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构建高职“大思政”工作格局论文_彭瑞良

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构建高职“大思政”工作格局论文_彭瑞良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研究

(编号SJY1622017)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为我们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办好各级各类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做为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也责无旁贷。高职教育如何围绕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提高育人的实效性,是摆在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许多同仁们积极探索和尝试,纷纷将目光转向“大思政”,“大思政”理念、工作格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大思政”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大思政”,可谓是见仁见智,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所谓“大”是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小”而言。“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相对传统的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言的,它是指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2]

“大思政”实质是形成“扎根思政、融通内外、立足人本、德育为先、面向未来”的理念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相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技能培养、国民教育和素质培育,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与主动适应性,帮助大学生时时处处“学中做”、“做中学”和“学做结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操作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构建高职“大思政”工作格局

“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构建“一体化育人”的育人体系,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穷学校之力,整合育人资源,深入挖掘各群体、各部门、各专业、各岗位的育人元素,营造育人环境,将育人由“专人”转向“人人”。

1.坚持育才与育德相统一、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大思政”首先要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牢固树立教育要符合“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并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历来所提出的德育为先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毛泽东强调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要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江泽民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都与“大思政”教育强调的尊重人的发展、德育为先、德育为重的理念不谋而合,在高职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牢固树立“德才兼备是优等品,有德无才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次品”的理念,贯彻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坚持将育才与育德相统一,在“育人为本”中强化“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坚定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2.构建高职思政教育一体化管理系统,形成育人合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3]这一要求蕴含着“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各地党委书记和各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顶层设计、领导主体、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形成高职思政教育合力、确保思政工作实效指明了方向,也对各级党委和高职思政教育者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什么时候就能取得胜利。在当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同样,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高校党委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下好“大思政”这盘棋,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齐抓共管、运转有序,努力构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环境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合力,优化资源、完善机制。

二是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也是确保是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大思政”格局构建离不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必须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法,形成“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组织延伸的教师、学生社团和网络中,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不忘初心,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激扬青春活力。

三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习近平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落实习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要求,其关键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灵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院要把好入口关,选择师德高尚、言行一致、作风优良的老师从事思政课专职教育工作;其它专业课老师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人格养成、心理健康辅导、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职业规划辅导、综合素质拓展以及责任担当、忠诚感恩、团队精神、诚信敬业等品质的培,引导专业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做出突出贡献的行政人员、教师及其它人员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双向选择、能上能下、低职高聘、高职底聘等制度。

3.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打造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何课程都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目标也需要落实到其它课程之中,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施全员协同育人,同向发力。任何课程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教学,都需要自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协同,要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加强学科协同建设,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学科应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

4.优化高职学生德育环境,切实推进环境育人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虽对个人的成长成才不起决定作用,但却休戚相关,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人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从而提高高职德育的整体质量。一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二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美育的感化功能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如在课堂、食堂、宿舍、图书馆以及其它各种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但凡有人的地方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并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同时,通过网络、广播、壁报、黑板报、展板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在校园里设置思想政治问题讨论信箱,及时捕捉学生政治思想的新状况,开展思政教育,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要把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先进的文化产品可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反之,落后的文化产品可能成为绊脚石。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以文化人可谓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先进的文化来引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要把网下文化引导和网上文化引导结合起来。信息社会化的今天,怎样合理科学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许多老师的困扰。实践证明,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社交网站、QQ、校园博客等开展思政教育,进行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一条新路。

四是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格局,逐渐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环境。各高职院校需积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系,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与社会合作,共同解决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就业市场、推动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实际问题。社会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坚持弘扬主旋律,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各方力量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总体部署,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心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政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论文作者:彭瑞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构建高职“大思政”工作格局论文_彭瑞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