统观念的更新、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相配套,形成政治的、经济文化的强大的变革合力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使高等教育改革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标签:;  ;  ;  

论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改革_传统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